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一間名為 WeWork 的新創公司在紐約誕生。
它的願景不僅是提供共享辦公空間,而是要重新定義「工作的方式」。
憑藉著靈活的租約模式、時尚的空間設計,以及「打造社群」的品牌敘事,WeWork 在短短幾年間吸引了全球創業者與投資人的目光。
最高峰時,公司估值一度突破 470 億美元,被視為改變未來辦公生態的獨角獸。
然而,光鮮的外表卻隱藏著商業模式與治理結構的巨大裂痕。
2019 年的 IPO 失敗成為轉折點,泡沫正式破裂。
WeWork 從神話般的高度急速墜落,最後走向破產重整。
看見死局
傳統辦公室的「死局」很明顯:
• 租期太長、缺乏彈性
• 小創業公司與自由工作者難以負擔
• 辦公室文化與工作方式正在改變(更多遠距、共享)
WeWork 敏銳地看見了這個「空間服務化」的機會。
轉化思維
WeWork 不把自己定位為「房東」,而是 「社群平台」:
• 賣的不只是工位,而是「共享辦公文化」
• 打造一種「工作即生活」的氛圍
這個思維轉化讓他們和一般的共享辦公空間拉開差距,故事講得很動人。
找到破口
他們看見的破口是 短租+高設計感 的共享空間。
• 吸引小公司、SOHO 族、創業者
• 用戶一開始覺得比傳統辦公室更便宜、更靈活
這個破口確實奏效,WeWork 在早期靠它迅速起飛。
設計新局
問題出在這一步。
WeWork 在還沒有穩固商業模式前,就急速擴張:
• 把「共享空間」故事包裝成「科技公司」
• 靠大量資金補貼租金、瘋狂簽長約
• 嘗試跨足教育、住宅等不相關領域
新局設計過度膨脹,變成靠「燒錢講故事」維持的幻象。
走向新局(失敗的轉折)
當他們要 IPO 的時候,投資人開始仔細看:
• 盈利模式站不住腳
• 成本結構和「平台公司」完全不同
• 創辦人治理問題曝光(濫用資金、決策獨斷)
IPO 失敗 → 投資信心崩塌 → 裁員、縮編 → 最後 2023 年宣告破產重組。
WeWork 沒能真正「走向新局」,反而被自己的敘事困住。
WeWork 的失敗提醒我們:
• 看見死局、找到破口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 新局不能靠燒錢和包裝,必須有可持續的現金流。
• 走向新局靠的是節奏與治理,而不是光鮮的故事。
破局五步不是只有「想得大」,更要「走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