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跟學校最大的不同是,只要一件事重複三次沒有用;或是一件東西三天賣不出去,一定檢討改善,不會坐令問題存在。(有的企業是只要一次)
而學校內力的流失,很多是來自一直空轉的事情:大掃除一直在掃、備課研習一直在研、政令宣導一直在宣、整潔秩序比賽一直在比、課程評鑑檢核表一直在勾........,好像都效果有限,但也沒有改善之道,就是一直做。
三次沒有用,就代表系統已經穩定了(穩定系統不一定是有效能的系統,是說已經固化),這時要再提升系統效能,必須要有新技術與新思維,否則就是白耗心力,一直撞牆。
所以,戴明博士說:當系統穩定時,檢查的成本會高於不檢查。
例如整潔秩序比賽,其實三週下來,系統就穩定了;有些班就會一直得獎,有些班就一直落後。這時可以不用再檢查,而是要去改善系統。
一直得獎的班級一定有值得效法的地方;一直落後的也一定需要協助;領導者要去促進兩者的交流,系統才能恢復運轉,穩定提升。
學生的考試成績也是,考個幾次,其實態勢就已明朗;這時不能再坐視第一永遠第一、最後永遠最後;老師要改變教材教法。(我們不是說,一個都不能落後?,而且現在有AI幫忙診斷分析提對策)
而目前老師最大的空轉,莫過於課程評鑑。
其實當前端的教學研究會不研究、專業社群不專業、課發會不發展;末端的這些檢核、評鑑....,其實做的成本都高於不做,因為不用做都知道品質不好。
這時應該帶著老師,把心力花在上游,優化整個課程發展系統,而不要讓老師在下游末端窮耗和空轉。
當然上級局處要的表件也是要稍微應付一下,這是緊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有做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