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親聞記 (一)

更新 發佈閱讀 20 分鐘

(一) 經題 ~淨空法師主講

此篇文章是淨空法師於⼀九九⼆年⼗⽉⼗九⽇,在美國加州德安乍學院,開講《楞嚴經》⼤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講稿。此開示分為兩個段落:

一. 經題
⼆. 經文解釋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 《楞嚴經》 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文。 這一段經是印光大師特別從《楞嚴經》抽取出來,附在淨土四經之後稱為「淨土五經」。為什麼? 這一章經文裡面最重要的四句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四句話,是修行念佛的要領。

如果我們對這四句話能深入理解,就會了解念佛的功德利益,對於念佛法門就會死心塌地,不會再起一個妄念,心裡石頭落地了,你決定能夠成就。由此可知,這一章經文的重要性。雖然這章經文字不多,但裡面有很多重要的開示,對我們解行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加上去成為淨土五經,淨土經論才真正圓滿。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親聞記

淨空法師主講 | 劉承符居士整理

一、 經題

各位同修:這次講經法會選的是《楞嚴經》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文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古人說:「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佛在大乘經論中常講一闡提不能成佛,一闡提是斷了善根的人。佛講到《法華經》時,又說一闡提也能成佛,就是說人人皆可成佛,這才把佛法講到究竟圓滿,所以說成佛的法華。

大凡佛教經典傳到中國,皆由印度高僧大德或居士到中國傳教帶來,另有中國學生赴印度留學返國時帶回。這些留學生在印度都沒有見到《楞嚴經》,因當年執政的王朝視此經為國寶,不准流傳到外國。

唐朝時,印度有一位高僧般剌密帝法師,曾先後兩次偷運此經出國,皆被海關查出受阻,最後他把經典抄在很細的絹屬之類的東西上,將手臂剖開,放進去,等傷口長好,偷運到中國來。在中國翻譯完成之後,再回到印度接受該國政府法律的制裁,其運經過程,艱難如此。

隋末唐初天台宗大德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經義發明三止三觀學說。當時有一位印度高僧說:三止三觀與楞嚴教義頗為相似。智者大師聞後,很希望《楞嚴》亦能早日傳到中國,於是在天台山築了一座拜經台,天天向西方禮拜求感應。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

翻譯此經是在廣州,參加人數不多。當時武則天的宰相房融,因犯過失被貶到廣州作地方官,恰好有此機緣參加譯經工作,擔任筆錄。他的文章最好,若以文學眼光看,佛經文字之優美,首推《楞嚴》。

世尊講此經時,說出五個題目,其題名是:

一. 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二. 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三. 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四. 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五. 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譯經大德就五個題目中,取十九個字「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作為本經中文譯本的經題。

我們現在分為七個段落介紹:

(一) 大

大是讚歎之詞,此大是無限的,非相對的。大即眾生心,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故稱為大。

心很難解釋,佛家說真心與妄心是一個心,非兩個心。覺了是真心,迷了是妄心。妄心只局部起作用。九法界眾生迷悟程度深淺不同,迷的重的是地獄眾生,迷的輕的是菩薩。世間指六凡,出世間指四聖,十法界全是由心變現出來的。

《華嚴》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性字指本體,心是體,十法界是現象。覺悟之後,其心必清淨平等,絕無人我是非。一切萬法皆是心性之流露,《華嚴經》稱之為一真法界。其他經典有稱之為實相、佛性、圓覺、真如,本經說如來藏,所指的都是這一個心。佛說了這麼許多名詞,其用意是教我們不要執著。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相就是執著。

十方無盡,空間無限大。三際莫窮,三際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空間與時間就是十法界的本體,本體就是我們的心,乃無限大。十法界怎麼來的,以及宇宙人生之真相,現在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研究摸索,迄無結論。這個問題唯有《楞嚴》說的最清楚,講的實在透徹。

《楞嚴》雖只有六七萬字,有其相當深度。語言有限度,講不清楚,表達不出來。思維範圍雖廣,亦無法達到其究竟。離開言語思維可以領悟,但也說不出來。《楞嚴經》可以引導你入這個境界,達到親證的程度。這種修成的功夫謂之首楞嚴大定。得到以後,一切宇宙人生一切萬法,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你就都明瞭了,這叫作開智慧的楞嚴

《楞嚴經》一開始有一大段經文叫七處徵心,世尊問阿難,你的心在那裡。阿難很聰明,他說了七處,但都被佛否定了。他才承認自己是迷惑顛倒,佛就在六根門頭指出真心的體用。在迷為如來藏,悟了謂之修證了義,了是明暸。念佛法門是了義中之了義。

經中說修楞嚴大定,舉出二十五位菩薩作代表,均各證得明心見性,二十五個方法是大類,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方法修楞嚴大定,在二十五個法門中稱為第一殊勝,修學圓滿之後稱為首楞嚴王。

佛法中絕無秘密可言。秘密不是好事情,總是見不得人的事。佛家講密是深密,有高度圓滿的智慧才能明瞭。

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是密因,依此方法修行得到念佛三昧,證到事一心不亂,你可以理解少部分,證到理一心不亂,你可以明瞭大部份,但不徹底,等到成佛才能徹底明瞭。

二十五個法門,只有這一門最合乎我們的修學,其他法門雖好而門檻很高,我們修學不能當生成就。念佛法門,最適合於此時代的眾生,智淺福薄,障礙又多。但是單單死在名號之下也不行,應以佛號為正修,還要有助修,如觀經之三輩九品修三福,以及普賢十願

念佛不能不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不能沒有慈悲心,不能不修十善,以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總目標,稱為大行。如來果地上所得的定稱為首楞嚴大定。密因是理,了義是教,萬行是行,楞嚴是果。這一個經題已把教理行果四項都包括進去了。

(二) 佛頂

佛頂是比喻,表此法門的殊勝微妙。佛頂與平常人不一樣,佛頂有一紅色凸出來的肉髻,能放光,無人能看到,故稱為無見頂相,乃三十二相之一。

華嚴法華如佛全身,楞嚴經如佛之頂,顯示圓頓尊妙,在所有佛法中為最殊勝,依此法修乃直趨成佛之路。

(三) 如來密因

如來密因,即指正因佛性,依涅槃經說:「正因佛性,是離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這就是指本性而言,此乃人人本有,個個具足,惟凡夫迷而不自知,《楞嚴經》上指的二根本中之真本。

兩種根本,在凡夫是生死根本,迷了就顯出生死輪迴。在佛菩薩是菩提涅槃根本。我們六根都離不了他,山河大地及一切眾生都是他,這話聽起來很不容易了解,外界山河大地人物,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當你在夢境中,山河大地人物從那裡來的。夢是心現的,整個心化成夢境,不是外面有什麼東西跑到夢裡來的。能變的是心,所變的是虛妄之相。作夢時有山河大地,醒了都沒有了。然而真心所現的一切境界相,似乎時間長一點,因其有相續相,所以你不感覺剎那生滅之現象。

《楞嚴經》中,佛教阿難,在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上去作功夫。頓悟後乃知六根即真心本性起的作用。在眼叫見,在耳叫聞,在鼻叫嗅,在舌叫嚐,在身叫觸,在意叫知。見聞覺知,是真心的作用,迷了的時候還是起作用,不過悟了的人起作用永遠不迷。

迷的人第一念是真心,如第一眼所見,第二個念頭起分別,夾雜有好醜善惡就迷了。離開一切妄想執著,還是看的聽的都清清楚楚,所以見色聞聲不要分別執著,不起心動念,即與佛菩薩完全一樣。佛在世時,有人向佛請教各種解不開的問題,佛立時答復,毫無思考。所謂「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以妄想執著研究佛經,是把佛法當作世法,永遠不會開悟。

正因是本性,了因是真實的智慧,真智與事實真相完全符合,絕無一絲毫差誤,方謂之實證。如為推理所得,就靠不住了。一般人認為,修禪修密都不能不讀《楞嚴》,其實修淨土更不能不讀《楞嚴》。

大約在民國五十一年,我住在圓山臨濟寺。有一天幾位台大學生同一位老師,(日本人、台大客座教授),來找我談佛法。這位教授問我,平時修什麼法門,我說平常修念佛法門,主修《楞嚴經》。他又問一句,楞嚴與淨土有什麼關係?其態度還似乎帶點傲慢。我一聽就知道他不通。

我反問他一句,觀世音與大勢至菩薩,與淨土有什麼關係?問得他無言可答,頗為尷尬。這兩位菩薩是西方三聖。《楞嚴經》最重要的經文,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楞嚴經》與所有大乘佛法均有密切關係,任何宗派均不可不讀《楞嚴》。

文殊菩薩檢選耳根圓通為明選,其實暗中是選念佛。二十五圓通排列順序,未選上的是按順序排,被選上的列到最後。這同唱戲一樣,最好的戲排在最後作壓軸戲。《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排在最後的是兩個不是一個。耳根應列第二而列在最後。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念佛法門是見、根大。他應在彌勒前面,但現在把大勢至列為第二十四,列在彌勒之後。文殊選念佛是契法界眾生之機,觀音耳根圓通是契此娑婆世界眾生之機。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主修《楞嚴》。我對念佛深信不疑,是由講《華嚴》才完全了解。

(四) 修證了義

因信起觀曰修,即以觀行為修,非歷事造修。以解悟為證,非歷位取證。

觀是禪宗所說的觀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迷謂之觀照,不起心動念無分別執著謂之觀。有善惡是非取捨即不是觀,不是由經歷位次一步一步修得來的,修行到達一定的標準就會起作用,即獲二種殊勝 :

  • 一為上與諸佛同一慈力,其最大的力用是救護一切眾生,對自己能除一切災害。
  • 二為下與眾生同一悲仰,其能力與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自然能感應道交,佛菩薩不可思議感應,其能力是由證了義得來。

雖說得來,而實際上,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德能作用,性德必以修德才能顯發。

發三用

第一是三十二應,三十二應只是大類。凡夫有個錯覺,認為佛菩薩有一定的相貌,有人問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問這話的人對佛法一定是外行。真正證得修證了義無相貌可言,可隨類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佛菩薩無妄心妄念分別執著,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菩薩可現種種身,天堂、地獄、畜生、餓鬼均可現同類身。我們也有這種能力,自性迷了,這種能力就失掉了。佛法修行無論那個宗派,修行樞紐都在禪定,也就是修清淨心。

第二是十四無畏,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樣樣明瞭,在任何場合沒有畏懼之心。佛在世時對任何問題均能詳細解答,沒有人能難倒他。有人認為大學者對於瑣碎的小事未必全知道,有人問佛牧牛的問題,佛也給他說了一套辦法,大藏經裡有一卷放牛經。

第三是四不思議,也是證了義之後發三用之一,這種情況,修行到了相當程度自然就有了,不必求。

(符按:四不可思議乃佛家術語,謂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之事,非小乘所能知。一世界不可思議,二眾生不可思議,三龍不可思議,四佛土境界不可思議。)

用根不用識,選耳根為了義中之了義。眾生根性不同,楞嚴修行法門,分二十五大類,文殊觀察世間人的根性,在六根中以耳根最利。佛在世時四十九年,教化眾生,全是講經叫大家聽。春秋時代,孔老夫子亦以講說教學訓示弟子們。所以文殊菩薩選擇法門時,教我們用六根,不用六識,特選耳根,最契合眾生之機。

古時人老實,尊師重道,對老師的話深信不疑。現代人不如古人,對任何人所說都打一個問號,所以現在人一生所學,是知識而非智慧。知識與智慧有很大差別。你仔細研究《六祖壇經》,六祖沒念過書,開悟之後,世出世間什麼事都通達。他的智慧是開悟後得到的,所謂一修一切修

從性起修,沒有階段,一修一切修。耳根對耳識,不用識而用耳根之聞性。在眼則用見性。現在難題來了,聞性與耳識差別在那裡。知道以後才可以學。

唯識學中說,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分別,第七識的作用是執著,第八識的作用,以現代話說是記憶,在佛經中說含藏種子。佛告訴我們把識捨掉,用根中之性。性與識不一樣,性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如鏡子照東西清清楚楚,而絕不落印象。用識如用照相機,其中有底片,留有印象。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萬法決定平等,心才清淨,清淨心叫了義。

今天採用大勢至菩薩的方法念佛、佛號從心裡生出來,口裡念出來,耳根再聽進去,與耳根圓通也有密切關係。用這種方法念,容易攝心。果然淨念相繼,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淺的叫成片,功夫深的叫一心不亂。

(五) 諸菩薩萬行 — 緣因助修

緣是增上緣,六度萬行幫助我們修學。

十信在圓教中並無地位,因其進進退退。初住菩薩,在大乘法中即證得三不退,為真正的佛弟子。

十行位菩薩修六度萬行,其目的是在淘汰自己無始劫來的習氣。如布施是斷自己的慳貪習氣,自己慳貪習氣完全斷掉了,即是修行圓滿。

十回向是回佛事而向佛心,佛心就是自己的心。我一切的修為,為的是明心見性,顯發自性、性體、性德、性量。回向實際,回向菩提,回向眾生。

三賢位圓滿之後,有四加行,修圓滿之後即登他。四加行是四種修行方法,其目標是泯心佛而滅數量,使自己的心達到清淨的地步,把一切念頭都滅掉,如心中還有佛或其他數量,即有一物,心就不清淨,心清淨才能登地。

登地以後才能顯出真如本性。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等破了之後即達妙覺,自性完全顯露叫作成佛。圓頓行人功夫行業惟在初發心,所以說初發心即成正覺,在理上說是對的,事上說煩惱習氣未斷。

乾慧以後,即任運流入如來妙莊嚴海。乾比如水乾,佛法以貪愛比作水,以瞋恚比作火。乾即是沒有七情五欲。愛水乾了,智慧即現前,已達三空之境。乾慧是在十信與初住之間,俟破一分無明之後,即證初住地位,乃成法身大士。以後即任運自然,與法性相應,入如來妙莊嚴海,不會退轉。

止觀並運亦稱妙禪那。在經中阿難提出他所了解的三種定為 : 奢摩他,三摩地、禪那。這三種定,是修學過程中三個階段,至修行圓滿大定,阿難不知道。佛告訴他這三種定之外,還有一個圓滿大定,稱為首楞嚴大定,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其他是菩薩證的,奢摩他羅漢就能證得,菩薩可以證到三摩地及禪那。

(六) 首楞嚴

佛形容首楞嚴,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世出世間萬事萬法皆有變化,即使是西方極樂世界亦不例外。自己的真心本性才是究竟堅固。自性是能變,萬法是所變。一切現象是所變的,能變的是真的,所變的是幻化的。

宇宙如何產生的,生命如何起源的,全世界科學家哲學家都找不到。假如世間能找出答案,佛就不必來到世間。佛說真的我們不容易懂。佛說所有現象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是真話,一切現象從心想生。

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森羅萬象是由心想生,開悟之後一切事實真相就全明白了。

《法華經》說:世間相常住。就是沒有生滅,也無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我們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事相遷流,何以說沒有生滅呢?心中有念,有前念有後念,念念相續不停,一切現象都是由相續心想中生出來的,但這種真話我們聽不懂。

七趣中除六道外,又加一仙道。五魔由於我們有五陰,《楞嚴》說有五十種陰魔,障礙我們的身心修持。如你知道他,他就不會妨礙你。

奢摩他、三摩地、禪那三種定,是清淨心程度不同而假設的名稱。例如清淨心被染污了十分,若去掉兩三分叫奢摩他,去掉六七分叫三摩地,去掉八九分叫襌那,十分全去掉叫首楞嚴。一分清淨有一分功德,等到究竟圓滿即首楞嚴究竟堅固。

交光大師是明朝人,與蓮池大師同時代,也是修念佛求生淨土。他寫了一本注疏名《楞嚴經正脈》,解釋《楞嚴》與古德說法不同。

前面我曾提過,當年智者大師發明三止三觀,有印度來華高僧見到智者大師,認為大師三止三觀之說與《楞嚴經》修行方法頗為相似。因此以後歷代學者均以天台止觀配合《楞嚴經》所說的三種定,把奢摩他看作止,三摩地是觀,禪那比作止觀不二。以三止三觀附和《楞嚴》。

交光大師一反舊說,認為三止三觀是以意識心修的,而《楞嚴》則是用根中之性修的,發揮了《楞嚴》真正的意義。他在作注疏時生一場病,見到阿彌陀佛來接他往生,他對阿彌陀佛說:自古以來的注解都沒有把《楞嚴》真實義發揮出來,我現在正在作《楞嚴經》的注解,我想等注解作好再去,佛就准他了。他對楞嚴大定解釋為性定,其說法是

(1)此是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眾生本性。並未失掉,真心不動,把迷情認為是真心,乃是認賊作子。覺是不動,迷是動的,此之謂妙定。

(2)此是圓定,前面說過,萬法無非實相,皆是本來不動。

(3)此是大定,一切凡夫個個不無。佛的心未動,我們的心也未動。《楞嚴經》有很長的一段經文即十方顯見,我們的見性不動,見性不迷,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即本性。眼識是動的,見性是不動的。

解悟以後要修行,把妄想習氣淘汰乾淨,性德全體大用可完全現前,信心可不動搖,對念佛往生決無疑惑。

(七) 經… 

符按:法師講經數十年,每講經題時必講「經」字,眾弟子耳熟能詳,所以法師講到「經」字即略而不談。但首次聽到錄音帶者亦不乏其人,簡單說明,似仍有必要,茲略補述之。

「經」字是通題,「經」字梵語叫修多羅,譯成中文叫契經。契者、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

「經」字又有貫、攝、常、法四義。貫者貫穿全經所說之義理,成為一個有系統的教義,如用一根線把珠子串起來一樣。攝者攝持眾生應度之機。眾生善根機緣成熟,一聞此經即能信受奉行。常者常住不變,萬古常新,不論到任何時代都能適應,普度眾生。法者法則規矩也,上下古今均可遵照,依教奉行,均可得度。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啟教之人也。念佛修淨土之教,二十五位菩薩每人不同,大勢至教我們專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他是淨宗初祖,夏蓮居老居士首先在《淨宗捷要》一書中提出大勢至菩薩為淨宗初祖,在虛空法界提倡念佛法門只有大勢至菩薩。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不改變,成佛之後還是念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廣度眾生也是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稱之為淨宗初祖,名實相符。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一般說圓教七八九地菩薩才證到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二句是念佛的方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借任何方法幫助,心開即與禪宗大徹大悟相應,與密宗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相應。自得心開是理一心不亂,入三摩地是證得首橙嚴大定。

大勢至與觀世音兩位大菩薩,現居此娑婆世界,對念佛人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生淨土。念佛是方法,有智慧才能念佛。世間聰明人未必有智慧。聰明是世智辯聰,為八難之一,八難中任何一難均障礙修道,障礙出三界,障礙了生死、出輪迴、成佛道。

性體周遍為圓,妙用無礙為通。又妙智所證之理圓通。用念佛的方法,可以達到圓通的境界。

>> 續… (⼆) 經文解釋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2會員
453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7/17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2025/07/17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2025/07/17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2025/07/17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2025/07/16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2025/07/16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現在大家是各種都在忙,《淨修捷要》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現在大家是各種都在忙,《淨修捷要》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一切修行法門,最方便丶最簡單丶最容易的,就是念佛法門。」 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間的兩篇開示 : 他先介紹佛法綱要,其次即談到淨土宗。因為老法師親眼看到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對念佛法門深信不疑,勸導大家下定決心,念佛求往生淨土。願大家真能一切放下,明白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
Thumbnail
「一切修行法門,最方便丶最簡單丶最容易的,就是念佛法門。」 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間的兩篇開示 : 他先介紹佛法綱要,其次即談到淨土宗。因為老法師親眼看到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對念佛法門深信不疑,勸導大家下定決心,念佛求往生淨土。願大家真能一切放下,明白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
Thumbnail
以下是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間的兩篇開示: 他先介紹佛法綱要,其次即談到淨土宗。因為老法師親眼看到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因此他對念佛法門深信不疑,勸導大家下定決心,念佛求往生淨土。願大家真能一切放下,明白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都是障礙我們往生的。
Thumbnail
以下是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間的兩篇開示: 他先介紹佛法綱要,其次即談到淨土宗。因為老法師親眼看到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因此他對念佛法門深信不疑,勸導大家下定決心,念佛求往生淨土。願大家真能一切放下,明白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都是障礙我們往生的。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Thumbnail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