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度與自我之間,有一種設計靜靜發揮—不爭奪,不解釋,只是默默存在。
但在語言與身體之間,常常有一種拉扯。
語言說「你應該」,薦骨卻沒有回應。語言說「快點決定」,情緒卻還在等待清晰。
語言說「這樣比較好」,但身體只是靜靜地不動。
-------------------------------------
設計靜靜發揮 #9
我開始覺察,有些語言不是來自我,而是來自習慣。來自教育、來自職場、來自他人期待。
那些語言很熟悉,但薦骨卻不回應。我照著說,照著做,照著安排,卻感到一種深層的疲憊—不是因為事情太多,而是因為自己不在。
薦骨的沉默,是一種訊號。
不是抗拒,而是辨識。不是懶惰,而是頻率不合。
我開始聽見那種「不想動」的感覺,不是因為沒動力,而是因為沒有「嗯!」。
語言說:「你要主動一點。」
薦骨卻說:「我還沒準備好。」
語言說:「這是好機會。」
薦骨卻說:「我沒有感覺。」
語言說:「你不能錯過。」
薦骨卻說:「我不想追。」
我開始懂得,
語言可以很聰明,但薦骨更誠實。
語言可以解釋,但身體知道真相。
語言可以說服,但頻率不會配合。
我不再急著回應每一句話,不再急著安排每一件事,不再急著解釋每一個沉默。
開始練習:
讓語言慢一點,讓薦骨有空間回應。
讓決定不是來自頭腦,而是來自身體的「嗯!」。
這樣的練習很慢,很靜,很不習慣。
但我知道,這是我正在回家的路。不是回到某個地方,而是回到自己的頻率。回到那個不需要爭奪、不需要解釋的設計狀態。
願意靜靜發揮—
不為了回應誰,只為了聽見自己。
不為了配合語言,而是為了守住薦骨的誠實。
不為了成為誰,只為了不失去自己。
---------------------------------------
有些語言是習慣,有些沉默是回應。
我願意讓語言慢下來,讓薦骨有空間說「嗯!」。
因為真正的選擇,不是誰說得對,而是誰聽得見自己。
設計靜靜發揮—不為了成為誰,只為了不失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