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李誕是聽而優則讀。李誕是中國知名的脫口秀演員,「笑果文化」聯合創辦人——這間公司的估值一度達40億人民幣(現約169億台幣)。
後來李誕以及笑果文化都因故被中國政府罰款封殺,於是他轉戰直播間讀聽眾的情感問題兼賣零食,居然賣到每場60萬平均觀看人次、50萬人民幣銷售額的程度⋯⋯
這人到底有什麼魔力?・
該寫自己喜歡的內容、還是讀者喜歡的內容?
《李誕脫口秀工作手冊》大概能讓我們窺探這魔力的部分配方。
書主要是關於怎麼做脫口秀節目,包括編劇、讀稿、採訪嘉賓⋯⋯等等,但很大一部分與創作重疊,畢竟脫口秀的本質就是文稿的創作與表演。
特別喜歡書裡的一句話:「我們呈現自己價值觀的目的,是去找到跟你想法一致的人,而不是改變儘可能多的人。」
這句話的前半段回應了發表創作的經典問題:我該寫自己喜歡的內容、還是讀者喜歡的內容呢?按照李誕話裡的思路,當然是前者,對自己和自己的創作真誠,才能找到真正的知音。
・
打開自己不是真的把所有隱私都說出來
奇妙之處在於,創作也不是白描式、無邊界的自我暴露。李誕在網路節目《十三邀》告訴主持人許知遠:「不要說太多真話⋯⋯要用包裝的形式⋯⋯我把它編成一個段子,就說了。」
荒誕的、悲傷的、難容於世的,裹上碳酸鈣和貝殼硬蛋白,就變成奪目的珍珠,變成人人想聽的故事——而內核仍然發自內心。
「我們總是會鼓勵演員打開自己,就是鼓勵演員敢於面對自己的弱點,甚至拿出來給人看。你的弱點就是人類的弱點,你那份情緒,是人類共有的情緒。打開自己的目的不是真的把所有隱私都說出來,而是把那種情緒帶到舞台上。⋯⋯只有情緒是真的,這反過來也是種對自己的保護。故事怎麼改頭換面其實都可以,關鍵是要直面自己那份情緒,那份你可能不願意暴露的情緒,或許就是會嚇你自己一跳的舞台高光。」
如此再讀《手冊》裡李誕的這句話,便不是場面話:「其實我時常覺得舞台是個很安全的地方,那裡正是可以袒露內心的地方,是個會得到寬容的地方。」
・
側面與側面的共鳴,側面與側面的集合
創作的收穫除了觀眾讀者對自己的寬容之外,還有共鳴,李誕稱之為「人生的側面」;這不是人生的全面、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所以不必在此時說教或提供「不請自來的建議」(unsolicited advice)來「改變」對方。這是「我們呈現自己價值觀的目的,是去找到跟你想法一致的人,而不是改變儘可能多的人」的後半段。
「這些人(觀眾)互相之間以及與你可能都天差地別,但他們都與你脫口秀表達出的那種價值觀產生了一種共鳴,這一小部分價值觀只是那個觀眾人生的一個側面。我們要找到的就是這無數側面的集合。」
脫口秀演員的吃飯傢伙大概就是「找到的就是這無數側面的集合」。
・
創作者的其他苦惱也能在此得到解答
什麼是風格?
「風格,就是你的天賦加上你的經驗。」「做一個真誠的人,儘可能善良,不掩藏痛苦,也不羞澀於快樂,放心地把自己交給舞台,交給同伴,交給世界,那怎麼找都找不到的風格,也許就會來找你。」
訪談的技巧在哪裡?
「問『是什麼』,別問『為什麼』。問事實,別問想法。問行為,別問理由。問事,別問人。」
聽起來有點反直覺——這樣問得出「好料」嗎?但當我把這段話放在心裡,再去「觀察」知名訪談節目,發現這可能是建立受訪者信任的捷徑。慢慢來,比較快,從容易回答的問題開始,或許就打開話匣子了。
有時候不是沒有料,是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料。李誕的提醒是:「千萬不要強求全面真實,更不要強求你以為的真實。」
什麼時候跳脫觀察?什麼時候沈浸享受?
這裡所說的「觀察」不是單純地看、被動地消費,而是主動地探究與思考。看是享受(enjoy)作品;觀察是「觀察鏡頭調度,觀察劇情推進節奏,甚至思考預算」。按李誕的意思,職業創作人有時會喪失看劇的樂趣——滿腦子鏡頭劇本演技預算,怎麼可能沈浸其中呢?
這是創作者的另一個永恆難題:「此刻應該自省思考、還是活在當下?」觀察是止觀,活在當下是心流,但人沒辦法又觀察又享受、又反思又活在當下⋯⋯
・
Lecture and Tutorial
回頭說開篇的「聽而優則讀」,比起脫口秀,我更喜歡李誕的播客(podcast),每次聽到前奏《展覽會之畫》都充滿期待,許多期也是一聽再聽。裡頭有一把女聲,當真是畫龍點睛,不多話不搶話(誰能說得過脫口秀演員呢?),沒了她節目就好像失了魂。
她叫袁袁,也參與了《手冊》,擔綱後半段的〈脫口秀問與答〉和〈工作問與答〉。
我很喜歡這個設計,如果說前面的18篇是大講堂裡的教授課,〈脫口秀問與答〉和〈工作問與答〉就是小班教學的實習討論課,回顧、沉澱、偶爾推翻,協助我們將紙上知識付諸行動,證明那些文字是真實可操作的手冊,而不只是心靈雞湯。
李誕在「大講堂」裡說:「看和觀察是不一樣的⋯⋯越早喪失看劇的樂趣,越早發現觀察劇的樂趣,越早成為一個合格的以創作為生的人。」
到了「小教室」,面對袁袁,就改觀了——「可能有時候就是要純粹享受看劇的樂趣,可能就是要enjoy。」「你止觀得太多,但心流太少。要享受生活,還是得全情投入到生活裡」。
看似前後矛盾,但其實可能扣合了《李誕脫口秀工作手冊》的書名。書名特別加註李誕,是因為他認為這只是自己個人的意見,並不普世,「(在)藝術行業,只有對你有用的規律才叫規律」。
・
最後兩記重拳
如果覺得有點玄,那麼我想在最後再施以輕飄飄的兩記重拳。
第一記:「我面對工作就兩種辦法,一種是解決它,一種是接受它。你解決不掉,就接受它。年輕的時候人遇到問題第一反應都是解決,意識到這裡有問題,這就是人的傲慢,慢慢地你可能會發現人家沒問題,是你的問題,你的傲慢無知讓你覺得有問題。接受就好了。」
想到張瀟雨說,問題不是被解決,而是自己消解的。
第二記:「你是要活到至少八十歲的,最終你的工作是你,最終你的作品是你,最終你的成果是你這個人,你應該時刻想著這件事,就是你所做的所有事情,受過的所有訓練,委屈,成就,都是為了成就你這個人。」
創作讓我們把世界納為己有,也讓我們成為自己。
很高興在這裡見到你,迴響與合作,請洽 hiclaydee AT proton.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