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時間總是不夠? 結論總是不清?
早上九點,會議準時開始。主持人打開簡報,第一張投影片才講到一半,某位資深同事便開始延伸分享。另一位接話,氣氛一熱,議題一路發散。等到回到主題時,已經過了四十五分鐘。
這不是第一次了。團隊中有人在會後低聲抱怨:「這樣根本沒效率,但好像也沒人能解決。」大家默默接受這樣的流程,時間總是不夠、結論總是不清,會議開完,疲憊感大過收穫感。
問題的根本不是努力不夠,而是「落差看不見」。
🌀 1. 看不見落差 → 慣性重複
當我們習慣用結果去解釋一切,例如:「報告沒通過,因為主管太龜毛」、「提案失敗,因為運氣不好」,我們就無法看見自己的行動在哪個環節出現了落差。
這種情況的特徵是:
- 每次都覺得自己做得差不多,但結果總是不理想。
- 問題反覆出現,卻以為只是碰巧。
- 反應模式一成不變,不自覺地重複過往。
例子:
小華的簡報總是超時,他習慣認為「是同事太愛問問題」、「是內容太多講不完」,從沒想過自己是否掌握了時間節奏或重點排序。每次都用同樣的方式準備、同樣的節奏講述,於是每次都超時。
當我們看不見落差時,習慣就會主導一切。
🎯 2. 落差看得見 → 行動有方向
看到落差的那一刻,行動就不一樣了。不是盲目地再努力一次,而是針對問題調整。
這種覺察通常表現在:
- 能描述清楚「我在哪裡、想去哪裡、差距在哪裡」。
- 行動開始有焦點,不再憑直覺修修補補。
例子:
有一次簡報後,小華決定重聽自己的錄音。他發現自己在開場用了三分鐘講背景故事,導致後面關鍵數據講得太快、太趕。他寫下:「下次開場控制在一分鐘內,快速進入重點。」
這個「看見落差 → 明確調整」的過程,就是成長的起點。
🔑 3. 落差拆得細 → 行動有突破口
如果把落差看作一整片高牆,只會讓人退縮。但把它拆成一塊塊磚頭,就能一塊塊搬開。
具體表現為:
- 把「成果問題」轉換成「行動細節」。
- 每次針對一小段行為去優化,不急著一次完美。
例子:
與其說「我要讓簡報更精煉」,小華先從「一句話收尾每張投影片」練起。他練習讓每一頁都能被一個關鍵句總結,慢慢建立節奏與邏輯。
當問題被拆細、行動被具體化,改變就會開始累積。
✅ 總結:成長的三步驟
- 看不見落差 → 永遠在原地打轉,慣性重複。
- 看得見落差 → 開始找到方向,能針對問題調整。
- 拆得細落差 → 找到行動切口,能逐步突破。
👉 成長,不是做更多,而是看得更清楚。
🌱 結語
我們常以為努力能解決一切,但真正的關鍵是:「你有看見落差嗎?」
願意看見、願意拆解、願意微調,那些看似無解的重複,就會出現出口。
「看見落差,是成長的開始;拆細落差,是突破的入口。」
下一次遇到卡關時,別急著硬撐,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和想要的結果,中間差了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