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他是不是故意的?為什麼我講了那麼多次,他還是聽不進去?」
這句話,我在診間聽過無數次。當孩子又因為在課堂上分心、不小心打翻水杯、或者在朋友說話時忍不住插嘴,家長臉上那種疲憊又無助的神情,總是讓人特別心疼。
許多人把這些行為解讀為單純的好動或不聽話,甚至認為是孩子懶惰、不努力的表現。在社會眼光裡,這些孩子好像就是缺乏自律、品行有問題。但身為職能治療師,我想告訴你一個最重要的事實:ADHD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生理限制。這份辛苦,不是他「不想」做到,而是大腦的運作模式讓他「難以」做到。

一、 破除迷思:ADHD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
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想像成一種「大腦的運作系統」其實會更貼切。它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盛行率在台灣兒童中約為9.02%,這代表它比你想像得更普遍,也更值得被理解與支持。
孩子的種種行為,無論是分心、衝動,還是無法安靜坐好,這些都並非他們的道德缺陷或個人選擇。就像一個近視的人看不清楚黑板,我們不會責怪他「不努力看」,同樣地,ADHD孩子的大腦在某些功能上就是存在著不同,這不是他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大腦結構與神經傳導的先天差異。
二、 生理基礎:腦中的「執行長」離線了
ADHD的核心困難,源自於大腦特定區域的運作異常。
我們的大腦前額葉就像是公司的「執行長」,負責高階的認知功能,例如計畫、組織、時間管理和衝動控制。然而,研究發現ADHD兒童的大腦前額葉,其發展速度平均比一般孩子慢了一到兩年。這就好像這位「執行長」還在放長假,公司的各個部門(各種功能)自然會亂成一團。
此外,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特別是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在ADHD孩子的腦中含量偏低。你可以想像,這就像是傳遞訊息的電纜線電力不足,導致資訊傳輸效率變差,孩子的專注力與行動力自然受到影響。
三、 核心困難:腦中的「訊息篩選障礙」
想像一下,你的大腦正在一個嘈雜的菜市場裡,身邊有十個喇叭同時大聲播放著不同的音樂。有人在跟你說話,但你必須同時聽見攤販的叫賣聲、隔壁路人的閒聊、還有遠方廣播的廣告。你還能專心聽對方講什麼嗎?
這就是ADHD孩子大腦的運作實況。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嵩濤曾比喻,他們的大腦就像是十個喇叭同時播放不同的頻道,無法有效篩選與處理資訊,注意力自然四處飄散。
這份「訊息篩選障礙」還會影響到更深層的執行功能,讓孩子在生活中面臨各種挑戰:
- 專注力持續性不足:無法長時間維持專注,導致功課寫到一半就分心。
- 組織計畫能力不佳:書包永遠找不到東西,作業永遠搞不清楚順序。
- 衝動控制不佳:忍不住愛插嘴,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或者還沒想清楚就做出決定。
- 時間管理困難:總覺得時間還很長,直到最後一刻才手忙腳亂。
這些看似不聽話的行為,其實都源於大腦的執行功能缺損,而非品格問題。身為職能治療師,我希望家長能明白,責罵與處罰就像是責怪近視的人看不清黑板一樣,完全無法解決問題。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指責,而是理解、引導,以及專業的介入與支持。
記住,孩子不是故意的,他們只是需要你用不同的方式,來幫助他們的大腦找到一條更清晰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