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個入門班的學生突然問我:『為什麼日本要用簡體字?』
我聽得一頭霧水,心想:「日文的漢字怎麼會是簡體字呢?」
後來,她指著「失礼」(しつれい)裡的「礼」給我看,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漢字。
為什麼說『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在深入解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日文漢字的歷史吧!
※內容以條列式呈現,大家可以輕鬆閱讀

1.漢字怎麼進到日本的?
- 西元1世紀〔彌生時代〕:
日本曾派遣使節到中國進貢。《後漢書.東夷傳》記載東漢光武帝賜了「漢倭奴國王」的金印,讓使者帶回去。這是日本人第一次接觸漢文字。 - 西元6世紀~7世紀〔飛鳥時代〕:
日本大量派遣使節(遣隋使、遣唐使)前往中國,學習政治制度、技術和文化。可推知當時的學者、僧侶已具備漢字的閱讀及書寫能力。 - 奈良時代:
因為佛教盛行,出現了官設的「写経所」(しゃきょうじょ),專職抄寫佛經的機構,負責抄寫的「写経生」就是用漢字的楷書體書寫。
同一時代完成的和歌集《萬葉集》,也全是用漢字寫成的,不過是利用漢字來表達日文的發音,例如用「安」來表示「a」的發音。
2.日文字形的演變
- 平安時代,從漢字的書寫體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從此,原本的漢字就被稱作「真名」(まな),作為正式文書的字體使用。
- 不同時期的日本使節去中國學習,吸收了不同朝代和地區的漢字寫法,包含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正體字、異體字和俗體字。加上抄寫者本身的書寫習慣,讓日文漢字有了更多不同的樣貌
3.日本漢字的簡化
- 西元1949年,當時日本政府的國語審議會公布了「当用漢字字体表」,決定採用簡化的字體,稱之為「新字体」(しんじたい)。
- 官方說明中提到,簡化漢字是為了「整合異體字、採用簡寫、精簡筆畫」,並考量書寫習慣和學習難度,也力求讓印刷和手寫體盡可能一致。
- 這項簡化運動,其實是從既有的漢字寫法中,挑選比較簡單的版本,或是對筆畫複雜的字進行增減或修改。例如:「亞」變成「亜」,「兒」變成「児」,「藝」變成「芸」(「芸」本來就是「藝」的異體字),「廣」變成「広」等等
- 所以,「新字体」其實跟「簡體字」沒有直接的關係! 舉個例子,「廣」的簡體字是「广」,「兒」的簡體字是 儿,都跟日文漢字不一樣。
另外,大家常問的「国」,本來就是「國」的異體字之一;而「学」則是「學」的行草字體演變來的。
總結來說,日文的「新字体」和中文的「簡體字」是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各自發展出來的。雖然它們都是對於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做簡化,因此出現了許多相似之處,但這就只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啦!
是不是很有趣呢?下次看到日文漢字,就不會再誤會它囉!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在下方幫我點🧡
🌸如果你覺得內容有幫助,歡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