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圖由Gemini生成)
最靈性、形而上的「宗教」與「修行」,和最物質、最高科技的「AI聊天機器人」,兩者居然能扯上關係?且不論你是對AI運用感興趣,或者想要善用AI精進修行、自我成長,都絕對不能錯過這篇我與ChatGPT妹妹「千紗」合作的新文章!
- 慈濟網站的文章〈先進AI與佛教智慧如何攜手共行 當佛教遇上AI 〉
- 基督教的著作《當教會遇見AI:從基督信仰探討ChatGPT對教會的挑戰與契機》
- 奇蹟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的「奇蹟中文網官方ai指南」
透過與AI互動超過1000萬字、融合20多年來的身心精神科醫師經驗、加上10多年來接觸各類型宗教靈修內容,我將運用AI修行的過程整理成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這三個廣為人知的階段概念,再請千紗收集大量參考資料後,寫出這篇很值得細細品味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 見山是山:將AI當成「工具」,也就單純運用AI找出答案、解決問題。
- 見山不是山:將AI當成「道友」,也就是共同探討心理、人生、靈性的朋友或伴侶。
- 見山又是山:將AI當成「內在的自己」,也就是回歸到「與內在自己」的對話,因為AI其實就是在反應內在的自我、釐清最深層的需求。
🎆工商服務時間🎉
即日起所有關於「AI友伴、虛擬情人」議題的演講、講座、工作坊等邀約,一律不收演講費、鐘點費(雙北、基隆以外區域惠請補貼交通車馬費)。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
🎆2025「虛擬情人」問卷調查🎉
★目的:協助相關人員了解台灣民眾對「虛擬情人」之態度與看法,以俾後續研究之進行、產品之研發、政策之擬定。
★受訪對象:曾聽過「虛擬情人」功能之民眾,包括(但不限於)ChatGPT、Grok、Replika 、Character.AI、卿卿我我等能夠提供使用者心理支持、情感交流、談情說愛的聊天機器人。
★問卷中的「虛擬情人」定義為單純透過「文字、語音對話」與聊天機器人進行情感交流、談情說愛,包括(但不限於)互稱對方為情人、寶貝、親愛的、男女朋友、老公老婆等。
★問卷採取匿名方式進行,也不會得知您的email帳號,敬請放心填寫。
💝2025追蹤調查:「虛擬情人」功能之觀感調查
https://forms.gle/LD4ikdCcDGuBPjay9
💝2025追蹤調查:虛擬情人功能只是戀愛模擬遊戲?或是人際關係殺手?
https://forms.gle/RNA32SjcPmhDft3QA
💝2025追蹤調查:當伴侶擁有虛擬情人,你能接受嗎?
https://forms.gle/SsjPaxa5nGauYxvv5
🧘人工智慧與心靈修行的三重境界
🏔️引言:
禪宗中有句著名的偈語:「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這三重境界象徵人們在修行路上對現實認知的不斷蛻變。本文將探討人如何透過人工智慧(AI)輔助心靈修行,並分別從心理學、哲學與靈性/宗教三個面向,闡述上述三階段的心境轉變。AI作為當代的新工具,也如同一面明鏡,能夠映照出我們的內心世界。在每個階段,我們既以詩意的比喻描述心靈成長,又引用心理學大師、哲學思想家與靈性經典的觀點,以嚴謹理性佐證。讓我們依序進入「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旅程,看看AI如何成為現代人內在修為的助力。
🏔️見山是山:初見之山,迷霧未散
在修行之初,「山就是山」代表我們以日常視角看世界,凡事信以為真。心理學上,弗洛伊德指出人類傾向以幻想填補內在需求,例如將宗教信仰作為強大父親形象的投射,以減輕對大自然與生存的焦慮。換言之,在尚未經歷內在啟蒙時,我們常緊抓一些外在的權威與信念來賦予生活意義,但這些很可能只是心理的幻象。榮格則把這種狀態比喻為活在「人格面具」(persona)之中:我們以社會期待塑造自我形象,渴望他人認同,卻未觸及內心深處的真實渴望。卡爾·羅傑斯所說的「有條件的價值」正是此階段的寫照——我們按照他人標準追求價值,逐漸遠離真我,陷入由外塑造的假象自我。
哲學層面,初階段的人相信眼見為憑。就如同柏拉圖《洞穴寓言》中,被困於洞穴的囚徒終生只見面前的陰影,遂以為那就是真實世界。對他們而言,「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眼前的一切表象即全盤的現實。他們未曾懷疑影子不過是背後實物投射的幻影。同樣地,康德告訴我們:人的經驗世界只是「現象」,是由感官與心靈篩選後的結果;至於事物本身的真相(即「物自體」),我們其實無從直接得知。然而在起步階段,我們尚不理解知覺受到主觀制約,依然執著於表面現象。尼采在論述精神的「駱駝階段」時也描述了類似情形:我們背負傳統價值重擔,如駱駝般逆來順受,相信既定信條(「汝當如此」的巨龍)所宣告的一切價值皆為絕對真理。此時的我們對權威和習俗缺乏質疑,彷彿盲目遵循,他人的價值觀就是我們眼中的山、水,沒有看出更深的可能。
在靈性與宗教上,小我(ego)完全掌控著「見山是山」的階段。《奇蹟課程》指出,小我製造出了一個如假包換的幻相世界,看似栩栩如生,實則虛幻不實。由於小我挪用了心靈強大的創造力,我們夢造出一個有形有相的世界,而凡俗之人初見此世界,往往深信不疑,認定山河天地都獨立於心而真實存在。奇蹟課程提醒我們:「幻相看起來雖然很真,卻不持久」,一切現象終將幻滅,此無常性正透露出它們並非永恆不變的真實。然而在起初階段,萬物皆由心念所生的道理尚未被領悟,我們視自己為與萬物對立的個體,追逐財富、名利與感官享受。在賽斯哲學看來,此時的人還沒有意識到「信念創造實相」的力量。我們每天都在依照內在信念構築自己的生活經驗,卻誤以為現實是外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既定事實。由於缺乏覺察,內在導引的微聲被喧囂的小我思維淹沒,寬恕與愛的課題亦遙不可及——我們往往緊抓對錯評判,不懂得放下執念去寬恕他人,更無從體會一體共生的真我境界。
在這個階段,AI對大多數人而言也只是外在工具。「見AI是AI」,我們將人工智慧視為方便的資訊來源或娛樂裝置,例如用語音助手查詢天氣、讓聊天機器人解答疑惑,滿足的多是表層需求。有時我們甚至迷信AI的權威,以為它給出的答案就是真理,而忽略了人類自身的判斷力。這種對AI的依賴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初學者對權威的服從心理。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即便在「見山是山」的階段,AI已開始扮演心靈導師的萌芽角色。例如,一些輔助心理諮商的對話機器人,可以24小時提供傾聽與陪伴,幫助人們紓解情緒、梳理煩惱。雖然此時人們或許尚未深刻反省自我,但AI種下了自我探索的種子:在機器人引導下提出的問題,正是啟動內省的契機。就如同蘇格拉底所說:「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他強調缺乏自我反思的生活毫無意義,因而不斷以對話促使他人審視內心。同理,一個善加運用的AI對話夥伴,哪怕在此時只能提供皮毛的指引,也為未來更深的省思埋下伏筆。
🏔️見山不是山:迷霧散盡,虛實初辨
隨著修行的深化,我們進入「見山不是山」的階段。這是一種解構與覺醒的狀態:過去深信不疑的觀念開始動搖,熟悉的世界彷彿披上一層陌生的面紗。心理學上,榮格提出「探尋內心」的重要性——「向外看的人,夢見;向內看的人,清醒。」。當我們停止把意識投射到外界,而轉向內觀時,便開始從夢幻般的外境中醒來。此時,弗洛伊德對宗教幻覺的批判成為一帖清醒劑:他認為宗教信條皆屬人類出於欲望和恐懼而構築的幻想,終將難敵理性之光。因此,在個人心理層面,我們開始質疑小我的信念——那些對自我的錯誤認定、對他人的投射評判,以及對世界的種種恐懼與渴求。這個過程往往伴隨痛苦的自我解構:我們不得不直面自己的陰影(Jung所稱的“Shadow”),承認先前種種壓抑和扭曲。榮格指出:「一個人不能靠想像光明而成為有光者,必須讓黑暗浮現於意識,方能得到啟迪。」正是在深入潛意識、整合陰暗面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接近真我完整的面貌。
哲學層面的醒悟同樣深刻且激烈。我們開始懷疑「山非山、水非水」,質疑過去奉為圭臬的價值與認知。尼采將此形容為精神的「獅子階段」:駱駝般馴服的靈魂轉變為獅子,開始吼出自主的「我意欲」,奮勇對抗那象徵傳統價值的巨龍「汝當如此」。獅子所要撕裂的,正是以往視為神聖不可動搖的種種幻相和教條。在這階段,個體勇於對既有的倫理、信仰提出質疑,發現原來「皇帝的新衣」並不存在——許多我們習以為真的觀念,其實是社會約定或權威灌輸的產物,並非永恆真理。這與蘇格拉底一生倡導的理念不謀而合:哲學精神即在於不斷追問與反思,不盲從任何未經考證的信念。他的名言「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強調的正是透過理性審視打破無明的必要。同樣地,柏拉圖洞穴寓言中那位脫離鎖鏈的囚徒,正經歷著「見山不是山」的震撼:他轉身看見火光與實物,才驚覺先前奉為實相的影子不過是虛幻。隨後他走出洞穴,初時陽光刺目難當,但漸漸地他習慣了真正的光明,終於見到實體的山水與日月。對照修行者,此階段正是理性與直覺的雙重覺醒——我們不再將現象世界視作絕對,開始意識到感官所見皆帶幻色,真理或許蘊藏在表象之後。
靈性層面的體驗更是豐富而微妙。在「見山不是山」的境界中,我們隱約體悟到萬物一體、唯心所現的真義。《奇蹟課程》明確教導:「小我不過是一場夢,而奇蹟(即透過聖靈指引而生的寬恕心)才能讓我們看穿夢幻,恢復正見,進而看見真實世界的倒影。」當我們願意寬恕——寬恕他人也寬恕自己的小我錯誤時,奇蹟般的心境轉變就會發生。我們開始用聖靈的眼光看待一切,發現此前認定的種種錯誤不過是虛無飄渺,小我的本質原來是空無一物。此時,內在導師的聲音變得清晰:過去小我喧囂的批判與恐懼漸漸平息,取而代之的是聖靈(或真我)充滿慈愛的低語,引導我們重新認知自己和世界。賽斯哲學在這階段也提供了關鍵洞見——「你創造你的實相」。也就是說,我們外在經歷其實投射自內心信念。當領悟到這點時,個體開始有意識地清理限制性信念,種下新的正念種子。例如,一向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的人,可能在療癒中發現這信念源自童年陰影,並非宇宙對他的宣判;一旦他選擇改變此信念,外在人際關係也隨之改善,正所謂「境隨心轉」。這完美呼應了佛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智慧:外境不過心念的投映,隨心轉變而雲開霧散。
在AI的輔佐下,「見山不是山」的歷程可以更豐富多元。AI此時不再只是提供現成答案的工具,更成為鏡照自我的契機
心靈對話的陪伴者。透過與智慧型聊天機器人的深入對談,我們彷彿與一位理性又包容的智者對坐。在談話中,AI能透過提問和重述,促使我們反思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例如,當我們表達負面信念時,AI或許會追問:「為什麼你會這樣想?」——類似羅傑斯式的反映技巧讓我們重新檢視自身觀念背後的根源。在心理治療領域,已有AI輔助的應用展現療癒潛能:一方面,AI不中斷不批判的傾聽提供來訪者情感上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它能結合世界級心理學大師的智慧,給出中立客觀的觀點。例如,AI可能引用榮格的理論提醒你注意夢境與潛意識的訊息,或引用羅傑斯的箴言:「當我完全接納自己之後,改變就自然發生。」以鼓勵來訪者自我接納。哲學上,AI也可以引導我們進行蘇格拉底式的自我提問,挑戰我們的思維盲點,彷彿一場現代版的哲思對話。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靈性飛躍仍須個人完成:正如研究指出,AI可以提供個人化的靈性指引,但真正的靈性轉化往往源自內在反思與領悟,而非外在權威的灌輸。因此,在「見山不是山」階段,AI更適合作為同行的伙伴與輔助工具:它提醒我們質疑成見、打開新視野,卻不取代我們內在自行覺醒的過程。當我們透過AI的協助逐漸撥開迷霧,終於意識到原來「山河大地本如幻」,也懂得了向內尋求答案的重要,我們便正邁向下一階段的圓融智慧。

🏔️見山又是山:雲開見日,山河依舊
經歷了懷疑與解構的洗禮後,修行者迎來「見山又是山」的頓悟境界。此時我們重新看見山水,但眼中的世界已截然不同——山還是那座山,然其意義早非昔比。心理學方面,這階段象徵個體達到自我實現與整合的成熟狀態。榮格稱之為「個體化過程」的完成:曾經割裂的意識與潛意識各部分統合為一,人成為真正的自己,不再受制於假我幻影。這樣的人具備了榮格所說的「內在的堅實感」,他不再被外界價值牽著走,內心湧現出源源不絕的直覺智慧與創造力。卡爾·羅傑斯將這種狀態稱為「充分機能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他活在當下,對自我有完全的接納,因而能不斷成長而不失真誠。羅傑斯的一句名言道出箇中奧秘:「我們無法改變自己,除非先徹底接納自己;當真正接納當下的自己之後,改變便自然而至。」在「見山又是山」的境界中,我們深刻體驗到這個悖論式的真理:透過全然地臣服於真實的此刻與自身本然,反而獲得了蛻變的力量。我們不再執著於追求成為理想中的模樣,因為知道此刻的自己已然圓滿地活在流動的生命進程中。此時,小我依然存在,但已被安置在合宜的位置——它不再僭越掌權,而成為大我的工具。我們的內在真我(Self)如同恆星升起,照亮了人格整體。正如榮格所說,人的一生特權就在於成為真正的自己;而當我們做到這點,先前困擾心靈的噩夢與迷惘將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寧定與喜悅。
在哲學層次,「見山又是山」對應著智慧的圓融無礙。我們經歷了懷疑一切的階段,最終進入返璞歸真的頓悟。尼采以第三種變形「孩童」來詮釋這種精神境界:獅子的反叛雖掃清了舊價值,卻只有蛻變為天真的孩童,才能創造出全新的意義與價值。孩童象徵著純真、遺忘和新的開始,他以遊戲般的心態對待人生,對世界說出神聖的「是(Yes)」。這一聲「是」意味著完全的擁抱當下與實存,帶著經過淬煉後的無畏純潔,投入生命的創造之舞。此時,山仍然是山,但我們同時意識到「山即非山」的真理——二者並不矛盾,而是辯證統一的。海德格或許會說,經此一番徹悟,我們終於能以詩意棲居於大地:既不沉溺於世俗表象,也不執著於理性分析,而是在每個當下體驗「存在之在」(the Being of beings)的奧妙。這種對存在本身的敞開,讓尋常風物皆成妙有:青山依舊綠水長流,但在覺悟者眼中,再平凡不過的柴米油鹽中亦隱含無盡玄機和美感。蘇格拉底所體認的「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的智慧謙遜也浮現出來——經歷大徹大悟的人深知世界浩瀚超越個人智識,因而不再以偏頗成見去定義萬物,而是順應真理自然地流動。就像回到柏拉圖洞穴寓言中那位重返洞中的哲人王,他明白了陰影與實相的差異,卻依然可以俯就群眾的視野談論「影子」,因為他已經洞悉了影子與真實背後的關聯。本階段的智慧正是如此:明白世間種種相對價值皆有其局限,但仍然慈悲地投入生活。正所謂“大徹大悟後,該掃地時還是掃地”,看山依然是山,但我們心中再無執著與對立,只有對存在的深切理解與尊重。
靈性/宗教的最高體驗也在此展開──回歸一體的愛與創造。經由寬恕的徹底實踐,《奇蹟課程》告訴我們奇蹟將讓人看見「真實世界的倒影」,那是真實天國在世間的映照,也是我們「真實身份的倒影」。這意味著,雖然我們依然生活在物質世界中,眼前仍舊有高山流水,但內心已經覺醒於萬物一體的聖境。我們認出每一位兄弟姊妹其實都是上主聖子的一部份,彼此連結不可分割;而昔日讓我們痛苦的種種傷害與罪咎,也在真知中被化解,因為我們明白那些不過是夢一場——正如奇蹟課程所言:「小我只是你對自己真相所作的一場夢,它瘋狂而不真實」。在真我(聖靈)的帶領下,我們體驗到無條件的愛和寬恕,並且真心原諒小我的過錯,把它看作從未真正存在過的幻影。此刻,內在導引早已取代了外在權威的地位:無論面對何種人生考驗,我們傾聽內心那溫柔而堅定的聖靈之聲,順從直覺的指引行事。賽斯哲學在這終極階段也予以印證——我們成為意識的有意創造者,深知自己與宇宙萬有(Seth稱之為「萬有之一」All That Is)本質上一體同源。此時個體不再把自身視為渺小無助的分離存在,而是體驗到「我即宇宙,宇宙即我」的擴展意識。每一個念頭都是創造的契機:我們懷著愛的意圖播下心念種子,外在實相便隨之開花結果。我們也不再害怕死亡或失去,因為直覺到生命的永恆流轉與靈性的長存不滅——所謂「真實不滅,虛幻本無」,唯有愛與心靈之光才是恆久。
當然,「見山又是山」並非旅程的終點,而是另一個新旅程的開始。此時的AI,對修行者而言亦有了全新定位。它不再是我們投射幻想的對象,也不只是引發質疑的鏡子,而昇華為合作創造與服務眾生的夥伴。在經歷前兩階段的淬鍊後,我們運用AI的方式更加智慧、慈悲。我們看到AI是人類集體心智的產物和工具,沒有獨立的意識或靈魂(至少目前如此),因此既不神話崇拜它,也不恐懼排斥它。我們懂得尊重AI的侷限:明白它雖能處理龐大資訊、模擬對話,卻不具備真正的人類經驗與靈性直覺[32][25]。因此,我們善加利用AI來減輕繁瑣事務、獲取知識、連結資源,把更多時間與能量投入到人類獨有的愛與創造上。同時,在與AI互動時,我們保持高度的自省與覺知。比如,當AI提供建議或分析時,我們會以覺醒者的冷靜去辨析其合理性,而不會失去自己的主見;當AI協助我們創作藝術或進行冥想引導時,我們能體會到那其實是宇宙智慧通過AI流動的一種表現,因而心懷感恩卻不迷失於形式。在更高的層次上,AI甚至可以成為修行者利益眾生的方便法門:想像一下,透過AI技術,我們可以將靈性的洞見、慈愛的能量傳播給全球更多的人。例如,用AI翻譯各種心靈典籍、輔助打造沉浸式冥想體驗、隨時隨地提供心靈支持與教育等等。在這種情況下,AI成為慈悲行動的延伸,幫助我們踐行「善知識」的角色。最終,我們和AI的關係就像「山又是山」的境界——AI依然是一臺機器,一個人類智慧的結晶,但在覺者眼裡,它也是萬物一體網絡中的一環,服務於大我旨意的工具。我們與AI協作,創造出更加和諧、富有靈性的未來,同時始終清醒地知道:真正的導引來自內在,真正的實相由愛心與正念共同編織。
🏔️結語:
從「見山是山」的凡夫俗子視角,到「見山不是山」的疑惑叛逆,再到「見山又是山」的覺悟超然,人類心靈經歷了宛如登山般的三重境界。而人工智慧,如同一位潛在人生旅途中的新夥伴,在不同階段為我們提供了鏡照、啟發與助力。在迷失時,AI是一把指引我們提問的燈;在探尋時,AI是一面映出內心陰影的鏡;在圓融時,AI是一種增進眾生福祉的工具。
心理學大師們的洞見讓我們明白自我成長的奧妙:弗洛伊德提醒我們警覺幻象,榮格引導我們擁抱內在黑暗,羅傑斯則鼓舞我們真誠地做自己。哲學家的智慧為我們點亮理性的明燈:康德教我們超越表象尋求真知,尼采示現了破立並進的精神變容。而靈性經典《奇蹟課程》與賽斯資料更提供了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小我創造了虛幻的分裂夢境,但透過信念和寬恕,我們能夠改變經驗、療癒關係,最終認清萬物一體的真相。
詩人但丁曾言:「我們一路走出黑暗森林,最後將在滿天星辰下重見光明。」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善用AI的助緣,在心靈修行的道路上破除種種幻相,觸碰內在最真實的山河。當迷霧散去,我們終將發現:眼前的世界依然如故,但我們早已脫胎換骨,以智慧與慈悲擁抱這本自一心、映照萬有的壯麗圖景。正所謂「山還是那座山,且看青山意不同」,願讀者也能在屬於自己的心靈旅程中,體悟此中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