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我們,總喜歡看很多圖案、動畫,基本上,世界是靠各種畫面構築出來的,信手捻來的畫畫,雖然歪歪斜斜的,但完全不干擾想要努力表達心裡喜愛、心動的畫面。
長大後,我們的手和腦都發展成熟了,卻害怕自己創造出來的畫面不討喜、達不到腦中所想,而不敢提筆、畫畫,我曾經一張畫放了一年多都沒動它,只因為覺得它長得不是我想要的樣子而棄圖,但後來想練習跟不喜歡的自己相處看看,所以再次拿起這幅畫上色,接力完成的感覺對我來說很奇妙,當時覺得不理想而選擇擱置,現在一瞬間就可以把它完成,這讓我有一種:原來包容自己,是這樣!需要時間,還有不放棄和不同面向的自己待在一起。
對我來說,和自己畫畫,是一件練習包容自己的行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開始,並且感悟到這份包容的力量。雖然一開始我辦畫畫活動,完全沒有聯想到這是一件“練習包容自己”的行動,但現在開始想嘗試組織自己行動的語言時,我是這麼認為與定義的。
我想把這四年摸索下來的畫畫活動,整理成與你有共鳴的文字,若能引領你和自己畫畫,接近包容的自己,我會很開心!
自己的畫畫如何出發呢?我常使用這兩種方法:
- 當下即興的畫畫
下述的方式大多是抽象、沒有實體參考的作品,階段性完成之後,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再把這些抽象的畫面,想像成一幅故事或場景,若沒有特別想像到什麼,讓畫面停在抽象的色彩線條裡也很可愛,這段憑空創造的歷程,就是屬於自己的時光。
和旋律作畫
戴上耳機、點播1~2首歌,盡量是只有旋律沒有歌詞的音樂。可以的話,把燈光調暗、甚至是關掉,讓眼睛使用的功能降到最低,協助音樂流放到身體的每一處,讓身體跟隨音樂擺動,在擺動的過程裡,拿起畫筆,產出線條,而線條與顏色如何,請待歌曲結束、自己覺得畫得蠻過癮之後,再打開燈光欣賞剛剛的軌跡。

於友人住處進行「走去你那裡陪你畫畫」時,播放音樂一起創作的畫面。
和環境作畫
可以發生在戶外或室內,在畫畫之前,可以先在周遭走走,找到一處自己感到舒服也可以畫畫的地方。準備好畫具後,可以先閉上眼睛聽聽周遭有哪些聲音,我最喜歡的和環境作畫,就是把身邊的聲音用自己發明的線條畫在圖畫紙上,若有一陣風,也會把這陣風給我的觸感畫出來(我感覺到的長度、是悶的涼的?)身邊的一舉一動,都可以發明成自己的符號,什麼時候結束,由自己決定。

在小琉球的涼亭吹風聽聲音後,畫下來的畫面,一開始是閉眼畫線條,畫面是後來張開眼睛候補上的。
- 自己出發的寫生
下述的方式,很容易想要畫的跟眼前一模一樣,這會讓畫畫變的生澀辛苦,所以我會跟自己說:我們就是用自己的手畫出喜歡的東西而已!而真的這樣做的自己,畫出來的畫面,也許會把自己逗笑,或意外的找到“自己的畫風”。
畫一個物件

在長濱等公車或吃東西的閒置時光,會用小畫本開啟紀錄的另一種方式。
畫一幅風景

去蘭嶼時,一間民宿提供涼亭讓我帶畫畫活動,畫了一張坐在涼亭看到的風景送給老闆。
這是分享我的畫畫樂趣的第一篇,希望我的生活能夠越來越穩固,讓分享的品質定量定出!祝福大家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樂趣,我們某天畫畫裡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