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面試的時候,一直在擔心面試官會問我:為什麼上一份工作試用期沒過?還有,為什麼中間有八個月都沒去工作?」
這是一位去年剛從國立名校畢業的年輕朋友,好不容易在我面前說出的話。他的心情矛盾又不安:既想表現自己,卻又害怕被問倒。
他念的是現在很熱門的數據分析相關科系。國高中都是資優生,但上了大學後,他選擇讓自己放輕鬆,除了課業之外,也投入社團活動,因此成績中等,也沒有參加教授的研究專案。畢業後,他想了解數據分析在商業上的應用,又希望進入一個有趣的產業,於是進入博弈遊戲產業,擔任數據分析。這份工作需要即時反應,對分秒間的促銷活動保持高度敏銳,並提出提升銷售額的建議。如果是遊戲重度玩家會更有優勢,但他不是,加上缺乏市場驗證的經驗,做起來顯得吃力。最後,試用期未過,直接結束。
對一個從小到大都被視為資優生、進入名校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次巨大的挫折。他開始懷疑自己,並花了八個月時間待在家裡「修護自己」。在外人眼中,或許會覺得:「一份工作失敗,需要八個月才能走出來?」但真實的內心世界,是跌落谷底後久久無法重建的自信。這段沉澱,也成了履歷上難以避免的空白。
如今,他想轉向活動企劃相關的工作。
因為回想大學時期,參與活動是他最快樂的時光。但現實卻是:履歷投出去,回應很少;即使拿到面試機會,也因為心魔作祟,總是表現不自在。
兩個心魔,卡住了他的自信
1.為什麼第一份工作試用期沒過?
他擔心面試官會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擔心自己過去唸的數據分析在工作上會有落差,分析不出結果。
2.為什麼離開工作後有八個月的空白?
他害怕被質疑「太脆弱」,甚至被問到「那段時間到底在做什麼?」
這兩題,就像腦中潛伏的面試官,不斷追問,讓他難以釋懷。
怎麼讓自己不再困在心魔?
1.試用期沒過,不是失敗,而是找到了不適合的地方
不要說「我不行」,可以換成:「那段經驗讓我發現自己不適合遊戲產業。我的個性更傾向利他助人,不過這也讓我更清楚自己要走的方向。」這樣的表達既坦白又成熟。
2.八個月的空白,其實是探索期
與其說「修護自己」,不如換成:「我利用這段時間重新檢視興趣,並整理如何將數據分析應用在活動規劃與行銷上。」這樣會讓人覺得你主動利用時間累積價值,而不是被動浪費。
3.把大學所學轉化為企劃工作的加分項
履歷上可以寫大學社團中策劃活動的經驗與角色,再補上一句:「我能透過數據分析工具,協助活動更精準觸達目標族群,並追蹤後續成效。」這會讓你和一般的活動企劃新人有明顯區隔。
三個重點整理:
•名校是亮點,不要閃避。 在職涯初期,好學校是很好的敲門磚,要善用這個資源。
•履歷要設計「活動 + 數據分析」的雙重角色。 這樣才能展現出獨特性。
•面試時,不要閃躲。 誠實承認挫折,並強調從中學習到什麼,才是關鍵。
履歷上的空白,並不是缺陷,而是「等著被書寫的故事」。當你能把這段經歷轉化為成熟、勇敢、誠實的敘述,它就不再是心魔,而是你的獨特養分。
職場並不只看「完美」的履歷,也會欣賞能夠面對跌倒,並懂得調整方向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會有能力在變動的環境中快速復原、持續前行。
如果履歷上的空白曾讓你焦慮,不妨問自己:這段時間,我更看懂了什麼?它如何幫助我走向更適合的位置?當自己坦然面對,帶著這樣的答案去面對時,這就不再只是回應一個問題,而是展現你的韌性。
最後,我想對這位年輕朋友說:
試用期沒過,不代表你不夠好;八個月的沉澱,也不是浪費。這些都是職涯的一部分。當你把它說成「成長」而不是「缺口」,別人看到的,就不再只是空白,也是你從中吸取,帶到下一階段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