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任教的班上,二年級時曾來了一位轉科生。據家長說,是擔心原班同學會帶壞他,所以特地讓孩子轉來我們班。剛入班不久,有一次升旗典禮,孩子主動告訴我:「老師,校車遲到了,所以我會晚到升旗。」
沒想到,教官卻在早餐店「現場直擊」——孩子正悠閒地坐著吃早餐。當我聯絡家長時,家長的反應是「知道了」,態度平靜,沒有進一步的提醒或要求。
接下來,孩子開始時常臨時請假、打掃不做,每次家長都說:「家裡臨時有事。」隨著次數累積,我心裡也覺得不太對勁,但家長總是理直氣壯,強調請假是正當理由,而且已經有告訴老師了!
全校返校打掃那天,班上每一位同學都準時到場,只有他不見蹤影。聯絡家長得到的答案還是:「臨時有事要處理,所以不能去。」基於公平,我安排他補打掃,但整個暑假直到開學,他依然「有事」。
後來,我告訴家長,孩子疑似抽菸,家長依舊篤定地說:「我的孩子不會抽菸。」不久之後,孩子又因某些原因轉班離開。前陣子,我巧遇他的後來班導,對方告訴我,孩子竟因撬開民眾機車被警察查獲。
那一刻,我心裡有許多感觸——太多家長總覺得「這只是小事」,卻忽略了行為背後的警訊。小小的違規,若不及時導正,可能一步步演變成無法挽回的大錯。家庭教育,是孩子價值觀與自律的第一道防線,也是學校教育最堅強的後盾。唯有家校合作,才能真正守護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