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創業這條路(The E-Myth)
- 很多人創業是因為「我會做某件專業事 → 所以我能開公司做這件事」。
- 事實:懂專業 ≠ 懂經營。多數人只是在「幫自己找了一份更累的工作」。
- 企業的產品是企業本身;客戶買單的是產品而非商品。Ex.露華濃賣希望、香奈兒香水賣幻想
2. 三種角色
- 技術者(喜歡深思,活在現在):專業技能、執行力強,喜歡「親自做」,把事情做好。
- 管理者(喜歡苦惱,活在過去):務實,對事物可預測、重視秩序、流程、管理,發現問題,避免混亂。
- 創業者(喜歡作夢,活在未來):著眼未來、願景與策略,推動創新與成長。 👉 成功企業必須三種角色平衡,而非卡死在技術者。
3. 在企業「上」工作,而不是「在企業裡」工作
- 大多數創業者每天忙於「做事」而不是「設計系統」。
- 關鍵在於建立能自動運作的商業模式,讓公司不依賴老闆。
4. 小型企業的致命週期
- 靠熱情與專業衝刺 → 客戶增加 → 混亂擴大 → 創業者筋疲力盡 → 公司停滯或倒閉。
- 解法:從一開始就把公司當「可複製的系統」來經營。
5. 企業三大發展階段
- 起步期:創業的起點,專業人員階段。
- 發展期:取得協助,建立規章制度。
- 成熟期:創業家觀點 a.企業要如何運作 b.企業要如何獲利 c.策劃未來目標 d.整合企業內部 e.塑造願景
6. 企業發展程序
- 創新: a.如何讓顧客獲得更多價值 b.找出滿足顧客需求的方法
- 量化 :a.創新服務數據化 b.用數據紀錄和分析
- 統籌 :a.制定標準作業程序 b.用程序締造一致而穩定的成果
7. 特許經營思維
- 即使不是真的要加盟,思考方式要像打造「一套標準化系統」,讓任何人都能複製。
- 問自己:如果我要複製100間一模一樣的公司,我現在的流程夠清楚嗎?
⚒️ 創業執行的工具素材
工具 1:三角角色檢核表
- 每週檢視自己投入的比例:
- 技術者:做事多少?
- 管理者:規劃/控管多少?
- 創業者:思考願景與機會多少? 👉 若 80% 都在「做事」,要強迫自己轉移時間去「設計流程」。
工具 2:企業藍圖(Business Development Process)
葛伯提出 7 個發展步驟,可用作創業的路線圖:
l 首要目標: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創業要服務生活,而不是相反)
1.我希望人生是什麼樣子?
2.我希望生活是什麼樣子?
3.我希望如何闡述自己的人生?
4.我希望別人怎麼看我?
5.長短期目標是什麼?
6.我需要多少錢才能做我希望做的事情?
l 策略目標:公司的長期目標(規模、利潤、退出方式)。
1.第一項標準:金錢
a.夢想有多大?
b.總營收、總獲利、稅前稅後獲利
2.第二項標準:值得追求的機會
a.能否改善夠多消費者的挫折經驗
b.建構怎樣的企業
c.目標客群是誰、需要甚麼才能、東西能賣給誰
3.第三項標準:如何達成?
a.原型何時能完成?兩年後?三年後?還是十年後?
b.業務觸角將延伸到何處?當地?全區?全國?全球?
c.企業以何種方式經營?零售?量販?兩者混合?
d.在報告、清潔、服裝、管理、招募、解雇、訓練等方面將採用那些標準?
l 組織架構:即使只有1個人,也要先畫組織圖 → 把每個職位的職責寫清楚(等將來有人接手)。
1.建立明確及責任分明的職位
2.職務必須達成的績效
3.評量績效的標準
l 管理策略:確保每件事都有檢核與指標。
1.管理工具是行銷工具
2.管理要簡單和直接
l 人力策略:設計制度(遊戲規則),讓人員依「流程」運作,而不是依個人能力。
1.認真看待員工
2.顧客永遠是對的
3.員工要精通自己的份內事
4.激發員工思考
l 行銷策略:明確定義目標客群與價值主張。
1.人口統計:對既有客戶進行問卷調查收集資料,購買主要交易區消費者清單
2.消費心理
l 系統策略:包含三大系統:
1.硬體系統:設備、科技
2.軟體系統:流程、SOP、管理工具
3.資訊系統:文化、溝通方式
工具 3:SOP / 作業手冊
- 寫下「如何接單、如何交付、如何處理客訴」等流程。
- 目標:即使新人加入,也能按手冊完成80%的工作。
工具 4:商業模式測試
問自己:
- 如果我要把公司賣掉,買家需要什麼文件、流程、數據,才會相信這公司「不用靠我」也能運作?
👉 這些就是你要先準備的東西。
工具 5:時間分配規劃
- 每週劃分時間:
- 60% → 當前營收(技術者)
- 20% → 改進流程(經理人)
- 20% → 創新/策略(企業家)
👉 隨公司成熟,逐漸調整比例,減少「技術者」角色。
🎯 總結
《E-Myth》給創業者最重要的提醒是:
👉 不要只是去做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要去設計一套「能自動運作的公司」。
重點不是更努力,而是建立「可以複製、標準化、能被接手」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