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 講記 (⼀)

更新 發佈閱讀 22 分鐘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 . 二卷...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一卷

~ 淨空法師講述

諸位同學:今天是我們第十屆「冬令大專講座」的開始,這一次在時間上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七天當中要跟諸位介紹《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首先要跟諸位介紹的是這一部經的來源,也就是它的出處。諸位有些對佛法是涉獵了一些,但是也有幾位是初學的同修。學佛,我們首先對佛法要有一個概略的認識,第一要明瞭的是,佛教是什麼? 如果對這個問題沒搞清楚,那我們的修學就從頭錯到底,一直就錯下去了。所以必須先正名,名是名詞。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如果把它看成宗教,這錯了。宗教可以信,也可以不信,這個世間不信宗教的人很多。如果是教育,諸位想一想,如果我們跟人家說,「我沒有受過教育」,這個很難為情;「我不信宗教」,不覺得怎麼難為情,教育必定要接受的。

何以曉得佛教不是宗教呢?如果我以宗教的定義來觀察佛法,的確佛法沒有宗教裡面所說的特質。譬如宗教裡頭最重要的,一定要崇拜一個真神,佛教裡頭沒有。佛教裡頭沒有崇拜神的,佛與菩薩都不是神,要把佛跟菩薩當神來看待,那你完全誤會了。

要知道「佛」這個意思怎麼講法?什麼叫做「菩薩」?這些定義,名詞的定義要搞清楚。佛是從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智慧的人,覺悟的人,揀別我們一般是愚癡、迷惑,愚癡、迷惑的反面就是智慧,就是覺悟。一個與具有圓滿智慧覺悟的人,印度的言語名詞就叫做佛陀;在我們中國古時候稱之為聖人,稱為聖人,稱為賢人,很有我們中國聖人這個意思。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佛是人,不是神。菩薩是正在修學的人,正在求智慧,求覺悟的人,所以菩薩翻作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稱菩薩。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搞清楚,不能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來供奉,那就錯誤了。

那麼既然佛是一個智慧、覺悟的人,他教給我們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包括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我們與佛的關係,我們稱佛為本師,剛才在講經之前,我們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也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是皈依,是恭敬的意思,或者是敬禮。本師,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就是建立這個教育最初的創始人,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三寶弟子。我們跟佛的關係,非常明顯是師生關係。

所以跟宗教不一樣,宗教是主奴的關係,是父子的關係,它不是師生關係。這是我們首先要辨別清楚的。菩薩跟我們是同一個老師,同門的關係;他學習在我們之前,我們在後,等於是我們的前期的學長。像觀音勢至是我們的學長。我們對他禮敬,是他已經有了成就了,我們才初學。所以我們對菩薩往往也把他當作佛一樣地恭敬,他是我們的老學長,前期學長,可以代佛教化。

對於現前的這些出家人,我們稱他作法師,在中國習慣上稱法師,稱和尚。其實這些稱呼都是很普通的通呼,也是教育界裡面的稱呼。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親教師,就是主持教育、教學職稱上的一個稱呼,翻成中文叫親教師,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主持教育政策的人。

所以在一個寺院,只有住持才能稱和尚,只有一個和尚。好比一個學校只有一個校長。這個教育政策是校長來主持的,所有這些教職員都是執行的人,執行這個政策的。教育的成功與失敗,主持政策的人,他要負完全責任。所以教育成功了,那是校長的功勞,校長從來沒上過一堂課,功勞是他的,為什麼?那些教職員都是聽他命令,執行他的政策的。所以校長是親教師,印度人稱和尚。教員稱阿闍黎,阿闍黎也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他是我們的老師,他的言行都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做我們的模範,有這個意思。我們中國人習慣,普通稱之為老師。所以從這些稱呼上看起來呢,佛法確確實實是教育,而不是宗教。既是教育,任何人都應該修學,乃至於這些宗教徒們也應該修學。

所以我常常勸這些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師,都應該皈依三寶,好好地來學佛法,與信仰他的教沒有衝突,這是諸位必須要曉得的。譬如你做學生,你在學校做學生,你求學同時你也信仰宗教,有沒有衝突?沒有衝突。如果說我信了基督教,再去信天主教,這個有衝突,教與教有衝突,宗教與教育沒有衝突。我在美國,現在有一批基督教的這些牧師,他們對於佛法很有興趣,我勸他們認真來學習,因為現在在國外講經,翻譯的工作很困難。所以現在就是我的計劃當中,是每一個月與他們舉行一次研究討論會,就是座談會。這個座談會一個月可以舉行一次,我們一次有三、四個小時來討論,來溝通,使他們對於佛法有正確的理解,來接受佛陀的教育,對他那個宗教有很大很大的幫助,這是他們非常樂意接受的。

如果把佛教看作宗教呢?宗教與宗教就對立了,彼此不能相容了。所以在台灣,宗教界的排斥,互不相容,都是對於佛法誤會,不知道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

佛教本身也稱「宗教」,但是稱宗教,是說佛教教學的性質,與一般宗教定義完全不相同。佛教稱宗,專門講禪宗;宗門、教下,合起來稱為宗教,是這個意思。所以與今天一般宗教界裡面這個名詞完全不相干,這是講佛教教學兩個大糸統不相同。

宗門的教學著重在悟,著重在開悟,著重在啟發,它少用經典。所以禪宗裡頭講經少,非常非常之少,只講開示。開示是著重各個人根性的啟發。可是悟了之後一定要讀經,經是最主要的教學教科書,教學的課本,他是悟後再讀經,是走這個路子。

那麼教下,除了禪宗之外,其餘的九個宗派;在我們中國一共是十個宗派,小乘兩宗,大乘是八個宗,除禪宗以外,都叫做教下。教下是從漸修,就是從教科書,經典就是佛教的教科書,由淺而深,由小而大,逐漸逐漸地來修學。正如同我們世間學校一樣,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所以它是屬於漸修,按步就班地來修學,它跟宗門不一樣。宗門是不按步就班的,所以叫頓修。頓悟、頓修、頓證,畢竟在禪宗裡面成就的人是少數,這是上根利智這一門有用處,中下根性的人都不行。今天雖然海內外講禪宗的人很多,那些禪都是口頭禪,不管用的。換句話說,他修一生,他也不能開悟。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

那麼中下根性的人,從教下手,一定有收獲。所以我們對於教,決定不能夠疏忽。從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來看他老人家一生從事於教學的工作,所謂是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他在世,像我們中國孔子一樣到處教學。由此可知,佛教最根本、最主要的,還是從教科書,用正規的方法來教導。這是我們首先要明瞭佛教的性質。

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無論在國內、在國外,諸位所看到的佛教,有三種不同的型態出現在世間。

第一個所看到的,就是宗教的佛教,佛教變質了,變成宗教了。你看寺院裡頭,每天經懺佛事,超度死人,這是宗教;做這些法會,這是宗教,變質了。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一生教學當中,你們查遍《大藏經》,釋迦牟尼佛沒有做過現在這種法會,沒有。釋迦牟尼佛的法會是教學,像講經,是這種法會,而不是這些經懺佛事的法會,沒有,這個東西在那時候沒有,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也沒有。所以這是後期的,這是把佛法變成了宗教,很大的不幸。變成宗教,佛法就滅亡了,變質了。

另外一種就是學術的佛法,也錯誤了,把佛法這個教材,就是經典,當作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這個也錯誤了。佛法的教育不可以把它當作學術來研究,當作學術來研究,與我們生活脫節了,不相干了。

佛法的教學是生活教育,與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穿衣吃飯,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它確確實實能給我們最圓滿、最美滿、最豐富、最踏實、最幸福的人生生活,這個是佛教的本質。所以佛法不可以不學,你希望能夠得到最幸福、最圓滿的人生,你一定要學佛,否則的話,你得不到。這是佛教教育的特色,我們要把它認清楚,所以佛法不是玄談,不是空談。那麼這個開頭介紹,我只跟諸位說到此地。

再講今天我們所研究的這一部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諸位要翻到後面,後面是我們這一次要講的這一部份,就是《普賢行願品輯要疏》,翻到這個後半部。這本裡頭有兩篇,實際上是兩章,不能算篇,算兩章。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的時候,第一次講的經,那麼這有很奇特的一個現象,這部經是佛在定中講的。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樹下打坐,(那一邊有一張畫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可是那個座,我們現在上面畫了一個台,金剛台。其實釋迦牟尼佛不是在那個台上,地下鋪的是草,是在鋪的草座上打坐的,沒有這麼好的台。

這種台是菩薩眼睛裡面看到有台,我們凡夫肉眼看到釋迦牟尼佛鋪的是草座,鋪的是草。是在定中所說的,時間在我們看起來不長,兩個星期,二七日中,定中所說的。給什麼人說的呢?就是經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大菩薩們,為他們所講的。權教菩薩,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跟我們凡夫是不見亦不聞,我們也沒見到這個法會,也沒有聽說,是佛在定中所說的。說完之後,當然要結集,就是紀錄保存下來。保存下來之後,就是被大龍菩薩收藏在龍宮裡面,並沒有流傳在我們這個世間,沒有流傳在世間。

到以後佛滅度九百年間,我們這個世間出現了一位菩薩,叫龍樹菩薩。這個人聰明絕頂,實實在在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他讀書不只一目十行,真正是過目不忘,世間所有的典籍他讀盡了,連佛的經典也讀盡了。讀盡了以後,貢高我慢,認為這個世間他是第一了,再沒有一個人能夠超過他,傲慢心就生起來了,今日之話就是「值得驕傲」。其實驕傲是大病,驕傲是大毛病。

那麼大龍菩薩看到了,就特別接引他到龍宮裡面去,他說你固然是很了不起,世出世間學問你都通達了,可是還有好的東西你還沒見到,我那裡有收藏的。龍樹菩薩就跟到著他一塊到龍宮,一到龍宮看到他所收藏的經藏,龍樹菩薩的傲慢心馬上就息掉了,為什麼?才曉得自己讀的東西太渺少了。

看看《華嚴經》,完全的《華嚴經》有多少份量呢?他老人家回來之後告訴我們,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我們中國人計算一本書是算字數,這一本書份量多少,算字數。通常講的《老子》五千言,就是五千字,算字數的。印度人他不是用字數為單位,他是用偈,偈就是四句,不管長短,長行文都一樣,只要是四句就叫做一偈,就是一個單位。那麼這一部書份量多少呢?看它有多少偈。換句話說,成四句就曉得多少偈就是了,一偈是四句。像我們現在所講的《華嚴經》是十萬偈,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長短不一樣,有四十萬句,以這個為單位。

那麼,完全的《華嚴經》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個就數量就太多太多了,不但不是我們這個世間人所能夠接受的,龍樹菩薩本身也沒法子接受。大千世界,什麼叫大千世界?我看在此地不必多浪費時間,你們去查參考書去吧,那真是天文數字啊!有多少品呢?一個四天下微塵數品。

我們常講恆河沙數,恆河沙不能比呀!那是大巫見小巫,沒法子比!這是他看到完整的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定中二七日中所說的,真正不可思議。這個上本太大了,再看看中本;中本等於說是節錄的,也是完全的,節錄的也不得了,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那真的也少太多了。這個龍樹菩薩可以接受了,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有一千二百品,他行,但是一想,世間一般人不行,一般人還是接受不了。於是再看什麼?再看下本,下本就更減少了,好像提綱,綱要了,等於說是大本的綱要,綱目。有多少呢?有十萬偈,有四十八品,龍樹菩薩覺得這很適合,我們世間人可以能接受,所以就把這部經帶出龍宮來,流傳在我們世間。

於是後來有一些學者,對於《華嚴經》提出異議,說《華嚴經》不是佛說的。說《華嚴經》,你說龍宮,現在科學發達,潛水艇到海底去了,沒有發現龍宮。所以就有人有疑,疑問多端,在猜測龍宮大概是皇宮。從前皇帝都稱為真龍天子,皇宮也可以稱為龍宮。這個話講不通的。皇宮裡頭絕對沒有這麼大的藏經樓,能夠藏上大本的《華嚴經》,不可能的。

剛才說過,佛教不是宗教,但是佛教承認宇宙之間有神存在,有諸天存在,有這些龍存在,這個是事實真相,你不能不承認的。但是佛教認為他們也是眾生,他並不是宇宙的主宰,我們自己命運他管不上,他管不了的。所以我們對他尊敬,就跟一般人與人相見尊敬是一樣的,人與人相見應該禮敬。所以人對於那些神,對於這些天,乃至於對於鬼,都應該要尊敬。孔老夫子說得很好,「敬鬼神而遠之」,這個就對了。遇到的時候要行禮,要尊敬,要彼此打個招呼,但是不必要親近他,我們有什麼疑難,用不著去問他,應該是這個態度。

所以龍樹菩薩把這部經帶出來了,這是我們世間才有這一部《華嚴經》。而這一部經我們對它要尊重,決定不能懷疑,諸位將來在理上要通達了,這個疑慮就完全消除了。經帶出來是梵文,流傳到中國,這個本子是殘缺不全的本子,往往部頭太大了,保存完整就不容易,所以流傳到中國的《華嚴經》當中缺少的經文太多了。你看看,十萬偈,最初到中國來是東晉,《華嚴經》來到中國只有三萬六千偈,一半都不到。但是也很珍貴,很難得了,所以也就翻譯出來了。

翻出來之後,我們稱之為《六十華嚴》,就是六十卷晉譯的,六十卷經。現在在台灣也有流通,華嚴蓮社把它印過,我們華藏法施會過去也曾經印過一千部流通。因為這部經讀的人很少,所以就沒有大量地流通。

那麼讀誦最多的就是《八十華嚴》,八十卷的。八十卷是唐朝時候第二次翻譯的,就是實叉難陀從印度到中國來,到中國來之後翻譯的。這個人在西域那個時候也是非常有聲望,知名度相當高的一位法師,我們中國這些大德,乃至於帝王,對他都非常景仰,特地把他聘請到中國來,在那個時候聘請是皇帝聘請的。他來的時候就帶來了華嚴經,也不完整;但是比晉譯的經多出了九千頌,所以一共有四萬五千頌。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非常歡喜,那個時候皇帝是武則天,武則天做皇帝的時代,就請實叉難陀把《華嚴經》重新再翻譯一遍,譯場規模也非常大,武則天自己也常常去參與。

這部經譯完成之後,一共是八十卷,多出二十卷,所以就補充晉經缺失的部分,是補充了不少,雖然不是完整的經,但是全經義理已經能夠看得出來了,相當明朗了,所以稱之為新經,就是新譯的《華嚴經》,那個《六十華嚴》叫舊譯,這個是新譯。

這部經譯成之後,當然翻譯成功先要送給皇帝看,送給武則天看。武則天在這個封面上題了一首偈,就是開經偈,你們現在所念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武則天作的,特地替《華嚴經》在封面上題一首偈。

那麼這首偈作得實在太好了,以後無論是出家的法師、大德們,在家的居士們,說再作一首開經偈,作不出來,不管你怎麼作,比不上武則天這一首。所以以後就沒有人作了,就用武則天這一首開經偈,作得太好了。這是第二次的翻譯。

而我們今天讀的這一部分,是新舊兩種譯本上都漏掉的,都沒有的,就是我們現在念的,要研究的這一部分,這就是經文的缺失。這一部分是在唐朝代宗的時候,貞元年間,西域有一個小國的國王,叫做烏荼國王,對中國進貢,進貢就是送禮物,當作禮品送到中國來。送到中國來,是《華嚴經》最後一品,它一共不是有四十八品嗎,四十八品裡頭最後的一品。這一品叫《普賢行願品》,一共有四十卷,這一品是完整的,沒有缺失,完完整整的一品經。

這來了之後,我們中國人太喜歡了,所以當時請般若三藏為首席來擔任翻譯的工作。譯成之後就叫做《四十華嚴》,四十卷,四十卷《華嚴》,就是《八十華嚴》後面的《入法界品》。你看《八十華嚴 ‧ 入法界品》只有二十一卷,現在完整的有四十卷,幾乎補充了一半,這一品經是完整的。這是說它三次的翻譯。

三次翻譯,就是這《四十華嚴》與《八十華嚴》後面二十一卷是重覆的。所以在晚近,像弘一大師、徐蔚茹居士他們一些人提倡,讀《華嚴》怎麼個讀法?應當讀八十卷經前面的五十九卷,讀前面的五十九卷,然後再接著讀四十卷,讀《四十華嚴》,總共九十九卷,這是我們中文譯本最完整的《華嚴經》。我們覺得弘一大師提倡的很有道理,確實有道理。所以我是提倡念九十九卷的《華嚴經》,因此《華嚴經》在最後這一次,我們影印流通的時候,我們就以這個意思來印。《華嚴經》我們是印了不少次,流通分量相當之多,印了不少次,在最後一次,就是以這個構想,我們印九九《華嚴》。

印這部經之前,我特別到台中去請教李老師,李老師說不太合適;他說《華嚴》只有六十、八十、四十,怎麼跑出了一個九九《華嚴》。他告訴我一樁重要的事情,就是佛法今天衰滅了,誰滅了佛法呢?學佛的四眾弟子把佛法滅掉了,這個罪太大太大了。所以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學佛不要學到阿鼻地獄去了,學佛是要成佛。縱然佛不能成,人天都得不到,將來要墮阿鼻地獄,這個未免太冤枉了。所以他就警告我,勸我不能這樣做法,一定要保持佛法原來的面目,讀可以這麼讀法,做不能這個做法。我那時說 :從前有人曾經這個做法。他說:那是別人,我們不能效法,我們要效法正道,正確的道路,不能效法偏路,這個不可以學的,要走正路,不能走偏路。所以他就教我印《八十華嚴》、印《四十華嚴》、印這兩種。讀的時候可以照弘一大師這個方法來讀,我就接受了。

所以我們這次最後印的精裝本五冊,一二三四冊是《八十華嚴》,第五冊是《四十華嚴》。我們念的時候怎麼念呢?念一二三五就可以了,因為第四冊跟第五冊是重覆的,用這個方法。所以我們最後印的是唐譯二種,因為這兩種都是唐朝譯的,《六十華嚴》是晉譯的。這是老人非常慈悲,愛護我們後學,我們尊重,我們覺得他講的話非常之正確,所以我們印這個本子呢,就印《八十華嚴》與《四十華嚴》。這是把這部經的來源概略地跟諸位說明。

其次,我再要告訴諸位,我跟《華嚴經》的因緣,可以說非常之有緣。我在台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這部經也是我主要修學的一部經典,(那不是完全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這一部分) ,很下了一番工夫。這在初學的時候,民國四十七年,初學的時候在這一部分下了很大的工夫。以後就是李老師在台中講《華嚴經》,也是我啟請的,那時有八個人啟請,我是其中之一。同時我學佛,在台北期間的時候,一直跟方東美先生有很密切的關係,他對華嚴也特別有興趣,曾經稱讚這一部經是世間最好的哲學概論。諸位曉得他是個大哲學家,他把《華嚴經》當作哲學來研究,所以曾經在輔仁大學博士班講「華嚴哲學」。這個錄音帶由楊政河整理出來之後,出版了兩冊,上下兩冊。叫《華嚴宗哲學》,那是他在輔仁大學所講的。那時候他在學校講這個東西,我也正好在台北市講《華嚴經》。這個是非常非常有道理,他認為《華嚴經》有最圓滿的哲學理論,有最精密的修學方法,有最好的境界,同時是更難得、難能可貴的,還有善財童子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這種教科書在這個世間是找不到的,理論、方法、境界,還帶表演,善財童子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所以對這部書極力的讚嘆。

而明朝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是很了不起的人,他早年學天台,以後專修淨土,成為淨土宗的祖師。他老人家說這部經在翻譯上,無論是文字,無論是理論,都是一流的,第一流的,文也好、理也好、意思也好。而特別在《四十華嚴》,指末後這一部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些善知識開示的當中,非常地詳細明白,這是指什麼呢?對於我們日常生活切於日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那些開示太寶貴了,真正能夠救末法時期許許多多的流弊。所以他認為流通《八十華嚴》,應當把《四十華嚴》要一總流通,因為知識開示,那是《四十華嚴》比《八十華嚴 ‧ 入法界品》,要詳盡得太多。

那麼蕅益大師的讚歎更不必說了,蕅益大師讚嘆認為這一部經,特別是指《華嚴經疏鈔》,清涼大師所作的,他說那就是一個完整的佛學大辭典,如果從這部《疏鈔》下手,真正可以做到學佛事半功倍。豈止事半功倍,不止,在這上奠定了基礎,他後不管學那一宗,學那一派,學那一部經論,修那個法門,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他勸一般知識分子從《華嚴經疏鈔》入門。我們今天因為有時間上的限制,只介紹最後的一章,而這一章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的總結論。好,我們休息幾分鐘,底下一堂課就不用儀式了。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2會員
448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8/22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專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他是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一般說圓教七八九地菩薩才證到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二句是念佛的方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借任何方法幫助,心開即與禪宗大徹大悟相應,與密宗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相應。自得心開是理一心不亂,入三摩地是證得首橙嚴大定。
Thumbnail
2025/08/22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專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他是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一般說圓教七八九地菩薩才證到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二句是念佛的方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借任何方法幫助,心開即與禪宗大徹大悟相應,與密宗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相應。自得心開是理一心不亂,入三摩地是證得首橙嚴大定。
Thumbnail
2025/08/21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專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他是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一般說圓教七八九地菩薩才證到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二句是念佛的方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借任何方法幫助,心開即與禪宗大徹大悟相應,與密宗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相應。自得心開是理一心不亂,入三摩地是證得首橙嚴大定。
Thumbnail
2025/08/21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專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他是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一般說圓教七八九地菩薩才證到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二句是念佛的方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借任何方法幫助,心開即與禪宗大徹大悟相應,與密宗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相應。自得心開是理一心不亂,入三摩地是證得首橙嚴大定。
Thumbnail
2025/07/17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2025/07/17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求道, 是人生中一輩子一次的人生大事, 有啟發自性、與佛結緣同行、渡化九玄七祖、脫離十殿閻君掌管、 超越生死等殊勝,使自己在身心靈修養路上,走在光明坦途。   在進行如此慎重莊嚴的儀式之前, 求道人需要有哪些準備呢?   包含: 1.吃素一天─學習彌勒佛慈悲。 2.功德費─兩百元
Thumbnail
求道, 是人生中一輩子一次的人生大事, 有啟發自性、與佛結緣同行、渡化九玄七祖、脫離十殿閻君掌管、 超越生死等殊勝,使自己在身心靈修養路上,走在光明坦途。   在進行如此慎重莊嚴的儀式之前, 求道人需要有哪些準備呢?   包含: 1.吃素一天─學習彌勒佛慈悲。 2.功德費─兩百元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因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福德力作增上緣,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一切都如意自在了。壽命達到無量壽,隨自己的心願,願意在淨土住多久就住多久。捨淨土的壽命生到十方世界度眾生,也是想住世多長,都隨心所欲。而且在淨土想受用什麼,隨心裡所想,就自然現前。
Thumbnail
因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福德力作增上緣,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一切都如意自在了。壽命達到無量壽,隨自己的心願,願意在淨土住多久就住多久。捨淨土的壽命生到十方世界度眾生,也是想住世多長,都隨心所欲。而且在淨土想受用什麼,隨心裡所想,就自然現前。
Thumbnail
世尊在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頭,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裡面生出來的,信心成就了,沒有一樣不成就。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只要事實真相清楚明白了,信心才會生得起來!
Thumbnail
世尊在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頭,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裡面生出來的,信心成就了,沒有一樣不成就。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只要事實真相清楚明白了,信心才會生得起來!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 希望大家立定「志向」,修行要有志向,短期的志向、中期的志向、長期的志向,都要把它訂定出來,往志向勇往直前,排除萬難。 西方極樂世界「極樂淨土的願文」這個法門很重要,收錄在《佛王誓約》這本書裡面。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 希望大家立定「志向」,修行要有志向,短期的志向、中期的志向、長期的志向,都要把它訂定出來,往志向勇往直前,排除萬難。 西方極樂世界「極樂淨土的願文」這個法門很重要,收錄在《佛王誓約》這本書裡面。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希望大家立定「志向」,修行要有志向,短期的志向、中期的志向、長期的志向,都要把它訂定出來,往志向勇往直前,排除萬難。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希望大家立定「志向」,修行要有志向,短期的志向、中期的志向、長期的志向,都要把它訂定出來,往志向勇往直前,排除萬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