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講自主學習的時候,我都會先跟老師說明一下我覺得為什麼要學會自主學習,還有我認為的自主學習應該是怎麼樣的樣?。
傳統的技能還有老師的教授,甚至是課本中的內容都未必能夠跟得上現在的變化,在變化這麼快速的世界裡面我們怎麼去安身立命?
我覺得不斷地自主學習是一個解方。
接著要講的是自主學習有沒有一些流程或者是一定要達到的目標?
我個人覺得就我來講是有的,自主學習不是完全的把學習放給學生做出一些東西發表就算了。
在我的課程中學生要能夠透過對自我的提問及環境的觀察來選題
決定主題之後,也要能夠了解自己現在對於這個主題的掌握以及未來希望能夠達成的目標,這個就好像我們在設定衛星導航系統一樣,我們必須先確認自己目前所在的位置還有我們要去的地方才能夠順利到達。
而且要養成一種態度,就是在過程中或許會遇到狀況隨時要能夠調整,可能是做法,可能是目標,這樣子才能因應多變的環境。
決定主題之後必須要能夠找到資料、整理資料,並且把這些資料拿來對主題做更深入的思考。在這過程中涉及的是找尋資料的管道、驗證資料的方法、整理資料的工具,這些我都會提及。
而且這些東西他也會跟著調整,在自主學習裡面唯一的不變就是改變。因為工具是在進步,我們不能一直在思考如何使用傳統的工具做到最好的效果。所以當生成式AI已經發展到可以作為人類工作中的助手,還有協作夥伴的時候把它放進去自主學習也是很理所當然的。
另外因為很多學生缺乏專案概念,可是在我們生活中其實處處都存在著專案。例如自主學習、探究與實作、你的報告、社團的成果發表會、老師參加計劃專案,這些全部都是。
他們的特徵都有資源、時間限制。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在特定的時間裡面就我們能夠做的特定的事情,應用特定的資源來達到特定的效果。
這樣子從學習自主學習裡面掌握這些技能,以後就可以帶到自己的學習中,甚至帶到工作職場裡面,也就是我們學習的是一種可以帶的走的能力,而不是只為了通過大學甄選第二階段的考試。
還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學生的過程一定要練習發表,還有練習整理自己的資料來呈現。這個也是我們希望透過自主學習這個活動,讓學生「事上練心」。透過情境的結合、透過自己身體的實際練習,把這些技能很自然地學習起來。
當然,最後的反思也是重要的,還有在過程中的批判思考也是。我前陣子寫的那個笑話,在台灣的投資理財環境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韭菜」,通常就是那些老師說什麼他就聽什麼,沒有自己的主見的投資人。
可是如果好好學習自主學習的話,很有機會養成批判思考也很有機會養成驗證資料來源的能力,當韭菜的機會就會自然地減少了,這也是公民教育很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