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靜靜落下,辦公室的燈還亮著。桌上散落的報表和文件,像一面面嘲諷的鏡子,把李芸的疲憊與不安放大。她心裡反覆浮現著一句話——「我是不是不夠好?」

這,就是心理師周慕姿口中的「內耗」。
內耗是一種隱性的拉扯:表面上是努力、是追求完美,但背後卻是一場與自己永無休止的戰爭。
一、活在他人的眼光裡
周慕姿在對談裡說過:「很多人並不是因為事情本身困難,而是因為太在乎別人怎麼看。」
這句話像一盞燈,照進了許多人的心。
在故事裡,李芸明明已經做到盡力,卻仍舊覺得別人的不滿代表自己「不被肯定」。她的腦海像被監視器綁架,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評論,都成為她衡量自己的尺。
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外控焦點」——我們把人生的標準交到他人手上,讓別人來決定我們的價值。結果就是,即使已經很努力,也總覺得自己不夠。
二、內耗的日常場景
在家庭裡,內耗可能是一通電話。母親隨口的一句「你最近是不是不太乖?」讓成年子女心裡揮之不去地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在職場裡,內耗可能是會議桌前的一個眼神。當同事皺眉時,敏感的人會立刻解讀:「是不是覺得我表現不好?」
在人際關係裡,內耗可能是一則未讀的訊息。對方不回,心裡就開始上演無數劇本:是不是我說錯話了?是不是他不想理我了?
這些看似微小的瞬間,卻累積成一種消耗——我們不是被現實壓垮,而是被腦中「想像中的評價」壓得無法呼吸。
三、從外在評價到內在價值
周慕姿提醒:「如果我們的人生,不斷是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那就永遠不會感到滿足。」
因為他人的期待是流動的、無窮的,你永遠追不完。
這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的律師,在法庭上贏下一場重要官司。大家都替他喝采,卻只有他自己回到家裡,覺得心裡空蕩蕩的。因為他不是為了自己打這場官司,而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

那種掌聲落下的瞬間,他竟感覺不到快樂。
真正的價值,不是外界的評價,而是我們能不能在心裡對自己說:「這是我想做的,這是我相信的。」
四、練習把專注還給自己
那麼,要怎麼從內耗中走出來?
周慕姿給出了一個簡單卻深刻的方法——「把專注放回自己身上」。
她建議,每當陷入自我懷疑時,不妨問自己:
- 這件事情,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我已經盡力了嗎?
- 這是我能控制的嗎?
如果答案是「我已經盡力」且「這不在我能控制的範圍內」,那就該停下。因為再多的懷疑,只是消耗自己,卻不能改變結果。
五、內心的自由感
文章最後,周慕姿用了一句話收尾:「自由,不是沒有束縛,而是當外界的聲音嘈雜時,你還能選擇自己的聲音。」
想像一個場景:
你站在人群裡,四面八方都有人在指點你。有人說你應該更努力,有人說你太執著,有人說你不夠好。
但在這一片喧囂中,你深呼吸,聽見自己心裡的那句話——「我知道我在做什麼。」
那一刻,你不再需要外界的掌聲或肯定,你已經給了自己最大的允許。
這,就是停止內耗的開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內耗,是一場與自己永無休止的戰爭。」
- 「很多人不是輸在事情本身,而是輸在太在乎別人的眼光。」
- 「外界的期待沒有盡頭,你永遠追不完。」
- 「真正的自由,是當外界聲音嘈雜時,你還能選擇自己的聲音。」
- 「專注放回自己身上,你才會慢慢找到平靜。」
- 「內耗不是努力的證明,而是心靈的枷鎖。」
- 「價值不該來自他人的眼神,而是內心的認可。」
- 「我們常被想像中的評價壓垮,而不是被現實打敗。」
- 「停止無謂的懷疑,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 「內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