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dTsm3z6S/
他坐在我面前,語氣很平靜,但眼神裡藏著深深的迷惘。
「我不知道自己還要不要繼續念博士班,如果要念,我要念什麼?」這樣的疑問,來自一位高中後直接保送頂大數學系,考碩士時,有報考的五所國立大學數學研究所,全部上榜,這樣的人我會直接稱他為”數學天才”。
從小數學就是他的世界,他能沉浸在公式與推演裡,像玩遊戲一樣享受解謎的快感。
有一天,他在思考接下來的路時,請教了一位他很景仰的教授:
「老師,您覺得我應該繼續念數學博士班嗎?」
他原本以為會得到一個鼓勵的眼神,甚至一句「你這麼有天份,當然要繼續!」
卻沒想到,那位教授只淡淡地說:
「除非你將來要教書,否則建議你去考別的博士班吧。」
那一刻,他對數學的熱愛開始動搖。
因為那不是一個外人隨口的建議,而是來自一個他相信「真正懂數學的價值」的大師。
從那天起,他開始懷疑:
「學習數學的意義是什麼? 它對社會真的有用嗎?」
這份懷疑,已經陪著他超過一年了,儘管如此, 他還是順利拿到了碩士學位。
在我們的對話裡,他坦言自己甚至一度害怕跟人互動。因為他說的話,別人聽不懂;而別人的話題,他又提不起興趣。於是封閉起自己,把自己困在一個無人能懂的數學孤島。
我試著用他最熟悉的語言,告訴他:
「人際互動,也可以像數學一樣當成實驗。設定變數、帶入公式,看看結果如何。失敗了就再修正,總會找到適合的解。」
聽到他熟習的數學公式比喻,他的眼神微微亮起,也開始跟我討論起這個公式要怎麼設定, 好像找到了可以嘗試的出口。
我也告訴他,價值感不會存在於數學公式裡,可以透過「付出」顯現出來。
他提到曾在大學時擔任家教,並不討厭,所以或許,他可以透過去參加 Teach for Taiwan,或是投入 均一教育平台,把自己的數學專長轉化成孩子們聽得懂的語言。
當一個偏鄉的孩子,因為他耐心的教導,從「我數學好爛」變成「原來我也可以」,那個瞬間的眼神與謝意,會讓他重新相信: 他的數學是有用的,是能改變生命的。
同時,我也提醒他,可以先去接觸「一樣聰明的人」。
像是 門薩學會(Mensa),這是一個世界前 2% 智商的人才能參加的組織。在這裡,有更高機率他能遇見真正理解他的人,和他一樣敏銳、同樣思索著自己這份「天賦的意義」。有了這個安全的同溫層,他或許更容易找到支點,再把力量帶回社會。
最後,我對他說:
「數學也許不是每一題都有解,但是若你能把自己的天賦化成別人的希望時,那也許就是現在你在尋找的答案。」
提醒
失去答案,不代表失去價值。
有時候,答案不在學科裡,而在人群中。
先找到能理解你的人, 讓自己不孤單了,然後再去幫助那些需要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