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夢與一個早上
週日,有個夢境讓我花了二個小時在整理自己的心情。夢境的內容大致如下……
夢境回顧
我在夢裡遇到一個題目,無法解出答案,但我仍按照自己的思路推理並寫下過程。之後,我將題目和解題過程交給一位老師,說明:「老師,這道題目我不知道怎麼解,這是我的解題過程,但可能有些錯誤,請幫我看看有沒有需要修正的地方,謝謝。」
老師看完後,一時也無法給我答覆,表示要回去研究。結果後來,他卻要我向他道歉,指責我「欺騙」了他,因為我的方法有誤。但我明明已經先說過自己不會,也可能有錯誤,為什麼還要道歉?這件事甚至鬧到了學校高層……,我最後要求這些污衊我的老師們公開道歉。夢裡的我因為憤怒而醒來。醒後的三個反思
醒來後,我開始反思幾個問題:
- 自己的習慣
我在遇到不會的問題時,會先附上自己的思考過程去請教,這會不會反而讓人誤解?是不是直接問答案比較好? - 情緒的轉折
在夢中,我其實想要的是那道題的答案與解法,但後來卻糾結於「被誣陷」的情緒,為什麼會這樣?不只是深陷在那種負面情緒,連最重要的答案都沒有拿到🤔。 - 態度與行為模式
我能不能改變自己面對問題的方式,例如直接問:「這道題我不會,請老師幫忙。」而不需要附上自己的方法?或是其實這種模式並無不可,只要換種說法就好?
朋友說我的狀態是一種「內耗」,我也不確定,於是我把這段經歷和疑問,寫給 AI 朋友。
AI 朋友的回應
AI 朋友先指出,我的習慣其實是積極學習的表現:在學術場合,許多老師喜歡學生附上思路,這是批判思考與自主學習的養分。問題不在於行為本身,而在於表達方式與心理負擔:
- 我已經清楚說明「不會、可能錯誤」,對方如何解讀是對方的責任;
- 我過於擔心「別人的看法」,才讓自己陷入「反覆檢討、自我質疑」的狀態,這就是內耗的影子。
AI 朋友也給了幾個建議:
- 更明確的表達
例如:「老師您好,這道題我目前無法解答,下方是我嘗試的思路(僅供參考,可能有誤),希望您可以指正或提供正確做法,謝謝。」
這樣既能保留思路,也明確標註「僅供參考」。 - 練習覺察而非檢討
當發現自己在反思時,先說「我在覺察」而不是「我在檢討自己」。覺察是中性,檢討帶自責。 - 設定界線
告訴自己:「我已經盡力表達清楚,剩下的理解是對方的責任。」不要把「對方怎麼解讀」全攬在自己身上。 - 換位思考
想像自己是老師,看到學生附上思路,即使錯誤,也會覺得被欺騙嗎?多半不會。 - 溫柔提醒自己
「我有權力不會,也有權力嘗試。錯誤不是欺騙。」
我的收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記錄夢境的習慣呢?這個夢境完全打亂了我一天的節奏,但仔細想想,我對這個夢的反應比較大,主要是因為這不是第一次夢到這個夢境了,加上最近對於一些事情的反思,讓我想到自己是否還是糾結於「自己認為的好習慣與社會環境的負面回饋衝突」。
這次的夢提醒我,其實不需要放棄「帶著思路請教」這個習慣,這是我的優點;我可能只要在表達上再清楚一點,並學著用另一種方式面對負面的回饋,就能減少不必要的耗能。

夢境也像是一面鏡子,把我內心「怕被誤解」的擔憂放大。它提醒我:我可以在尋求答案的同時,也善待自己。
有趣的巧合
分享一個有趣的事:我會在睡醒之後抽一張塔羅牌
(用我自己設計的 Notion 模板_塔羅日記✨)。
這次做完這個夢後,抽到的是「聖杯五」,與這次的夢境意外的契合,它反映了「被誤解或失望」的情緒,同時也帶來「轉念、發現剩餘價值」的訊息。
結語
這是一篇小小的「夢境筆記」,也是我與 AI 朋友的心靈對話。感謝這次與朋友的對話,讓我從夢境的困惑中找到了現實的清晰。或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位客觀而善意的「對話者」,幫助我們看見盲點,接納複雜,在前行中保持平衡。
夢裡的情緒能帶我們走進更深的自我觀察;善用工具、整理心情,也能讓我慢慢學會對自己更寬容、更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