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從根本修,根本是心地,根本是修心。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 . 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卷
~ 淨空法師講述
至於這一部經的內容,清涼大師把它分作四大部分,叫四科。這個四科,就是用信、解、行、證,這個四科。
第一科,就是第一部分,是「舉果勸要生信分」,它這個名詞是這樣標的。所以我們展開《華嚴經》,在前面有十一卷半的經文,是講毘盧遮那佛依正莊嚴,就是說明佛的境界。
古人有所謂,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成佛有什麼好處?念了《華嚴經》就曉得了,真正是那樣殊勝的果報,天上人間都找不到啊!太殊勝了。這種果報,諸位要曉得,不是只有佛有,我們沒有;如果說是只有佛有,我們沒有,我們看了也沒意思,吊吊口胃而已。佛告訴我們,這個果報是我們自己本來有的,那這個關係就密切了。這不是外面的,是你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家園。我們出外旅行時間久了,忘掉了,不知道家裡這麼好。
讀讀《華嚴》才曉得,原來我的家這麼好,所以勸你回去啊!你要相信,你一定要相信。所以經裡面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我們自己本分的事情,不是講的外人。所以從這個地方要建立信心,我們要恢復我們本有的智慧,恢復本有的能力,恢復我們自己本來的依正莊嚴,這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目標。所以佛教的教育又與世間教育不相同,目標宗旨不一樣,也就是禪宗所講的,要找回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華嚴經》也不例外,本來的面目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說的依正莊嚴。
第二部分就是「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部分講理論,這一部分經佔得相當之長,是一半以上的經文,說理論。佛法實在說是知難行易,知太難了,行不難,知太難了。真正要是知道了,行容易。凡是說你不能行,你說我能知不能行,你知得不透徹,所謂一知半解,所以你不能行。如果你具足圓滿的智慧,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知難行易的學說,用在佛法上,非常恰當。如果知要不難,你想想,釋迦牟尼佛何必要講四十九年?如果行要是難的話,你看看經典上,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有沒有帶著大眾打一次禪七?有沒有帶著大眾打個念佛七,有沒有?查遍《大藏經》,沒有。修行很重要啊!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來沒有搞過一次,他老人家接引眾生都是教學,都是解決問題,答覆疑難,可見得行不難。打佛七、打禪七,大家在一塊共修,是後人提倡的,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佛法早期傳到中國來也沒有,修行在個人,個人的事情。所以這一部分非常的重要,是講理論,我們求解。所以佛法跟宗教不一樣,宗教只要信,無須要解;佛法重要在解,信是入門,入了門之後一定要解,要明理。
第三個部分是講行,「託法進修成行分」。這個行實在是妙絕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通通是修行。行就是行為,諸位要記住,修是修正,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因此講到修行,行門實在講無量無邊,你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錯誤犯了毛病就要把它修正過來。境界無量無邊,我們的過失也是無量無邊,一一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
可是一一修行不勝其煩,因此修行要懂得從根本修,根本修正了,枝葉自然就健全了!從枝枝葉葉上修正,那苦啊!所以三大阿僧祗劫,要無量劫。如果從根本修就快了。禪家最著重的是從根本修。
一般大乘法可以說都是著重在根本,小乘著重在枝葉,就是在細節上,大乘著重在根本上。根本是什麼?心地。根本是修心,心正了,行沒有不正的;心要是邪,身做得怎麼樣正,那是裝的,不是真的,是假的,那是欺騙人的。所以根本在修心,心一定要清淨慈悲。在本經這一部分一共有五卷經文,普賢菩薩給我們說出兩千法門,也就是講修行的方法。二千法門是舉出二千個例子,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留意,修正自己的行為。
末後一部分,這是講證果,「依人證入成德分」。我們今天要讀的這一分就是最後這個部分。依人,這個人就是善財童子與五十三位善知識,五十三位善友,他們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我們依照這個樣子來修學,這樣才能夠證入。所謂證,就是心智能夠相契合。我們今天說不能證呢,是心與識相應,識是分別、執著、妄想,與這個相應,這是決定不能證入。
智是什麼?智是沒有分別,叫無分別智;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是智,這樣才能夠入道、才能夠入門。我們今天講修行的工夫,就是要去分別、執著、妄想。果然去分別、執著、妄想,這個現實的世間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平等的法界。還有分別、執著,這個世間就不平等。不平等從那來的?從分別心來的。一切的罪孽從那裡來的?從高下心來的,就是執著。有執著就造罪業,就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本。
所以我們要想超越三界,要想了生死,要想脫輪迴,你必須在境界裡捨掉你的分別、執著、妄想,你才能成功。如果你有這三樣東西,你就把《大藏經》從頭到尾能夠倒過來背得一字不錯,講得天花亂墜,還是三界之內的凡夫,不能成就。這一點我們要特別地注意,我們學佛的目標在什麼地方。真正想成佛,想成菩薩,你得要循規蹈矩,要認真去做,就是一定要捨分別、執著、妄想,要把你的性德顯出來,這樣才能夠性修不二,修德是顯性德,要把你種種的煩惱、習氣,要去掉,這樣才能夠成就,這個也是佛法跟世間教育不相同的地方。
其實中國古代的世間教學,與佛法是相同的。現代著重在知識,疏忽了教育。從前師資道合,現在沒有了,真是像方東美先生過去跟我講的,「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彼此不相干了。從前師徒如父子,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日為師,諸位在《壇經》裡面看到,永嘉禪師跟六祖就是一天,永嘉禪師親近六祖,六祖教導他只有一天。六祖給他開示,他大徹大悟之後,他馬上就要走,就要離開,六祖把他留了一晚上,說你何必這麼急著要走,住一晚上明天再走。所以他成有名的「一宿覺」,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一日為師!所以老師指你這一條路,你一生就循著這條路走,這個路是他指點的,你的成就是他給你做增上緣的。所以老師的恩德與父母是一樣的。在中國的《禮記》裡面,諸位讀過《禮記》,你就明瞭。所以說背逆父母,背師叛道,決定不能成就。縱然他在世間能夠顯赫一時,享受世間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之樂,死了之後沒有不墮落的,他的業障太深了。這是《華嚴經》的四個大部分,四大段落。
另外又有九會的說法,這一部經不是在一個地方講的,也不是一次講的,是九次所講的,而且在七個處所所講的,七個地方,九次所說的,這是清涼大師說的。如果依李長者的《合論》,他老人家講的用十來表法,他說一共十次,十次所講的,十個處所,十會十處。那麼我們現在是依清涼大師,清涼大師講的是七處九會,一共七個處所。初會在菩提場,一共是講了六品十一卷,這是照《八十華嚴》來講,是普賢菩薩說毘盧遮那佛的依報因果,一共有六品十一卷。
第二會在普光明殿所講的,也是普賢菩薩說佛的正報因果,有三品經。所以本經裡面講佛的依正莊嚴,一共是有十四卷,總共是有十四卷經。這一部分一般初學的人不大容易看,看了這些看不出門道,看得枯燥無味,就好比什麼?帶你到故宮博物院去看商周的銅器,看了,「這有什麼好看呢?破銅爛鐵,給我我都不要」。你不曉得那是無價之寶啊!帶你看明清的玉器,你喜歡得不得了,非常的可愛;看商周的破銅爛鐵,如果給你的時候,你喜歡那一種?一定喜歡明清的玉器,所以你就不識貨啊。《華嚴》依正莊嚴,你不識貨,正因為不識,後面詳細給你講解、給你介紹,教你認識這些寶藏。
二會的後半部,是文殊菩薩說十信,十信位,也講發心,講初發心,一共有三品。所以二會是六品經,四卷經文,四卷經文有六品經。所以讀《華嚴經》,初讀《華嚴》,從十信位看起,那就很有趣味了,講理論,你能夠看得下去。看前面這個十幾卷依正莊嚴,你會看得很枯燥無味。但是內行的人看前面很有味道,為什麼?他懂,他懂得。
三會在忉利天,佛在忉利天講的,法會菩薩,實際上菩薩都代表佛,佛不說法,菩薩說法。佛代表法身本體,法身本體沒有言說,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不說法,他表這個意思。菩薩是在因地,他可以說法。所以他是可思可議,可以說,他代表用,從體起用,用裡面有言說,體裡頭沒有言說。所以佛代表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所以三會就是由法慧菩薩說十住,有六品經,有三卷經文。
四會在夜摩天,是由功德林菩薩說十行法門,也是有四品,有三卷經。
第五會在兜率天,彌勒菩薩就是在兜率天,是由金剛幢菩薩說十迴向法門,有三品,有十二卷。十迴向文長,我們曾經講第六迴向就講了一年,那個時候好像是一個星期講一次,講了一年也講了五十多次,只講十迴向,只講一章,那一章我記得特別清楚,因為一年只講了一章,第六迴向,講得很詳細,第六迴向完全是講布施。
六會是在他化自在天,是由金剛藏菩薩為會主,說十地法門,它只有一品,但是這一品很長,有六卷經文。
七會又是在普光明殿,這一會是佛做會主。為什麼?因為講的法講得太高了,講等覺,講妙覺,這個完全講如來自己的境界,所以是佛為會主。這裡面有十一品,有十三卷經文。
八會也在普光明殿,是普賢菩薩說,這就是四科裡頭第三科,四科的第三科,講修行,普賢菩薩說兩千種修行的法門,經是一品,有七卷,經文相當長。
第九會在逝多林,就是祗樹給孤獨園講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這一部分。這個裡頭有佛,有五十三位善知識為會主,說形成證入法界的法門,有一品。我們現在所用的本子是四十卷的最後一卷,就是第四十卷,是《華嚴經》的總綱領、總結論。
前面交代完了,現在就可以展開經文。我們現在依照經文,註解是諦閑法師所註的,這是近代天台宗的一位祖師,很了不起的人,他是清朝末年的人,民國初年圓寂的,是近天台宗的一位大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輯要疏》,它這個註子,我們不能按照註子說,按照註子說耽誤時間太長,我們只能夠提它的綱領,註子讓給同學們自己去研讀,有問題在講堂裡面提出來,提出來我們共同來討論。他解釋經的方式,是遵守天台家講經,或者是註解的程式,它有一定的程式。
從五重玄義講起,首先講 :
【疏】標名
【講】標示經的名題。在註解的前面兩行,先講名題,這是很重要的,這是一部經的總綱領。
【疏】一、人法兼喻三事具足為名。
【講】佛經取這個題目,它有一定的規則,那就是用人,或者是用法,或者是用比喻。你看一切佛經,它這個題目不出這三個範圍。這有單人的,單法、單喻,有兩個合起來的,所以有三單三複,有一個有具足,就是三個都有,人、法、喻,都有,所以一共有七種規則,叫七立選題。本經是七立選題裡面的具足選題,就是三個都有。「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所以這是人法喻統統具足,說明經名。
【疏】二、一真法界性具三千為體。
【講】這在此地把名字介紹給諸位,後面也講。
【疏】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宗。
【講】這一點就非常重要了。所以我說《華嚴經》是廣說的《阿彌陀經》,就是這個道理,《華嚴經》最後是歸到西方淨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這是妙極了。在這幾天我要跟諸位來討論這個問題。
【疏】四、拔眾生苦與佛果樂為用。
【講】拔苦與樂。拔是拔除,也就是離苦得樂,得真正之樂,這是這部經的作用,你學了有什麼用處。
【疏】五、圓頓大乘第一乳味為教相。
【講】這個到後來再跟諸位介紹。註解剛才說了,希望大家利用課餘的時間,一定要好好地去看,你有問題,你把它記錄下來,在講堂裡面我們逐條地來研究討論。可是它這個裡面引用大經的經文,這個我們須要念一念。就是第三頁倒數第二行,從當中看起,「引證者」,從這裡看起,
【疏】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講】這是經的本文,但是不在這一卷,在上一卷,我們這是第四十卷,這一段經文在第三十九卷,說明如來的功德說不盡的。如來是誰?這個要知道,如來就是自己本人。現在我們迷失了如來,變成生死凡夫,苦不堪言,把不可說不可說無量無邊的功德,變成了無量無邊的煩惱,變成無量無邊的罪惡,是愚癡啊!所以我說這部經沒有說別人,全說的自己。就是一念之間,你看這個轉變,轉變得太大了。《華嚴經》的宗旨目標,就是希望你再轉變回頭,恢復你自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種功德,三世諸佛都說不盡,真說不盡。下面經文又說:
【疏】虛空界盡,願王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願王亦無有盡。
【講】這是講到經的本體。所謂體,就是理論的依據,經是教科書,佛所講的這些話。這個教科書根據什麼理論而說的,這一點很重要。如果理論不正確,我們修學不但沒有好處,恐怕要受它的害。所以一定要有非常正確的理論,我們才能相信。
這部經的理論,是依一真法界,一就是不二,真就是不妄,是真實不是假的。我們講十法界,講無量法界,那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給你說,法界只有一,一真,法界原來就是一真。難道真的有十法界,有無量無邊的法界嗎?沒有,實在沒有。十法界是從你的妄念當中變現出來的。十法界有差別,差別從那裡來的?從分別心裡頭變出來的,從分別、執著、妄想裡頭變出來的。但是你的真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妄想。
什麼是真心?《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你看《楞嚴經》的前三卷就是講這個問題,辨別真心跟妄心;特別是「十番顯見」那麼長的經文告訴我們真心。它舉一個例子,舉見性,我們眼睛能見,這種能力就是見性。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是一,它不是二,見性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那麼分別、執著、妄想,從那裡生的呢?是從迷妄當中產生的,本來沒有。因為你迷了,所以就迷失了見性,於是才有眼識,才有第六意識,才有第七末那識,才有第八阿賴耶識,迷了才有現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是妄相,不是真實的。雖然不是真實的,但是它確實存在。
譬如我們眼睛,眼睛長了毛病,害了眼睛,我們看那個燈,燈上有個圓圈,如果害過眼病的人都有這個經驗。燈上確實有沒有呢?沒有。眼睛好的時候沒有,可是你眼睛有病了,看到真有,真有這個東西,它確實是假的,決定不存在,但是在你感覺當中它真有。到你眼睛好了,沒有了,再看沒有了。我們現在就是在病態當中,迷就是病態。
在本經,法門雖然是無量無邊,到最後,兩千法門太多了,我們記都記不清楚,怎麼能修?所以菩薩真正大慈大悲把它歸納,歸納成十條,十條我們可以記得住了。十條一展開,就是兩千法門,再一展開就是無量法門。
所以每一條裡頭包含著無量無邊的境界,每一條裡面都是以一真法界為本體,每一條裡面都含攝著從初發心到佛果地上圓滿的境界。所以這個十條,我們決定不能夠輕視,就是十大願王。能夠真正懂得,而且你會修,那你這一生受用實在是無有窮盡。不但帶給你現前最美滿、最幸福的生活,你將來死了之後必定生西方淨土,穩穩當當,決定生西方淨土。
這樣殊勝的法門,我們怎麼能不學?不但自己要學,而且要大力地弘楊,勸勉別人也要來學。除非他不肯接受,那沒法子。能夠接受的,一定要勸他,一定要勉勵他來修學。所以這是本體。
底下從作用上也引本經上的一段文字,我們繼續看,在第四面的第一行末後一句開始:
【疏】是人命終,最後剎那,世間一切,無復相隨。
【講】就是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帶得去,你要覺悟。
【疏】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講】這是以願王導歸極樂為本經的宗旨,這部經不是《彌陀經》是什麼?所以我們的道場所提倡的就是《華嚴》、《彌陀》這兩部經。我今天在各各地方講經,勸勉一般人修學的,也是依這個兩部經。其他的太多太雜了,耽誤我們的時間,我們己經沒有那麼多時間來修學了,這一點諸位同修也要留意。譬如說你用十年的時間來學佛,你十年學二十種經論,平均起來一樣才半年,那個半年學一樣東西很生疏,不精;勉勉強強能夠拿得出去。有沒有人欣賞?不見得。人家聽你講的,看你寫的,平平常常,不重視!如果你十年學一樣東西,你成為專家,走到那個地方人家都向你低頭,你是專家,沒有人能超得過你。這不是講聰明智慧,這是講時間,所以學東西學一樣,決定不能搞多。
那麼選擇呢?就要慎重,很慎重地選擇,選擇之後決定不改,一門深入。我現在選擇是《華嚴》跟《彌陀經》,這兩樣東西是一,它這是導歸極樂!所以拿《華嚴經》來補充《彌陀經》的不足,《彌陀經》太短了。太短了,講的理論方法不夠詳細,拿《華嚴經》來補充,把它兩個合而為一。所以兩部經實際上就是一部經,這樣使《彌陀經》的內容更充實、更豐富。其實這種事情古人做過,蓮池大師的《疏鈔》就是這個構想寫成的,我們看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他引用《華嚴經》的地方非常之多。
我們這次原本是想利用晚上時間,跟諸位介紹《彌陀經》大意,有一些同修告訴我,每天講六個小時太辛苦了,怕我太累,所以叫我還是照原來的計劃,把《行願品》好好地介紹給諸位。
晚上,諸位也可以調劑調劑,學唱念,念佛,也是進修的方式。但是一三五我們的講經,就是平常道場講經不中止,還繼續進行,我們一三五就是講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疏鈔》相當之長,我這次是第三遍,第三遍啟講。第二遍所講的錄音帶有保留的,一共是三百三十五個錄音帶,你看一部《彌陀經》,九十分鐘的錄音帶,一共是三百三十五個,把《彌陀經》講圓滿。而我第三遍所講的時間一定超過,比第二次一定多,這個《彌陀經》不簡單!所以我在國外勸人修淨土,我就是把這個錄音帶給他看一看,他就相信了。原來對《彌陀經》小看,沒瞧得起,薄薄得那麼一點,這裡頭有些什麼東西?結果看到我這麼多錄音帶嚇到了,原來淨土有這麼多東西在。
我就告訴他,我才疏學淺,我對《彌陀經》知道的,滄海之一滴,講這麼一點點。《彌陀經》的經義說不盡的,絕不亞於《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不能夠輕視,應當認真地修學。所以諸位選經選一種。如果你要選了一部《彌陀經》,你一生專門研究,專門講,你講上十年,大家見到你都稱你阿彌陀佛,你是阿彌陀佛,活阿彌陀佛,你是《彌陀經》專家。
我自己是個過來人,我講經講了二十七年,過去也是什麼經都講,只要人家來找我,請我講,我都講,為什麼?學習。其實也吃了大虧。如果當年一發心就講《彌陀經》,我《彌陀經》講了二十七年,今天在全世界走到任何地方,人家恭恭敬敬向我頂禮,阿彌陀佛來了,真的。所以講了許多經,沒有專門,成不了阿彌陀佛。一定要專,一門深入,自己有成就,也能夠幫助別人。所以這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宗旨。再繼續,我們把底下的文看下去:
【疏】若人誦此願王,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供養。此人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講】這個就是成佛,這是等覺菩薩,妙覺菩薩,妙覺就是佛。這是說明它這個作用不可思議。作用就是好處、果報。依照這個修學,果報、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夠比得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諸位一定要記住,要好好地修學,要循規蹈矩。
現在的佛法,妖魔鬼怪滲透在佛法裡頭,把整個佛法擾亂了,邪正很難辨別。諸位要是真正有善根、有福德,你遇到一個好的老師,遇到一個真正善知識帶領你,你這一生還有希望。如果要是錯了門頭,吃虧的是自己。
至於這些妖魔鬼怪,縱然有真善知識,也只能輕描淡寫點一點,看你自己能不能覺悟,不便直說,為什麼?惡勢力太大了。今天實在講是正不勝邪啊!邪的力量太大。
但是對自己修學來講,那是邪不勝正,你走正路,決定成正果。可是對整個佛法來講是衰,但是不至於滅,佛法還不至於滅。佛的法運,末法時期一萬年,現在末法才過一千年。所以佛法不至於滅,但是極度的衰敗,這種情形是有的。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那是很不幸;但也很幸運,如果在這個時代能夠護持正法,無量無邊的功德。極度衰敗的時候你能夠保持,能夠護持著,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也是個機會,也很難得遇到的。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三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