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健康醫療網》的文章「每天練習自我對話 掌握技巧擺脫不安全感與負面思維」談的是透過自我對話(inner dialogue / self-talk)來調整心態、處理不安全感與負面思緒。以下是它的重點加延伸建議,特別是針對「新手駕駛心理」可以怎麼做。
🧠 文章重點整理
- 什麼是自我對話
- 指我們在心裡對自己說話的那段聲音,不論是鼓勵還是批評。
- 有些是「反射式思維」(reflexive thinking):一種比較自動、帶有恐懼、不安全感、負面評價的想法跳出來就響起來,還常常讓人接受它為真。
- 不安全感與負面思維怎麼形成的
- 成長過程、習慣、環境會種下一些「我不夠好」、「如果我失敗了怎麼辦」這類念頭。
- 當這些念頭被自動接受,就會引發焦慮、比較、懷疑、自我否定。
- 透過自我對話調整焦距
- 當你能察覺這些想法(「這是我內在的不安全感在講話」),你就有了選擇的空間:聽與否、接受與否。
- 在心裡與自己對話,就像切換鏡頭焦點:可以專注在恐懼/不安全感,也可以拉回來看更成熟、穩定、支持自己的一面。
- 練習與回報
- 雖然剛開始做會不習慣、有點笨,但練習之後會慢慢自然。
- 心理狀態會漸漸穩定,不那麼被負面情緒拖著走。
範例應用
🛠 新手開車自我對話的具體練習方式
這些是你每天/開車前/開車中可以練習的技巧:
- 覺察與命名
- 當你開始焦慮,心跳加快,或腦中跳出「我會搞砸」這種想法,先停住,心中默念:「這是恐懼的聲音、內在小孩在講話」 → 把它外在化、看清它,而不是被它吞噬。
- 質疑與轉換
- 提出證據質疑這些不安全感:「我真的常常犯錯嗎?這次會車有風險,但我已經緩速了,刹車也穩」
- 把想法轉換成支持/實際可行的句子。
- 肯定與鼓勵
- 開車前對自己說幾句肯定句子,例如:「我準備好了」「我會專心」「我可以冷靜」
- 開車後若做得不錯,也給自己肯定:哪怕只是「我這段距離有維持好車速/煞車順暢」也好。
- 記錄與反思
- 每次開車後,簡單記錄一次:什麼情況讓你焦慮、不安全感最強?你怎麼應對的?有什麼有效/不有效?
- 透過記錄,你會慢慢看到「哪些情境是比較容易焦慮的」「哪些對話對你比較有幫助」。
- 漸進暴露與練習
- 從你感覺壓力較小的情境開始(如白天空車或交通量少的道路),練習自我對話與穩定心態。
- 隨著熟練,慢慢挑戰比較難的情境(夜間、下雨、山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