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傍晚的客戶訊息...
週五傍晚,專案群組突然跳出一條訊息:
「客戶臨時要求下週一就要完整方案,能趕得出來嗎?」
小安盯著螢幕,心臟「咚」地一跳。腦袋閃過無數想法:「怎麼可能?這麼臨時!要是交不出來,是不是我會被責怪?」 手指停在鍵盤上,他什麼也沒回,只是靜靜盯著對話框,越來越焦慮。
這樣的時刻,你是不是也熟悉?
事情還沒開始,焦慮就先把自己困住了。

為什麼挑戰會讓人慌亂?
挑戰並不一定真有多難,但我們的腦袋會迅速放大差距:
- 「成果可能不達標 → 我是不是失敗了?」
- 「過程卡住 → 會不會努力都白費?」
- 「他人提醒 → 是不是全盤否定我?」
- 「變數出現 → 我是不是完全失控?」
事實上,壓垮人的往往不是挑戰,而是我們如何面對挑戰時的內在對話。
✨小提醒:「挑戰不可避免,但我們能選擇用什麼方式回應。」
🌱 第一課:RULE——先連結感受
面對挑戰時,不要急著解決,而是先和自己連線。
RULE 四步法幫助我們安頓情緒:
- Recognize(連結感受):覺察心跳加速、胸口發緊的身體訊號
- Understand(理解脈絡):焦慮背後,可能是「想表現好」「怕拖累他人」
- Label(標記命名):把模糊的壓力具體化:「這是焦慮與擔心」
- Express(表達看見):適度說出來:「我緊張,但會盡快評估可行方案」
就像手機訊號弱時,要先找回連線,才能清楚溝通。
感受不是包袱,而是理解需求的橋樑。
🔄 第二課:LIFT——轉換思維語言
當情緒被承接後,第二步就是修正腦中的「絕對語言」。
LIFT 四步法提醒我們:
- Limit/Label(辨識絕對化):「我一定做不到」→「這次很趕,但可以嘗試」
- Interpret(調整敘事):「主管是在刁難我」→「他希望我提前準備」
- Face/Focus(承擔責任):找出能控制的部分,而不是全盤自責
- Transform(轉化學習):把挑戰當練習,而不是判決
就像換一副鏡片,模糊和扭曲的世界,突然清晰起來。
語言能限制你,也能提升你。
🔍 第三課:GAPS——看清差距,找到方向
最後,當感受被理解、思維被重構,就能回到現實:
我到底差在哪裡?
GAPS 四步法提供了四個角度:
- Goal(成果差距):理想成果 vs 當前狀態
- Action(過程差距):計畫方式 vs 實際執行
- Perception(認知差距):客觀事實 vs 主觀解讀
- Shadow(未知差距):可見挑戰 vs 隱藏變數
差距不是失敗,而是地圖上的「你在這裡」。
它幫助我們定位,提醒下一步要往哪裡走。
收尾啟發
挑戰,是每個職場人都無法逃避的考題。
但真正決定我們能否跨過去的,不是挑戰大小,而是我們如何和自己對話。
- RULE:連結感受,理解需求
- LIFT:轉換思維,釋放可能
- GAPS:看清差距,找到方向
當你能走完這三課,焦慮就不再是障礙,而會成為養分。
記住這句話:
「差距不是打擊,而是成長的座標。」
下次心跳加速時,請給自己一個機會:
用 RULE / LIFT / GAPS,你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