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重量
夏日午後,教室裡的冷氣聲隱約與窗外的蟬鳴交疊。那是一場由台灣男性協會舉辦的「男性情緒工作坊」。二十多名男孩,從大學生到三十出頭的年輕上班族,端坐在桌前。雖然主持人笑著拋出第一個問題:「最近一次,你因為什麼事而想哭?」空氣卻瞬間凝固。沒有人舉手,大家眼神彼此閃避,像是有人忽然打開了不該被碰觸的門。
一名戴著黑框眼鏡的年輕工程師,手指不停在桌上敲打。他低聲喃喃:「我…其實有啊,但說出來會不會很丟臉?」他的聲音極小,卻像一顆石子投入湖面,激起所有人心底壓抑的波瀾。

郭雅真,協會理事長,也是這場活動的引導者,微微前傾身體,眼神柔和地望著他,沒有催促,只是靜靜等候。幾秒鐘後,男子終於抬頭,紅著眼眶說:「前幾天,我爸罵我沒用。那一刻,我真的很想哭,但我忍住了,因為我覺得,男人怎麼可以在家人面前落淚?」
話音一落,教室陷入沉默。有人悄悄點頭,有人緊咬下唇。那一刻,所有人似乎都被觸動,因為他們都懂。
從小被訓練的「不准哭」
郭雅真在訪談裡提到,他自己年少時也深刻感受到這樣的壓力。還記得小學的操場上,摔倒膝蓋流血,他第一個反應不是痛,而是忍著不哭。因為哭出來會被同學笑,會被老師說「男子漢要堅強」。

這種訓練,早在童年就開始。父母、老師、同儕,甚至社會文化,都在無形中給男孩一個暗示:「眼淚是軟弱的證明,情緒是無能的象徵。」
於是,他們學會把憤怒轉化為暴躁,把脆弱隱藏成冷漠,把孤單包裝成「我很好」。久而久之,他們的語言裡不再有「害怕」、「傷心」,只有「沒事」、「我可以」。
但那些沒說出口的情緒,並沒有消失,而是沉積在心底,成為隱隱的焦慮與壓抑。心理學上稱之為「情緒壓抑的代價」——一旦缺乏表達與出口,它會在身體或人際關係裡爆發,化為怒氣、暴飲暴食、甚至無法解釋的失眠。
課堂裡的突破
課堂上的空氣依舊凝重,但郭雅真沒有急著轉換話題。他輕聲問:「如果今天這裡沒有別人,你會願意告訴自己,你其實很難過嗎?」
一名大三學生猶豫了許久,突然舉手,聲音發抖:「我媽生病住院,我很害怕她會離開我。但我不敢說,因為我怕被笑說『怎麼那麼孝子』,怕別人覺得我太娘。」
說完,他眼淚決堤,手忙腳亂地擦拭。旁邊的同學伸手遞上紙巾,卻什麼都沒說,只是輕輕拍拍他的肩。那是一種無聲的支持。

接著,更多人開始打破沉默,分享自己壓抑已久的故事。有人談到失戀時假裝瀟灑,夜裡卻偷偷喝醉哭泣;有人提到在職場被羞辱,只能強顏歡笑,心裡卻一遍遍質問自己:「我真的那麼沒用嗎?」
那堂課沒有華麗的結論,只有一次次「我懂你」的眼神交會。正如郭雅真後來所說:「男人要學會的第一件事,不是壓抑,而是允許自己有感覺。」
為什麼男人不敢聊心事?
在訪談裡,郭雅真點出三個關鍵:
- 文化期待:男人被期待強大、冷靜、解決問題。於是他們被剝奪了表達脆弱的權利。
- 同儕壓力:在男性群體裡,表露情緒常被視為「掉價」。因此多數男人選擇裝作沒事。
- 缺乏練習場域:女性常透過閨蜜、聊天來舒緩情緒;男人卻少有安全的空間可以「聊心事」。
換句話說,男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從未被允許去練習、去說。
當「情緒」得以被看見
有一次,協會舉辦「男性情緒對談」活動,邀請父子一起參加。課程最後,主持人讓每位父親對兒子說一句真心話。一位沉默寡言的父親,眼眶泛紅,卻很努力地擠出一句:「其實…我一直很愛你,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

兒子聽完,當場哭著抱住父親。全場安靜,只有低低的啜泣聲。那一幕讓所有人明白:情緒不是阻礙,而是連結彼此的橋梁。
從個人到社會的療癒
如果男性不再害怕談情緒,社會將會改變什麼?
郭雅真說,也許家暴案件會減少,因為男人學會用語言而不是拳頭表達憤怒;也許夫妻爭執會更快和解,因為丈夫能誠實說出「我感到受傷」而不是冷戰;也許更多父子關係會被修補,因為父親不再只是權威,而是能擁抱的存在。
「允許男性有情緒,不只是救一個人,而是讓整個社會更健康。」

回到自己:你敢承認脆弱嗎?
故事聽到這裡,或許你也會問自己:當上一次感到害怕、孤單時,你是否選擇沉默?是否告訴自己「沒事」?
真正的勇敢,不是從不落淚,而是願意在安全的地方,坦白自己的軟弱。當我們能與情緒共處,就不必再讓壓抑變成內耗。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男人要學會的第一件事,不是壓抑,而是允許自己有感覺。」
- 「眼淚不是軟弱的證明,而是心靈在告訴你:這裡需要被看見。」
- 「真正的勇敢,不是從不落淚,而是願意承認自己害怕。」
- 「情緒不是阻礙,而是連結彼此的橋梁。」
- 「允許男性有情緒,不只是救一個人,而是讓整個社會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