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開悟」,腦海中常常浮現的畫面是——需要大量閱讀經典、跟隨大師修行、或者吸收更多更深奧的知識。
但真相也許出乎意料:開悟,並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更像是一種放鬆。
要理解這件事,最好的比喻就是「學會游泳」。從知識出發,卻發現派不上用場
回想一下,你還不會游泳的時候,腦袋是不是塞滿了理論?
- 先看 YouTube 教學,記下手腳怎麼擺。
- 再翻書學呼吸方法。
- 甚至有人會在岸邊演練每個動作。
可是當你真正跳下水的那一刻,這些知識並沒有讓你馬上浮起來。
甚至當你「真的會了」之後再回頭看,腦子裡的知識反而比以前更少了——很多都忘記了。
真正讓你會游泳的,不是知識,而是一次次在水裡的嘗試。
練習與熟悉,才是關鍵
游泳的關鍵在於「身體的熟悉感」。
你不是在腦中多了一個理論,而是透過練習,慢慢習慣水的浮力、手腳的節奏,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
👉「啊!我會了!」
開悟也是這樣的。它不是靠學習更多的哲學理論,而是透過日常生活的覺知練習,慢慢熟悉「心的狀態」。
最終,你發現自己其實早就具足,只是以前太緊張、太用力,所以忘了。
大師的建議為什麼很簡單
假設你現在會游泳了,別人跑來問你:「我怎麼才能會游?」
你會怎麼回答?
大概不會叫他再去看十本游泳教科書,而是說:
「水會浮你,放鬆,多試幾次就知道了。」
同樣地,那些真正開悟的大師,他們的提醒往往非常簡單:
- 「你本來就會。」
- 「不要再向外尋找。」
- 「回到自己,多體驗就好。」
因為他們知道,知識本身不是障礙,但「依賴知識」卻可能讓人卡住。真正的突破,只有靠自己去經歷。
知識只是指示牌
知識不是沒有價值。它就像岸邊的說明牌,可以提醒你:「水能浮起你。」
但是——指示牌不能讓你真正游泳。
唯有跳入水中,你才會真正明白。
開悟也是如此。書籍與老師的話語可以提醒你,但真正的體驗,只有靠自己進入「當下」的水域,才能完成。
🎯 總結:開悟是一種減法
開悟不是「學更多」,而是「放下不必要的負擔」。
它不是在腦袋裡加滿知識,而是在身心上回到自然。
就像游泳,不是靠死記動作,而是靠放鬆,靠身體熟悉水,直到你自然浮起。
🎧 想更深入理解?
這篇文章只是分享了核心比喻,在我的 Podcast 節目《瀚哥的人生應用題》EP89 裡,我會用更生活化的語言,帶你一步步體會「為什麼開悟就像學會游泳」。
👉 點擊收聽完整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