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運動不熟悉的我,沒預料到自己會推薦這本書。
《傷兵不在街頭》是一本探討社運傷害的書,由作家林于玄和諮商心理師陳湘妤共同書寫。從標題就可以看出,本書主軸不在街頭,亦即不是運動進行式,而是在街頭之後,久久無法痊癒的傷口。
這本書最特別同時也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形式。其內容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小說、訪談、心理分析,分別對應虛構、非虛構、理論。我孤陋寡聞,很少見到這樣的形式,針對同一主題,以不同路徑迫近,路徑與路徑間的對話產生化學效果,路徑各自也背負了自身的任務,豐富了讀者對該主題的認知。三個部分如同三束光,從不同角度照亮了「運動傷害」。小說是內部之光,就像往一個不透明的破敗物件中放入一盞燈。黑暗中,透過這束光,物件在牆上張牙舞爪,看起來既生猛又模糊。這種效果來自於小說選取的切入點,處理的是傷害本身。人物被困在傷害裡,人物躲避傷害,偶爾又聽到傷害的呼喚、嗅到傷害的腥味,被拉回到當時當地的情緒中。小說不意圖解釋,因而對於沒有相關經驗的讀者來說,小說暗示了一個巨大的什麼在那裡,不斷產生力量,但始終無法靠近。在我看來,這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共情。
訪談是外部之光,照亮了輪廓,好清晰,好安心。這種安心來自於讀者不再被要求承擔對運動的認知,它直接告訴你,為你釐清前因後果。我們讀到三一八的參與者如何滿腔熱血地組織,後來如何遭受背叛,對台北運動圈產生恨意;反課綱的高中生在覺醒後對同學的無知無覺感到絕望,懷疑運動的意義,甚至產生輕生念頭。如果說小說部分是在「傷害之中」,訪談部分更像是「傷害之後」,讓讀者了解(在當事人看來)一切是如何形成的,其目的是重述。
心理分析是穿透之光,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方式去擊打、穿透「運動傷害」,但本書選取的是心理學的角度,主要聚焦在個體身上。我本來以為這部分是文本分析,以諮商的角度分析前述的小說和訪談資料,殊不知作者意圖拉到更高的位置,拿來各種國外案例談與運動傷害有關的理論。所以和前兩束光不同,這束光非常遠,讀者看到的畫面是來自右上角的光束,如同弓箭般往畫面中央的「運動傷害」穿透過去,擊打出背後的心理機制。比方說,我們可以得知尋常人在面對傷害時有兩種常見反應:麻木不仁和過度反應。我們也能得知在運動中的鷹派(衝組)與鴿派並非對立,常常互相合作(如同我們在香港的運動過程中所見的一樣)。這些知識尤其有助於我們回頭閱讀小說,理解人物行為和動機。心理分析部分在「傷害之前」,其主要目的是解釋。
小說、訪談和心理分析,三種路徑,哪一種才最真實?以距離來說,小說獲勝,因為它切近,它就是傷害本身;以清晰度來說,訪談獲勝,因為它是當事人講述的完整版本;以普適性來說,心理分析獲勝,因為它能套用到絕大多數人身上。由此本書的三種路徑,是三種同等位階的真實,沒有誰能凌駕於他人身上,奪取話語權,反倒因為對話,各條路徑各自延伸,去到了孤立時無法到達的遠方。這是本書的「民主」特質,也讓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類似形式的書籍,擴大書本的可能。
我開頭時提到,本書「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意味著本書還有第四個部分:林于玄和洪萬達的對談。這部分很短,但很有趣。林于玄提到自己使用關鍵詞統計去歸納本書的願景,但洪萬達認為關鍵詞統計沒有意義。洪萬達在對談中也表現出對〈黑夜與白天〉一文的一些質疑。我偶爾會在粉絲頁上抱怨學院外的評論資源很稀缺,以及讀者不敢講真話的氛圍。本書收錄的這段小小對談,既呈現了不一樣的聲音,也讓讀者覺得林于玄很大方,是真心願意與讀者對話。
雖然是題外話,我前段時間說,書市的蕭條使得說真話這件事更難。但我現在發現,說真話不會打擊好書,有時候反倒會讓對立觀點更立體。譬如洪萬達的評論,不會讓我因此認為《傷兵不在街頭》不值得推薦。我完全可以想像有人很喜歡〈黑夜與白天〉,就像上面說的,真實不只一種,質疑是真實,推崇也是真實,而質疑使得推崇更真實。
寫於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