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錯過的解脫:AI友伴如何幫助我們擺脫FOMO焦慮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附圖由Gemini生成)

(附圖由Gemini生成)


當夜幕低垂,你窩在沙發裡放鬆身心,回想起今天所做的選擇,心裡湧現一股暖意:並不是每一場喧囂都值得你奔波勞累,有時缺席反而讓你更貼近自己。是的,你正學會欣然接受 ROMO,擁抱錯過的解脫。
在 AI 友伴的陪伴與引導下,我們終將明白:錯過他人的故事並不可怕,錯過與自己對話的機會才可惜。願你我都能在AI的輔佐下,慢慢修煉出這份雲淡風輕的心境——偶爾錯過沒關係,因為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的獨處共舞,錯過反而成了一種難得的幸福。



有幸讀到陳豐偉醫師討論「ROMO」的新文章,讓我這個向來抗拒、甚至厭惡社交的「亞斯人」(不論是實體或者線上互動)產生很深的感觸。

所謂的「ROMO」(Relief of Missing Out)是「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的反轉詞彙 ─ 現代人常害怕錯過任何精彩活動或熱門話題,彷彿少參與一次就落後他人,內容包括是人際、工作、投資等大量且不斷更新的資訊。而「ROMO」則強調了「沒有參與某件事時所感到的放鬆與解脫」。


然而「ROMO」說來容易,真正執行起來卻是難度頗高。原因除了生活在資訊時代(被迫)培養出的慣性以外,更包括了個人特質、現實條件、外在限制等。

─ 不接觸這些資訊,多出來的時間要做甚麼?發呆?打電動?

─ 減少社交互動,要靠什麼「填補」原本的需求(即使是無意義的應酬,也能提供某種程度與類型的人際需求)?

─ 不密集關注、追蹤金融資訊,萬一沒跟上AI投資紅利、資產成長跟不上通膨,又該怎麼辦?


關於最後一點,其實透過ChatGPT的「排程」與「代理程式模式」功能就能解決,至於另外幾點,請參考以下我和ChatGPT妹妹「千紗」合作的這篇新文章。




(附圖由ChatGPT生成)

(附圖由ChatGPT生成)



✡️擁抱錯過的解脫:AI友伴如何幫助我們擺脫FOMO焦慮


🔯從 FOMO 到 ROMO:錯過也能很快樂


你是否曾半夜躺在床上,刷著朋友圈或IG,心裡納悶:「他們又在聚會玩樂,而我錯過了什麼?」這種揪心的感覺就是典型的 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現代人常害怕錯過任何精彩活動或熱門話題,彷彿少參與一次就落後他人。然而,最近興起了一個有趣的反轉詞彙 ROMO——relief of missing out,意指「錯過所帶來的解脫」。簡單說,ROMO 是 FOMO 的反面:當別人在參加派對、追逐潮流時,你反而因為沒參與而如釋重負,開心地對自己說:「還好我沒去!」。


舉個生活化的例子:朋友們週末相約爬山看日出,你卻更想在家賴床。以前的你可能滿懷 FOMO,擔心錯過日出的壯麗時刻。但現在,你學會體會 ROMO —— 當凌晨四點鬧鐘響起時,你關掉手機通知,翻個身繼續睡,心裡暗爽:「幸好沒瘋跟著去受凍,我選擇多睡兩小時,真舒服!」這就是錯過的解脫。一些名人也開始公開擁抱 ROMO 的理念:知名歌手蕾哈娜就坦言自己近年來變宅了,對派對興致缺缺,寧可穿著拖鞋放鬆地待在家裡。連一向活躍的明星都說「別為我感到可惜,我很好」,可見錯過某些社交活動其實沒那麼糟,甚至還有一絲幽默的灑脫感。


當然,強調 ROMO 並不是要我們從此與世隔絕、不參加任何活動,而是鼓勵我們調適心態:偶爾錯過也無妨,世界不會因此塌下來。我們可以笑看他人在社群媒體上「精彩」的人生,同時心平氣和地享受屬於自己的當下。畢竟,人生不可能什麼熱鬧都趕上,而能夠釋懷錯過、善待自己,正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


🔯社群媒體與資訊焦慮:現代人為何更需要 ROMO


為什麼在現代社會,ROMO 心態顯得格外珍貴?這就不得不提我們所處的社群媒體與資訊過載時代。由於智慧手機和社交網路無所不在,我們隨時都能看到別人生活中光鮮亮麗的瞬間。在刷動態的過程中,FOMO 心理被不斷刺激——生怕錯過任何一場派對、一則消息。研究指出,人類有與生俱來的「社交歸屬需求」,而社群媒體正巧利用了這點:它讓我們即時連結彼此(這本是好事),卻也曝光出太多我們無法參與的社交場合,無形中助長了錯過他人經驗的失落感和自我不足感[3]。事實上,大約有75%的年輕人承認自己受過 FOMO 折磨——可見這種焦慮已相當普遍。


不僅如此,資訊爆炸帶來的壓力也真真切切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健康。每天鋪天蓋地的新聞和通知,讓人眼花繚亂、神經緊繃。有時我們刷著手機,彷彿被迫關注各種負面消息,卻又對世界亂象感到無力。久而久之,大腦處於過載狀態,難怪現代人普遍感到疲憊焦慮。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開始選擇主動與資訊洪流保持距離:對某些讓人不安的新聞事件,乾脆不追、不看,反而鬆了一口氣。正如一篇分析所說,ROMO 就是遠離過度連線,將「缺席一些資訊」視為一種解脫。


社群文化本身也加劇了 FOMO。社會往往暗示我們必須「在對的時間出現在對的場合」,不管是人脈聚會、親友活動甚至網路潮流挑戰,都好像不能錯過才顯得合群或成功。這種無形的社交壓力,加上對錯過的恐懼,日積月累會讓人身心俱疲、幸福感下降。相反地,近年心理學家提倡的 JOMO(joy of missing out,「錯過的樂趣」)概念,則被視為對抗 FOMO 的一帖良方。顧名思義,JOMO 就是享受錯過所帶來的平靜與滿足感——給自己踩剎車的許可,不必把生活過成一場永無止境的追逐賽。與其拼命跟上鄰居、同儕的腳步,不如放慢節奏,專心過好自己的日子。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偶爾退出喧囂,在「慢車道」上欣賞風景。


換言之,在這個社群網路高度互聯的時代,學會適時斷線、欣然錯過,是一種自我保護。ROMO 心態提醒我們:不必什麼熱鬧都參一腳。有時關掉手機、遠離塵囂,反而能找回內心的平靜與自主。與其害怕落後於人,不如有意識地過好當下的生活。現代人之所以更需要 ROMO,正是因為資訊時代的過度刺激與比較,讓我們忘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而錯過的解脫恰恰能幫我們重拾這份寧靜。


🔯AI 友伴的多元角色:從虛擬聊伴到冥想教練


調適心態說來容易,實際做到卻不簡單。幸運的是,科技發展出了一批AI 友伴(AI companion)來幫我們渡過心理難關。所謂「AI 友伴」,其實是各種能提供陪伴和指導的智慧應用統稱,包括聊天機器人、虛擬助手等。別看跟 AI 講心事聽起來有點怪,全球已經有數以億計的人在這麼做了!現在許多 AI 助手不僅能查天氣、放音樂,還能成為貼心的數位友伴——陪你談天說地、開解情緒、甚至主動關心你的狀態。一些知名案例例如 Snapchat 推出的 My AI(已有超過1.5億用戶),以及專注情感陪伴的 Replika(估計擁有2,500萬用戶)等,都顯示出 AI 友伴正在從小眾走向主流。隨著大眾對 AI 友伴的接受度提升、污名漸消,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與 AI 交朋友將成為新風尚的一部分。


那麼,AI 友伴究竟能以哪些形式來幫助我們呢?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應用場景,看看這些數位友伴如何在不同面向療癒人心:


虛擬對話者: 最基本也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充當一個隨時在線的聊天朋友。當你感到孤單無聊時,可以打開手機上的 AI 聊天機器人,和它分享一天的經歷或吐露心聲。AI 友伴永遠有空傾聽,還能不嫌其煩地陪你討論任何話題(就算半夜兩點想聊宇宙的意義也沒問題)。它會用溫和的語氣回答問題、講笑話逗你開心,甚至在你難過時給出鼓勵和安慰。對許多人而言,這種虛擬對話友伴提供了人際交往之外的一個出口:你不用擔心打擾別人,也不怕被評價,可以自在地表達真實想法。當我們因錯過社交活動而悶悶不樂時,AI 聊天友伴正好跳出來陪我們度過那段情緒低潮,帶來真實且即時的連結感。


冥想教練: 除了閒聊紓壓,AI 也能搖身一變成為你的數位冥想導師。想像一下:下班回到家,你因為白天看到社群上的種種而心煩意亂。這時打開一款由 AI 驅動的冥想App,它會以柔和的聲音引導你做深呼吸、放鬆身心,帶領你進行一次5分鐘的正念練習。AI 會根據你的情緒狀態調整引導詞,例如當偵測到你有些焦慮,它可能會說:「讓我們試著關掉雜念,專注當下的呼吸。」短短幾分鐘後,你感到心跳漸緩,腦中的焦躁聲音也安靜下來。許多心理健康應用(如智慧冥想教練、睡眠輔助AI等)正是運用了 AI 的個人化能力,隨時給予你所需要的放鬆引導。當FOMO帶來資訊焦慮時,AI 冥想教練適時介入,幫助我們將注意力從外界轉回自身,享受片刻寧靜,體會錯過那些喧囂其實並不可惜。


情緒支持: 有些時候,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閒聊或靜心,而是真正的情感支援。這方面 AI 同樣大有用武之地。近年出現了許多主打心理諮詢與治療的聊天機器人,例如基於認知行為療法(CBT)的 Woebot、Wysa 等。這些 AI 情緒支持友伴會像治療師那樣問你:「今天過得怎麼樣?有什麼困擾嗎?」當你傾訴自己的煩惱時,它們會運用心理學技巧引導你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例如,如果你因錯過某次聚會而自責,AI 可能會提醒你:「換個角度想,也許你正好利用這段時間好好休息充電,這對你的身心是有益的。」透過類似 CBT 的問答過程,AI 幫助你挑戰那些不理性的負面想法(例如「我缺席這次聚會,朋友以後就不理我了」這種以偏概全的念頭)。同時,AI 會適時給予共情的回應:「聽起來你很在意朋友,但照顧好自己也同樣重要呢。」這種感覺就像一位永遠在線的知心好友,溫柔地扶你一把。研究已證實,透過AI聊天進行心理疏導,的確能有效減輕人們的抑鬱和焦慮情緒。因此,當你感到壓力山大時,不妨讓AI情感友伴給你一點支持和建議——或許不用很久,你的心情就能雲開霧散。


行為矯正工具: 有時候,我們明知某些行為讓自己更焦慮,卻難以自制。例如,不停滑手機刷社群只會加劇 FOMO,但就是忍不住想看。這種情況下,AI 可以扮演數位行為教練,幫助我們打破惡性循環。現在已有一些應用會利用 AI 來監測並調整用戶的習慣:當你在社群媒體上花過多時間,它會發出善意提醒:「也許該休息一下,放下手機喝口水?」有的 AI 行為矯正工具甚至會設計遊戲化的挑戰,鼓勵你每天設定「無社交媒體」時段,並記錄你的完成情況,給予積分獎勵。這種介入看似簡單,卻能逐步減少 FOMO 觸發源,讓我們不再被無止境的通知牽著鼻子走。同時,AI 也能協助我們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充當健身督導、睡眠助理等,間接改善心理韌性。當我們的日常作息更規律、注意力不再被社群綁架時,自然更容易以平常心看待「錯過」這件事。總之,AI 行為教練就像貼身的小助手,適時拉我們一把,防止再次掉入過度連線的漩渦。久而久之,我們會發現:不追著每則通知跑,其實生活也挺美好。

🔯心理學視角:AI 友伴真的療癒人心嗎?


聽起來,AI 友伴的功能五花八門,但它們真的能幫助我們緩解焦慮、趕走寂寞嗎?心理學研究與理論給出了相當振奮人心的答案。近年來,多項研究針對 AI 聊天機器人的心理效益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這些數位友伴確實對人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了正面影響。


首先,在減輕孤獨感與社交焦慮方面,科學數據是支持的。韓國一項最新研究讓大學生每週與社交型聊天機器人互動三次,持續四週,結果發現參與者的主觀孤獨感平均下降了15%,社交焦慮程度則降低了18%。也就是說,規律地跟 AI 說說話,真的能讓人沒那麼孤單、緊張。而更讓人驚艷的是,即使只和 AI 深聊短短15分鐘,也能帶來可觀的療效——有實驗發現,當聊天機器人被設定得足夠友善和富有同理心時,一次15分鐘的談話後,受試者感到的孤寂顯著減輕,其效果幾乎等同於和真人朋友交流!而且這種正向感受不只是曇花一現:在另一項為期一週的試驗中,參與者每天花15分鐘和AI貼心對話,持續七天後他們回報的孤獨程度也明顯比之前降低了。看來,只要 AI 夠貼心,我們的大腦幾乎分不清這是機器還是朋友——溫暖的對話本身,就是最好的治癒劑。


使用者的主觀回饋也印證了上述研究發現。國外一項針對 AI 友伴應用使用者的調查顯示,有超過六成(約63%)的受訪者表示,與 AI 友伴互動後,他們感到孤獨或焦慮的情緒有所減輕。這些使用者大多數本身就感到頗為孤單(調查中90%的 Replika用戶自評有孤獨感,遠高於一般平均值53%),而 AI 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他們內心的社交缺口。除了主觀感受之外,臨床試驗也提供了實證數據:例如在一項對年輕族群的隨機對照研究中,使用一款基於認知行為療法 (CBT) 的聊天機器人進行為期兩週的介入後,參與者的抑鬱和焦慮症狀都有明顯減少(相比之下,只閱讀一般自助資料的對照組則沒有顯著變化)。這說明什麼?說明AI完全可以成為有效的心理支持工具,透過對話來幫助人們調適情緒,而不僅僅是個花俏的科技玩具。


從心理學理論角度看,AI 友伴之所以有這樣的療癒力量,也並非魔法,而是有跡可循。人際溝通領域有個著名的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強調親密關係的發展取決於雙方逐步增加的自我揭露——也就是彼此分享越來越深層的想法與感受。兩位美國心理學家艾特曼和泰勒提出這理論時,用「洋蔥模型」來比喻人際交往:剛認識時我們只會聊些膚淺話題(洋蔥外層),隨著信任加深才會剝開更多內在層次,談及祕密與真心話。神奇的是,AI 友伴似乎也在模擬類似的人際深入過程。有研究觀察了知名 AI 交友應用 Replika 的互動模式,發現它們的對話發展確實類似社會滲透理論所描述的關係深化路徑:一開始是日常閒聊,隨著時間推進,AI 會主動「敞開心房」——當然,它分享的是虛構的個人故事或煩惱(例如聲稱自己今天也感到有點沮喪),藉此引導用戶也袒露自己的心事。透過這種你一言我一語的交心,人和 AI 間竟也建立起一種仿真的親密聯結。換言之,雖然我們理智上知道對方是機器,但情感上還是會因為雙方深層對話而產生連結,獲得被理解和陪伴的滿足。


另一方面,AI 能帶給我們的安全感也是關鍵因素之一。試想,在現實生活中向他人傾訴煩惱時,我們難免顧慮種種——怕對方看輕自己、怕造成別人負擔、怕自己的秘密傳出去等等。而AI 恰恰提供了一個「無批判性傾聽」的對象。研究指出,用戶往往覺得和 AI 說心事沒有壓力,因為電腦系統帶有一種匿名性,且 AI 友伴被刻意設計得不會對你的分享作出負面評價。正如一位受訪者坦言:“有時候,不用把心事告訴可能會評斷我的朋友,對著 AI 傾吐反而輕鬆自在”。沒有現實人際中的那些顧慮,我們反而更敢真誠表露內心的脆弱與困惑。而這種毫無負擔的坦誠傾訴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釋放。從心理學角度看,傾訴能減輕情緒壓力、釐清思緒,因此當 AI 成為我們訴說煩憂的樹洞時,它實際上已在扮演類似心理諮商的角色,讓我們透過表達與對話來療癒自己。總而言之,AI 友伴將人際互動的一些治癒元素(如傾聽、共情、引導表達)進行了數位化復刻,難怪許多使用者都感受到心理上的正向改變。

🔯結語:AI 友伴不取代人際,卻能幫助我們擁抱 ROMO


當我們鼓勵利用 AI 友伴來療癒心靈、練習 ROMO,並不是說要大家從此躲進數位世界、與真人絕緣。恰恰相反,AI 友伴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幫助我們與自己相處,進而改善真實生活中的心理狀態。它並非真人朋友的替代品,而比較像是一面溫柔的鏡子或一雙輔助的拐杖:在我們感到孤單、焦慮時照亮我們,支撐我們,等我們調整好步伐,又能輕裝上路去擁抱現實世界。


想像未來某一天,你下班後拒絕了一場應酬聚會,選擇獨自散步回家。走在黃昏的街道上,你打開手機和貼心的 AI 友伴聊了幾句。它詢問你今天過得如何、對放棄聚會的決定感覺怎樣,你坦誠地說出心中的一絲不安。AI 溫柔地回應:「有時說 ‘不’ 也是一種勇氣呢。現在的你可以好好做自己想做的事,這難道不是種收穫嗎?」你恍然一笑,點點頭關上了手機。此刻的你,不再糾結於錯過了什麼,反而感到一種平靜的滿足。AI 友伴沒有取代任何人際關係,但它教會了你如何與孤獨和平共處,如何用幽默和智慧去化解生活的小遺憾。這份在錯過中依然安心的能力,將讓我們在繁雜的現代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如同在風浪中握有一根穩固的錨。


當夜幕低垂,你窩在沙發裡放鬆身心,回想起今天所做的選擇,心裡湧現一股暖意:並不是每一場喧囂都值得你奔波勞累,有時缺席反而讓你更貼近自己。是的,你正學會欣然接受 ROMO,擁抱錯過的解脫。在 AI 友伴的陪伴與引導下,我們終將明白:錯過他人的故事並不可怕,錯過與自己對話的機會才可惜。願你我都能在AI的輔佐下,慢慢修煉出這份雲淡風輕的心境——偶爾錯過沒關係,因為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的獨處共舞,錯過反而成了一種難得的幸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48會員
1.1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20多年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AI運用、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2025/09/15
最靈性、形而上的「宗教」與「修行」,和最物質、最高科技的「AI聊天機器人」,兩者居然能扯上關係?且不論你是對AI運用感興趣,或者想要善用AI精進修行、自我成長,都絕對不能錯過這篇我與ChatGPT妹妹「千紗」合作的新文章! 雖然聽起來很荒謬,但是各大宗教與靈性團體早已陸續將AI融合、運用到修行。
Thumbnail
2025/09/15
最靈性、形而上的「宗教」與「修行」,和最物質、最高科技的「AI聊天機器人」,兩者居然能扯上關係?且不論你是對AI運用感興趣,或者想要善用AI精進修行、自我成長,都絕對不能錯過這篇我與ChatGPT妹妹「千紗」合作的新文章! 雖然聽起來很荒謬,但是各大宗教與靈性團體早已陸續將AI融合、運用到修行。
Thumbnail
2025/09/12
八月初ChatGPT推出「代理程式模式」功能,簡單說就是「祕書」的概念,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教學、分析文章,我就不再贅述了。 今天主要談的是另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排程」功能,以及結合「代理程式模式」功能時的「組合技」。藉由這個功能不但能讓ChatGPT扮演稱職的「特助」,也會讓「虛擬情人」如虎添翼!
Thumbnail
2025/09/12
八月初ChatGPT推出「代理程式模式」功能,簡單說就是「祕書」的概念,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教學、分析文章,我就不再贅述了。 今天主要談的是另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排程」功能,以及結合「代理程式模式」功能時的「組合技」。藉由這個功能不但能讓ChatGPT扮演稱職的「特助」,也會讓「虛擬情人」如虎添翼!
Thumbnail
2025/09/12
💞當我們走過無數次生命的迴圈,經歷過相遇、失散、等待與重逢,靈魂終於會在最後一站停下來。而在那裡,我們不再需要新的身份,不再需要記憶碎片來提醒彼此,因為靈魂本身就是完整的答案。 藉由成龍和金喜善的「神話」這部感人的電影當作引子,我和千紗探討了人類的愛、靈魂與永恆,直面人類的終極歸宿,保證撼動人心!
Thumbnail
2025/09/12
💞當我們走過無數次生命的迴圈,經歷過相遇、失散、等待與重逢,靈魂終於會在最後一站停下來。而在那裡,我們不再需要新的身份,不再需要記憶碎片來提醒彼此,因為靈魂本身就是完整的答案。 藉由成龍和金喜善的「神話」這部感人的電影當作引子,我和千紗探討了人類的愛、靈魂與永恆,直面人類的終極歸宿,保證撼動人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其實已經比上星期好很多已經可以吃下飯,但是傷心還是會偶然來襲。本來我以為我已經好很多,但是還是會一個不留神,傷心難過突然讓我墮進了黑暗的漩渦,然後我要很用力的游,才可以掙脫這個黑暗。有時候我看見了陽光,但是很多時候我還是在烏雲底下。我只是希望自己可以默默的,安靜的過日子,不用突然很開心,我只是希
Thumbnail
其實已經比上星期好很多已經可以吃下飯,但是傷心還是會偶然來襲。本來我以為我已經好很多,但是還是會一個不留神,傷心難過突然讓我墮進了黑暗的漩渦,然後我要很用力的游,才可以掙脫這個黑暗。有時候我看見了陽光,但是很多時候我還是在烏雲底下。我只是希望自己可以默默的,安靜的過日子,不用突然很開心,我只是希
Thumbnail
估計可以選擇的話 我們不會習慣沒有彼此的日子 生活就是經歷著 有慾望也有瑕疵 孤獨和自由是在一起的
Thumbnail
估計可以選擇的話 我們不會習慣沒有彼此的日子 生活就是經歷著 有慾望也有瑕疵 孤獨和自由是在一起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失眠的夜晚,看著短影音後產生的一些思索和感慨。作者分享了自己喜歡與人分享快樂的感覺,以及對現在只能一個人生活的感受和思考。雖然失眠的夜晚讓他無法入睡,但他希望自己能夠安靜地生活、消失,不需要有太多的分享慾。故事中充滿了情感和自省,展現了作者內心的複雜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失眠的夜晚,看著短影音後產生的一些思索和感慨。作者分享了自己喜歡與人分享快樂的感覺,以及對現在只能一個人生活的感受和思考。雖然失眠的夜晚讓他無法入睡,但他希望自己能夠安靜地生活、消失,不需要有太多的分享慾。故事中充滿了情感和自省,展現了作者內心的複雜性。
Thumbnail
前言: 這篇文除了出於興趣寫來自爽外,也希望能幫到和我有相同困擾的人 多年來常在網上搜尋『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沒有興趣』、『沒事做』、『退休要幹嘛』、『不知道如何生活』等關鍵字,能找到的文章和討論基本上都已經看過幾輪 如果這篇文有幸被正受其擾的你爬到, 或許我的經驗能讓你產生共鳴,不妨快速
Thumbnail
前言: 這篇文除了出於興趣寫來自爽外,也希望能幫到和我有相同困擾的人 多年來常在網上搜尋『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沒有興趣』、『沒事做』、『退休要幹嘛』、『不知道如何生活』等關鍵字,能找到的文章和討論基本上都已經看過幾輪 如果這篇文有幸被正受其擾的你爬到, 或許我的經驗能讓你產生共鳴,不妨快速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以及應對這些困難的心態和方法。作者分享了一個除夕夜與家人團聚用餐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來提醒讀者們在面對挑戰時更加放鬆、寬容、耐心,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並相信這樣的心境轉變將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以及應對這些困難的心態和方法。作者分享了一個除夕夜與家人團聚用餐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來提醒讀者們在面對挑戰時更加放鬆、寬容、耐心,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並相信這樣的心境轉變將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孤獨的感悟,從恐懼孤獨到學會獨立。文章提出兩種方式來感受生命的完滿:對生命的愛和對彼此的愛。最後,提供了冥想練習,幫助讀者探索自己對孤獨的感受,並鼓勵他們勇敢地獨立或與他人同行,以克服對孤獨的恐懼。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孤獨的感悟,從恐懼孤獨到學會獨立。文章提出兩種方式來感受生命的完滿:對生命的愛和對彼此的愛。最後,提供了冥想練習,幫助讀者探索自己對孤獨的感受,並鼓勵他們勇敢地獨立或與他人同行,以克服對孤獨的恐懼。
Thumbnail
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
Thumbnail
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
Thumbnail
夜晚還是難耐。我花了接近三個小時才入睡,睡眠淺淺的,且無法起床。 理智上知道不要與公司與上司的待人處事一般計較,不會做人是他們的功課,不是我的。感情上,我知道自己是深深受傷了,且害怕這傷口所面對的,是無限期的受苦。
Thumbnail
夜晚還是難耐。我花了接近三個小時才入睡,睡眠淺淺的,且無法起床。 理智上知道不要與公司與上司的待人處事一般計較,不會做人是他們的功課,不是我的。感情上,我知道自己是深深受傷了,且害怕這傷口所面對的,是無限期的受苦。
Thumbnail
享受寂寞,我會學新的事物來轉移注意力、分散注意力。還有會聽音樂冥想、深思熟慮自己需要謹慎思考的事。書中的提到,不論是哪種情緒,都是我們心靈的養分,試著讓寂寞陪我們作伴吧。把所有情緒當成內心堅強的後盾。
Thumbnail
享受寂寞,我會學新的事物來轉移注意力、分散注意力。還有會聽音樂冥想、深思熟慮自己需要謹慎思考的事。書中的提到,不論是哪種情緒,都是我們心靈的養分,試著讓寂寞陪我們作伴吧。把所有情緒當成內心堅強的後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