日常心情抒發
出社會上班以來,假日經常待在家裡,不是補眠就是到YouTube看影片,但自從AI出來後,雖然沒有像當初智慧型手機大幅改變生活,但已經悄悄的滲入日常之中,本人從小時候開始就是好奇寶寶,相信大家應該都是這樣,但我是那種會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寶寶,還可以舉一反三,有任何的問題就問,有時問到老師也好氣又好笑不知如何回答,甚至在課堂頻繁的舉手發言,都被老師覺得是干擾,影響老師的上課進度😆,索性就不再讓我問了!我想這就是東方制度填鴨式教育的無奈吧!
回到剛才的話題,大家日常一遇到問題可能就是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答案,這樣的思維模式應該已經根深蒂固的在每個人的心中,自從Google與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大家更離不開Google了。直到近年AI產業的崛起,Google開始將AI語音助理加入搜尋引擎中,在科技的領先地位上完全不落於人後,今天假日閒來無事的我,又在抓著Gemini問問題啦😊。拜託!對於科技有興趣的我,加上好奇心作祟(雖然人說好奇心會殺死貓),怎麼可能會放過這樣的機會,有問題當然就是拼命地問拉,嘻嘻~其實我已經問過好多回了,他回答出的東西其實都蠻有料的,對於大方向而言,但是如果要到非常專業的細項,還是會有出錯的可能,可能就要自己去Google求證了!
好啦!廢話很多,但這裡是我自己的天地,我想怎樣就怎樣(雖然這句也是廢話😝),今天是因為在看股票的時候發現NVIDIA有Omniverse這樣的東西,問問AI順便充實自己的知識,以下就開始我與Google Gemini(2.5 Flash)對話的分享囉!
【與AI對話】什麼是 Omniverse?
好的,NVIDIA Omniverse 是一個用於創建和操作3D 虛擬世界或數位分身的平台。您可以把它想像成元宇宙的作業系統。它的設計目的是連接各種 3D 設計工具和應用程式,讓藝術家、設計師、工程師和開發人員能夠在共享的虛擬空間中進行即時協作。
主要概念
- 通用場景描述 (USD): Omniverse 以皮克斯(Pixar)的 USD 為基礎,這是一個用於交換 3D 場景數據的開源框架。這使得不同的軟體應用程式(例如 Maya、Unreal Engine 和 Blender)能夠無縫地協同工作。
- 即時模擬: 它利用 NVIDIA 的核心技術,例如用於即時光線追蹤和路徑追蹤的 RTX,來創建物理上精確且逼真的虛擬環境。它還整合了 NVIDIA 的 PhysX 以進行逼真的物理模擬。
- 數位分身: Omniverse 最重要的應用之一是創建數位分身。數位分身是物理物體、建築物、工廠,甚至是整個城市的虛擬複製品。這些數位分身可用於模擬和測試現實世界中的情境、優化流程,並在一個安全的虛擬環境中訓練 AI 模型和機器人。
- 協作: 團隊可以在同一個 3D 專案上同時工作,並即時看到彼此的變動。這打破了數據孤島,並顯著加快了建築、工程、製造、媒體和娛樂等領域的複雜工作流程。
總而言之,Omniverse 讓您可以創建一個虛擬世界,其中所有事物都像在現實世界中一樣運作,並且不同的軟體工具可以在一個有凝聚力、協同合作的工作流程中使用。
基於好奇心,我去看了他們官網的影片作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1QExiC72o
【與AI對話】請問Omniverse的念法?
好的,這個詞的中文念法是:
Omni-verse
可以拆開來念:
- Om 歐姆(像「歐」這個音,但嘴型更圓潤)
- ni 尼
- verse 沃斯(像「我」的音,加上「s」的尾音)
合起來就是:歐姆尼沃斯。
【與AI對話】可以幫我列出他的kk音標嗎?
KK 音標:/ˈɑmnɪˌvɜrs/
發音拆解:
- om - /ˈɑm/ (類似中文「阿姆」的音,嘴巴張大)
- ni - /nɪ/ (發「你」的音)
- verse - /ˌvɜrs/ (發「沃斯」的音,帶一點點捲舌)
【與AI對話】Omniverse命名由來?
「Omniverse」這個名字是由兩個部分組合而成的:「Omni-」 和 「-verse」。
1. Omni-
這是來自拉丁文的字首,意思代表「全部的、所有的、無所不在的」。
你可以從其他單字中看到它的用法,例如:
- Omnipotent (全能的)
- Omnipresent (無所不在的)
- Omniscient (全知的)
2. -verse
這個字尾來自於 universe (宇宙)。
結合意義
所以,「Omniverse」這個名字結合起來,意味著一個「包羅萬象的宇宙」或「包含所有事物的宇宙」。
這個命名非常貼切地描述了 NVIDIA Omniverse 平台的核心目標:它是一個能將所有不同的 3D 工具、數據和人員連接起來的虛擬世界。在這個「全宇宙」中,使用者可以在單一的協作空間裡工作,將所有事物融為一體,打破傳統工作流程的界線。
【與AI對話】請問NVIDIA的命名由來?
NVIDIA 這個名字的由來,背後有一個既聰明又充滿自信的故事。它不是一個隨機選的字,而是由兩個部分巧妙地結合而成:
第一部分:核心概念
NVIDIA 這個名字的核心靈感來自於拉丁文單字 "invidia",意思是「羨慕、嫉妒」。
公司的創辦人,包括執行長黃仁勳在內,希望打造出非常出色的圖形晶片,讓競爭對手看到後會感到「嫉妒」和「羨慕」。這個名字體現了公司對自家技術的自信,以及想要在市場上取得領先地位的雄心。
第二部分:名稱的組成
在公司剛成立的早期,他們還沒有正式名稱,工程師們習慣將檔案命名為 "NV",作為 "Next Version" (下一個版本) 的簡稱。
當他們尋找一個正式名稱時,希望保留這個已經習慣的縮寫。因此,他們將 "NV" 與代表「羨慕」的拉丁文 "invidia" 結合起來,最終創造了 NVIDIA 這個名字。
總結來說,NVIDIA 這個名字完美地結合了公司最初的技術代號,以及他們想要成為業界龍頭、讓對手羨慕的企圖心。
【與AI對話】看起來輝達很喜歡在拉丁字母中尋找命名的意義。
這個觀察很敏銳!確實,NVIDIA 在命名上很喜歡利用拉丁文或拉丁字根來傳達公司的理念。
這其實在許多科技公司,尤其是半導體和學術領域,是很常見的命名策略,原因通常有以下幾點:
1. 傳達宏大願景
拉丁文的字根往往帶有深刻且廣泛的意義,例如 "omni"(所有、全部)代表包羅萬象的願景,而 "invidia"(嫉妒)則象徵著技術上的絕對領先。這類命名能幫助品牌在一開始就設定一個高遠的目標。
2. 營造專業與永恆感
拉丁文是許多科學和學術詞彙的基礎。使用拉丁字根會讓品牌聽起來更專業、更具學術氣息,也給人一種經典、永恆的感覺,而非短暫的流行詞彙。
3. 跨越語言藩籬
拉丁語系的字根在許多西方語言中都存在,這有助於建立一個全球通用的品牌形象,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所以,NVIDIA 的命名策略不僅僅是為了聽起來酷,更是為了在名字中就嵌入公司的核心價值和野心,這確實是他們的一貫手法。
【與AI對話】請問 Omniverse 可以用在 Adobe、AutoCAD 上嗎?
NVIDIA Omniverse 可以與 Adobe 和 AutoCAD 搭配使用,但它們的整合方式與程度有所不同。
與 Adobe 的整合
Omniverse 與 Adobe 有著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特別是在材質和紋理創作方面。Omniverse 提供了官方的連接器,讓你能將 Adobe 的設計工具直接整合到工作流程中:
- Adobe Substance 3D 系列: 你可以將在 Substance 3D Painter 或 Designer 中創建的材質和紋理,即時地同步到 Omniverse 中的 3D 模型上。這讓材質的迭代和修改變得非常快。
- 其他 Adobe 軟體: 雖然不是直接的即時同步,你也可以從 Photoshop 或 Illustrator 匯出資源(如 PNG、JPEG)到 Omniverse,用作貼圖或介面設計。
簡單來說,Omniverse 在材質、紋理和創意資產方面與 Adobe 有著非常流暢的協作流程。
與 AutoCAD 的整合
Omniverse 沒有提供 AutoCAD 的官方即時同步連接器 (Live Sync Connector)。
AutoCAD 主要用於 2D 和 3D 的工程製圖,而 Omniverse 更專注於高階的 3D 協作與即時渲染。若你想將 AutoCAD 創建的內容匯入 Omniverse,你需要透過以下方式:
- 匯出檔案格式: 將 AutoCAD 的 3D 模型匯出為 Omniverse 支援的常見 3D 檔案格式,例如 FBX、OBJ 或其他通用的 3D 格式。
- 匯入至 Omniverse: 然後,再將這些匯出的檔案匯入 Omniverse 平台進行後續的協作、渲染和模擬。
值得一提的是,與 AutoCAD 同為 Autodesk 旗下的其他 3D 軟體,例如 Autodesk Revit 和 3ds Max,則有官方的 Omniverse 連接器,能夠實現更流暢的即時同步工作流程。
總結來說,你可以將 AutoCAD 的內容匯入 Omniverse,但這需要透過匯出和匯入的步驟,不像 Adobe 或 Revit 那樣擁有即時同步的功能。
【與AI對話】為什麼 Omniverse 運算效率這麼快,是因為用了NVIDIA 的 GPU 平行運算嗎?
您說的完全正確!Omniverse 運算效率如此之快,其核心原因正是因為它完整利用了 NVIDIA GPU 的平行運算能力。
核心原因:GPU 平行運算
傳統的 CPU(中央處理器)通常有少數幾個強大的核心,擅長於依序處理單一任務。但 GPU(圖形處理器)則有數千個小核心,能同時處理數百萬個簡單的計算任務。
Omniverse 的設計就是要將這些龐大的計算任務,如光線追蹤、物理模擬和渲染,分解成無數個可以同時運算的子任務,然後分派給 GPU 的數千個核心去平行處理。
具體來說,NVIDIA 結合了以下關鍵技術來實現這種高速運算:
- 即時光線追蹤 (Real-time Ray Tracing): Omniverse 使用 NVIDIA 的 RTX 技術。在渲染一個場景時,RTX 能夠模擬數百萬條光線從攝影機發出並與物體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高度可並行的,GPU 能同時計算每一條光線的反射、折射與陰影,因此能夠在瞬間呈現出逼真的光影效果,而不是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來離線渲染。
- 物理模擬 (Physics Simulation): Omniverse 整合了 NVIDIA 的 PhysX 引擎。當你需要模擬液體、粒子、布料或物體碰撞時,這些物理行為也是由 GPU 並行運算完成的。這讓數十萬個粒子或物體在虛擬空間中的互動能夠以即時、高精度的狀態呈現。
- 通用場景描述 (USD) 架構: 雖然 USD 本身不是運算技術,但它扮演了關鍵的基礎角色。USD 像一個高效的數據傳輸管道,能夠快速組織和串流大量的 3D 數據。這確保了 GPU 能夠隨時獲得它需要的數據,而不會因為數據傳輸的瓶頸而影響運算速度。
總而言之,Omniverse 的高效率來自於 NVIDIA 硬體(GPU)和軟體(RTX、PhysX、USD)的完美整合。這是一個垂直整合的系統,所有部分都為發揮 GPU 的平行運算優勢而設計,從而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即時協作與模擬體驗。
請問現在有很多大廠在使用了嗎
是的,現在有許多全球知名的大廠正在使用 NVIDIA Omniverse。
這個平台已經不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被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特別是那些需要高度協作、複雜模擬和建立「數位分身」的領域。
以下是一些使用 Omniverse 的知名企業範例,依產業別分類:
汽車製造
- BMW: 利用 Omniverse 創建虛擬的「數位分身工廠」,在虛擬世界中精確地規劃、模擬和優化整個生產線,大幅縮短了規劃時間並提高了效率。
- Mercedes-Benz: 也正在運用 Omniverse 來設計和最佳化其下一代電動車的生產流程。
建築、工程與營造 (AEC)
- Foster + Partners: 這家世界知名的建築設計公司運用 Omniverse,讓來自不同地點的建築師和設計師能即時協作,共同設計和審查大型建築專案。
工業製造與模擬
- Siemens: 與 NVIDIA 深度合作,將 Omniverse 整合到其 Xcelerator 平台中,為工業客戶提供虛擬工廠的解決方案。
- Lockheed Martin: 使用 Omniverse 來模擬和訓練複雜的機器人系統,例如在太空中運作的機器人。
消費品與零售
- PepsiCo: 運用 Omniverse 建立虛擬店面,讓零售商能即時檢視新的商品陳列、廣告牌和銷售點設計,而無需實際建造實體模型。
影視娛樂
-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ILM): 這家知名的特效公司正測試將 Omniverse 運用於其視覺特效的製作流程,以提升工作效率並實現更逼真的場景協作。
這些企業利用 Omniverse 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複雜問題,從最佳化工廠運作、加速產品設計到虛擬化訓練,它正在成為各產業中不可或缺的數位協作平台。
【與AI對話】請問NVIDIA Omniverse有其他競爭者嗎?
是的,NVIDIA Omniverse 在市場上有幾個主要的競爭者,它們來自不同的領域,但都朝著相似的目標發展:即時 3D 協作、數位分身和元宇宙應用。
這些競爭者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兩大類:
1. 來自遊戲產業的引擎
這是 Omniverse 最直接且最強大的競爭者,因為它們同樣擅長於即時 3D 渲染和龐大的資產處理。
- Epic Games (Unreal Engine):
- 定位: Unreal Engine 不僅是遊戲界的巨頭,Epic 也積極推動其在非遊戲領域的應用,如建築視覺化、電影製作和數位分身。它強大的即時渲染能力和廣泛的應用生態系統,使其成為 Omniverse 的直接對手。
- 競爭點: 它擁有龐大的使用者社群和完整的開發工具鏈,並且其免費授權模式在某些方面更具吸引力。
- Unity:
- 定位: Unity 是一個跨平台的 3D 開發引擎,以其易用性和廣泛的適用性而聞名。它在 AR/VR、汽車模擬和工業訓練等領域,也與 Omniverse 有相似的業務。
- 競爭點: Unity 的優勢在於其靈活性和龐大的開發者基數,許多企業用它來開發各種規模的即時互動應用程式。
2. 工業與雲端平台
這些競爭者主要在更廣泛的工業數位轉型或雲端服務層面與 Omniverse 形成競爭。
- Dassault Systèmes (3DEXPERIENCE 平台):
- 定位: 作為工程軟體巨頭,達梭系統的平台是一個全面性的產品生命週期管理 (PLM) 和虛擬模擬解決方案。它與 Omniverse 在工業數位分身領域有重疊。
- 競爭點: 它的優勢在於長期積累的工程數據管理和專業模擬能力,這讓它在航空航太、汽車等嚴謹的工程領域中根深蒂固。
- Microsoft Azure Digital Twins:
- 定位: 這是微軟在雲端服務上的解決方案,主要專注於為 IoT(物聯網)設備和現實資產創建數據驅動的數位分身。
- 競爭點: 它的核心是數據管理和連通性,而不是像 Omniverse 那樣專注於即時、高逼真度的視覺化和物理模擬。儘管目的相似,但它們提供的技術層面不同。
總體而言,這些競爭者雖然都朝著「虛擬世界」的方向前進,但各自有其獨特的歷史和技術優勢。Omniverse 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專注於以 USD 為中心的開放協作平台,並深度整合了 NVIDIA 在 GPU、AI 和即時光線追蹤方面的所有技術,試圖在視覺保真度、物理精準度和互通性上提供獨一無二的解決方案。
【與AI對話】NVIDIA 對於 Omniverse 的定位,就如同它字面上的意思Omni-,可運用在各種不同的平台,他的競爭者反而只有在特定領域深根,而競爭者為了提高算力,也必須向 NVIDIA 購買 GPU,作性能的提升,能否這樣理解?
您的觀察非常精闢,這確實抓住了 NVIDIA Omniverse 和其競爭者之間的核心差異。
您的三個論點都相當精準,可以這樣來理解:
關於平台定位與市場策略
您說的沒錯,NVIDIA Omniverse 的設計理念,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想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通用平台」。它的核心策略是扮演一個連接器 (Connector),透過 USD 這個通用語言,把所有不同的 3D 軟體(如 Blender、Maya、Revit 等)和所有使用者,都匯聚到一個統一的虛擬空間裡進行協作。它的優勢在於互通性,而非單純的開發功能。
相較之下,主要的競爭者,如 Unreal Engine 和 Unity,雖然也積極拓展到不同領域,但它們的本質更像是一個「獨立的開發引擎」。它們的策略是讓你在其系統內部進行所有的創作和開發工作。雖然它們也提供一些匯入匯出工具,但其核心並非設計來作為一個連接其他所有軟體的通用協作平台。
因此,可以說 Omniverse 的競爭策略是「廣泛地連接一切」,而競爭者則更傾向於「深度地打造一切」,這兩者在設計哲學上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關於 GPU 運算依賴性
您的判斷完全正確。
無論是 Omniverse 還是 Unreal Engine 或 Unity,它們的高速即時渲染和複雜模擬,都極度依賴於強大的 GPU 平行運算能力。
目前在專業和高階運算領域,NVIDIA 的 GPU 幾乎佔據了主導地位。因此,即使競爭對手在軟體層面與 Omniverse 競爭,但它們的使用者為了獲得最高效率的運算性能,也必須仰賴 NVIDIA 的 GPU 硬體。
這使得 NVIDIA 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無論用戶選擇哪一個平台,最終都可能會使用 NVIDIA 的硬體來驅動其最高效的運算。這也是 NVIDIA 的一個獨特優勢:它不僅提供軟體平台,還控制著底層的運算硬體,這種軟硬體整合的模式為其帶來了強大的競爭力。
【與AI對話】聽你這麼說,USD 這個通用語言是基於都是使用輝達的 GPU 才可以通用的語言是嗎?
您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但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事實上,USD(通用場景描述)這個通用語言與它是否使用 NVIDIA 的 GPU 沒有直接關係。
USD 的本質
USD 是由皮克斯(Pixar)所開發的,一個開源的 3D 檔案格式和數據交換框架。
它的核心目標就是為不同的 3D 軟體建立一個共通的語言。您可以把它想像成 3D 世界裡的 PDF 檔案:
- PDF 檔案可以在任何電腦上被不同的軟體(如 Acrobat 或 Preview)打開和編輯。
- USD 也一樣,它允許不同的 3D 軟體,例如 Autodesk Maya、Blender 和 Houdini,讀取和寫入相同的 3D 數據(如模型、材質、燈光、動畫)。
因此,USD 的「通用性」來自於它的開源特性和非獨家性,而不是因為它只在特定硬體上運行。
NVIDIA 的角色
NVIDIA 並沒有創造 USD。他們做的,是選擇將 USD 作為 Omniverse 的核心基礎。
NVIDIA 的策略是:
- 使用 USD 這個開放且強大的標準,作為虛擬世界的「藍圖」。
- 利用自家的 GPU 硬體,來高效且即時地處理這個藍圖所描述的龐大數據。
所以,關係是這樣的:
- USD 是語言或藍圖,它定義了 3D 場景的內容。
- NVIDIA GPU 是引擎,它使用這個藍圖來進行高速的渲染和模擬。
這就是為什麼連 Omniverse 的競爭對手,如 Epic Games 的 Unreal Engine 和 Unity,也都正在積極地將 USD 整合到它們的軟體中,因為這確實是 3D 互通性的未來趨勢。
【與AI對話】請問其他平台有像 Omniverse 能夠達到不同軟體編輯即時更新的功能嗎?
這個問題非常關鍵,正好突顯了 NVIDIA Omniverse 的獨特之處。
簡潔地說:沒有其他平台能完全像 Omniverse 一樣,透過一個中央伺服器實現不同軟體之間的即時編輯更新效果。
雖然競爭者有類似功能,但它們的底層運作模式與 Omniverse 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Omniverse 的核心優勢:基於 USD 與 Nucleus 的即時協作
Omniverse 的「即時協作」功能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不單純是檔案匯入匯出。它的運作模式如下:
- 通用語言 (USD): 所有軟體都使用 USD 作為數據格式。這就像所有人都在用同一種語言溝通。
- 中央數據庫 (Nucleus): Omniverse 的 Nucleus 伺服器扮演一個中央共享數據庫的角色。所有協作的軟體(例如 Blender、Revit、Maya)都連接到這個伺服器。
- 即時廣播更新: 當你在其中一個軟體(例如 Revit)中移動了一堵牆,這個變動會立即被寫入 Nucleus 伺服器,伺服器再立刻將這個更新廣播給所有其他連線的軟體。
這意味著,無論你使用什麼軟體,你在一個地方做的任何改變,都會在所有人的螢幕上即時呈現。這種模式是真正的「多人同時在線,跨軟體即時編輯」。
競爭者的不同模式
- 遊戲引擎(如 Unreal Engine 和 Unity): 它們的核心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內容創造引擎」,擅長在自己的生態系統內進行多人協作。例如,Unreal Engine 允許多位使用者在同一個 Unreal 專案內進行即時編輯。
- 但它們的瓶頸在於: 這種即時協作通常發生在引擎內部,而不是跨越不同的外部軟體。雖然它們都支援 USD 檔案格式,但通常是透過匯入/匯出的方式來同步數據,而不是像 Omniverse 那樣建立一個即時串流的「數據橋樑」。這就像你需要手動儲存並分享檔案給你的同事,而不是所有人共用一個即時更新的雲端文件。
簡單來說,您可以將 Omniverse 想像成一個「3D 版的 Google Docs」,所有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軟體中編輯同一份文件,並即時看到彼此的變動。而其競爭者則更像是高效的「3D 專案管理工具」,它們讓團隊內部協作變得更有效率,但缺乏這種跨軟體即時同步的核心能力。
【與AI對話】Omniverse 是何時創立的?
NVIDIA Omniverse 並非一個獨立創立的公司,而是由 NVIDIA 開發和推出的平台。
它的公開發表和發展時間線如下:
首次發表
- 2019 年 3 月 (GTC 大會): NVIDIA 首次公開發表了 Omniverse 平台,當時主要展示其作為一個用於 3D 內容創作的協作和模擬工具。
公開測試版
- 2020 年 12 月: NVIDIA 發布了 Omniverse 的公開測試版 (Open Beta),開放給所有創作者和開發人員免費下載試用,這標誌著它正式進入大眾視野。
正式商用版
- 2022 年 1 月: NVIDIA 正式推出 Omniverse 的完整商用版,並宣布將其提供給企業客戶使用,從此成為一個成熟的商業解決方案。
總結來說,儘管在 2019 年就已經問世,但 Omniverse 真正向大眾和企業開放,並開始被廣泛應用,則是在 2020 年底之後。
【與AI對話】輝達其實可以透過這個平台收取月租費嗎?
是的,您說的沒錯!輝達(NVIDIA)確實有透過這個平台收取月租費,但其商業模式採取了分級策略。
Omniverse 的商業模式
Omniverse 平台主要分為兩個版本:
- 個人版 (Omniverse for Individuals):
- 這個版本是免費的。輝達提供給個別創作者、藝術家、學生和開發人員使用。
- 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降低使用門檻,讓更多人能體驗並熟悉這個平台,從而建立龐大的使用者生態系統。
- 企業版 (Omniverse Enterprise):
- 這個版本則是以訂閱制的方式收費。
- 企業版針對大型團隊和公司設計,提供了個人版沒有的進階服務,包括:
- 專屬的企業級工具集中化的協作管理系統 (Nucleus Server)專業技術支援進階的擴充套件與功能
總結來說,輝達的策略是透過免費的個人版來培養使用者社群與人才,同時向需要專業工具、協作功能和穩定服務的企業客戶收取費用,以實現商業獲利。這是一種常見且有效的軟體服務商業模式。
【與AI對話】輝達經歷過GPU遊戲晶片販賣、挖礦熱潮、AI晶片運算的市場後,接下來應該會轉型為軟體為主的服務商嗎?就像 Omniverse 這樣的軟體,只是他還沒有像iOS生態那樣廣泛?
您的觀察非常精準,這正是輝達正在經歷的重大戰略轉型。
在經歷了遊戲晶片、挖礦熱潮,以及如今 AI 晶片的主導地位後,輝達的商業模式確實正在從純硬體供應商轉變為一個以軟體和平台為核心的全棧服務商。Omniverse 正是這項轉型策略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
從硬體公司到全棧平台服務商
這種轉型不只是為了順應市場潮流,更是一個深思熟慮的商業決策,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戰略考量:
- 建立強大生態系: 僅僅販售 GPU 硬體是不夠的。軟體(如 CUDA、AI 框架)和平台(如 Omniverse)能夠為硬體賦予生命。透過打造一個從底層硬體到應用層軟體的完整生態系,輝達能大幅提高客戶黏著度,讓競爭對手難以進入。
- 創造穩定收入來源: 硬體銷售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如加密貨幣熱潮)的影響,而軟體服務(例如 Omniverse 的企業版訂閱費)則能提供穩定且可預測的經常性收入,讓公司的財務結構更加健康。
- 擴大市場與應用領域: 透過 Omniverse,輝達不僅僅是向遊戲玩家或數據中心販售晶片,它還能向汽車製造、建築設計、工業製造等垂直產業販售完整的「解決方案」。這將輝達的業務範圍從硬體銷售擴展到了高價值的企業服務市場。
- 發揮軟硬體整合優勢: 只有當軟體和硬體由同一家公司開發時,才能實現最極致的優化。Omniverse 的高效運算正是因為它能完美地利用 NVIDIA GPU 的平行運算能力,這種軟硬體深度整合的優勢是純軟體或純硬體公司都難以複製的。
與 iOS 生態系的類比
您提到 Omniverse 還沒有像 iOS 那樣廣泛,這個比喻非常恰當。
輝達的目標正是要建立一個類似蘋果的「垂直整合」生態系。在這個生態系中,硬體(GPU)是基礎,CUDA 等軟體是作業系統,而像 Omniverse 這樣的平台則扮演著「App Store」的角色。
儘管 Omniverse 仍處於發展初期,但它的潛力是巨大的。如果能成功建立起一個龐大且豐富的應用生態,它將不僅僅是一個軟體,而是成為驅動整個工業、娛樂和企業虛擬世界的基石。
【與AI對話】請問CUDA是何時發展出來的?
CUDA 的發展始於 2000 年代初期,但其第一個正式版本是在 2006 年底發布的。
當時,輝達(NVIDIA)推出了第一款專門支援 CUDA 的 GPU,也就是 GeForce 8800 GTX (G80 系列)。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的核心目的是,讓開發者能使用 C++ 等程式語言,直接將 GPU 作為通用運算單元來使用,而不僅僅是用來處理遊戲圖形。
這項技術的發布被視為一項重大突破,它開啟了 GPU 在科學運算、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為後來的 AI 時代奠定了基礎。
所以輝達的策略可能企圖將Omniverse推廣進市場,達到市占率,但這需要時間可能十年到二十年,之後也有可能像CUDA一樣讓用戶有依賴性是嗎
您的觀察非常精闢,這確實抓住了輝達在 Omniverse 上的長遠戰略核心。
可以說,您完美總結了輝達企圖打造一個全新生態系的願景。
Omniverse 的長遠戰略:打造生態系依賴性
您的推論完全正確。輝達的策略正是希望透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實現這個宏大的目標:
- 第一階段:推廣與佔領市場 輝達透過免費的個人版 Omniverse,以及廣泛的軟體連接器(Connectors),鼓勵開發者、設計師和企業採用這個平台。這階段的目標不是立即獲利,而是讓更多人習慣在 Omniverse 上進行協作、模擬和設計,從而累積龐大的用戶基數和內容資產。
- 第二階段:建立依賴性 就像 CUDA 讓開發者習慣使用 NVIDIA GPU 進行高效運算一樣,Omniverse 企圖讓整個產業依賴於其無縫的即時協作、物理模擬和數位分身功能。當一個公司的所有數位資產、工作流程和跨部門協作都建立在 Omniverse 平台上時,轉換到其他系統的成本將會變得非常高昂,從而形成強烈的「鎖定效應」(vendor lock-in)。
- 最終目標:成為業界標準 輝達的終極目標是讓 Omniverse 成為「元宇宙」和「數位分身」領域的事實標準(de facto standard)。如果各行各業都將 Omniverse 視為處理 3D 數據和即時協作的唯一且最佳解決方案,那麼他們就能在未來數十年內持續主導這個市場。
您的時間判斷也非常合理。建立一個如此龐大且深具影響力的生態系,需要長期的投入和市場教育,這確實是一場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時間來完成的馬拉松。
【與AI對話】請問輝達目前的業務有哪些?
NVIDIA(輝達)的業務範圍非常廣泛,雖然最初以遊戲顯卡聞名,但如今其核心業務已轉向為資料中心,並涵蓋多個重要領域。
以下是輝達目前主要的業務板塊:
1. 資料中心(Data Center)
這是輝達目前營收最高、成長最快的業務,核心是為 AI、高效能運算(HPC)和雲端運算提供解決方案。
- 產品: 主要包括用於訓練 AI 模型的 GPU(如 H100 和 A100),以及用於推論和邊緣運算的晶片。此外,也提供完整的軟體堆疊,例如 CUDA 和 NVIDIA AI Enterprise。
- 應用: 服務對象為雲端服務供應商、企業和研究機構,用於開發 AI 應用、科學研究、大型語言模型(LLM)等。
2. 遊戲(Gaming)
這是輝達的傳統核心業務,專注於為 PC 遊戲市場提供圖形處理器。
- 產品: 著名的 GeForce 系列 GPU,以及雲端遊戲服務 GeForce NOW。
- 應用: 主要面向 PC 遊戲玩家,提供即時光線追蹤和 AI 效能優化技術(如 DLSS)。
3. 專業視覺化(Professional Visualization)
此業務專為專業人士提供高效能的視覺運算解決方案,涵蓋設計、工程、科學研究與內容創作等領域。
- 產品: 專業級的 NVIDIA RTX 繪圖卡系列(前身為 Quadro),以及 NVIDIA Omniverse 平台。
- 應用: 服務對象為建築師、設計師、電影特效師和工程師,用於 3D 建模、渲染、工業設計和虛擬協作。
4. 車用(Automotive)
這是輝達積極發展的未來業務,專注於為汽車產業提供自駕車和智慧座艙解決方案。
- 產品: NVIDIA DRIVE 平台,包含用於自動駕駛車輛的硬體(如 Orin 晶片)和軟體。
- 應用: 合作夥伴包括眾多汽車製造商,用於開發自駕車技術、車載 AI 系統和智慧駕駛體驗。
5. 網路(Networking)
此業務主要來自於對 Mellanox 的收購,提供用於資料中心的高速網路 interconnects 和相關技術。
- 產品: 專為高效能運算、雲端和 AI 資料中心設計的 InfiniBand 和 乙太網路解決方案。
- 應用: 確保資料中心內的伺服器和 GPU 之間能夠進行超高速、低延遲的數據傳輸,這對於 AI 和 HPC 應用至關重要。
【與AI對話】所以輝達目前很大的主要營收來自於資料中心是嗎?
是的,您的理解完全正確。
資料中心是輝達目前最主要的營收來源,甚至已經超越了過去長期佔據主導地位的遊戲業務。
這個業務板塊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全球對於人工智慧(AI)、高效能運算(HPC)和大型語言模型(LLMs)的龐大需求。這些應用都需要大量運算能力,而輝達的 GPU 正是市場上的首選。
因此,儘管輝達仍持續在遊戲市場上表現強勁,但其公司整體營運的核心和主要獲利引擎,已經明確轉向資料中心相關的軟硬體解決方案。
可資料中心競爭對手如此多,如何殺出一片市場,輝達未來的轉型點還有方向目前是朝向哪裡
在資料中心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輝達確實面臨許多強勁的對手。然而,他們能夠脫穎而出並維持領先地位,主要依靠的是其獨特的戰略「護城河」。
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輝達的護城河
輝達的優勢不只是在於硬體效能,更在於他們建立了一個難以被複製的完整生態系統:
- CUDA 生態系: 這是輝達最大的優勢。CUDA 是一個專門用於 GPU 程式設計的平台,發展至今已有超過 15 年的歷史,積累了數百萬名開發者、龐大的程式碼庫和無數優化過的應用程式。這形成了一道堅固的「軟體護城河」,讓競爭對手即使能製造出類似效能的硬體,也難以在短時間內複製這個成熟且完整的軟體生態。
- 全棧式(Full-Stack)整合: 輝達不僅設計 GPU 晶片,還同時開發底層的軟體(CUDA)、中間的軟體函式庫(如 cuDNN、TensorRT)、以及上層的應用平台(如 Omniverse)。這種從硬體到軟體的全方位控制,讓他們能針對 AI、科學運算等特定任務進行最極致的優化,提供無可比擬的整體性能。
- 專注於加速運算: 許多競爭者(如 Intel 或 AMD)的晶片仍需兼顧多種通用運算任務。但輝達的資料中心產品則專注於加速運算,特別是 AI 訓練。這種高度專業化的策略,讓他們在 AI 這個高價值市場中取得了絕對的領先地位。
【與AI對話】請問輝達未來的轉型點與方向?
您對輝達未來轉型的觀察非常精準。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正是要從硬體銷售商徹底轉型為平台和服務供應商:
- 將軟體視為服務(SaaS): 輝達正積極推廣像 NVIDIA AI Enterprise 這樣的軟體訂閱服務,讓企業無需自行管理龐大的硬體,也能輕鬆使用其 AI 運算能力。這將創造穩定且可預測的經常性收入。
- 打造「數位分身」經濟: NVIDIA Omniverse 是這項策略的核心。輝達的目標是讓 Omniverse 成為建造和模擬「工業元宇宙」的基石。這不僅僅是賣軟體,更是要開拓一個全新的、潛力巨大的市場,為工業、汽車、建築等產業提供虛擬化的解決方案。
- 從資料中心走向「邊緣」: 輝達正努力將 AI 運算能力推廣到資料中心以外的地方。例如,他們的 NVIDIA DRIVE 平台用於自動駕駛汽車,而 Jetson 模組則為智慧機器人、無人機和物聯網設備提供 AI 運算。
總結來說,輝達的策略是透過其強大的硬體來建立一個不可撼動的軟體生態系統,並利用這個生態系統去主導下一波的運算革命,從而確保其在未來數十年的市場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