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人性?是善?是惡?
也許……並沒有那麼簡單。
也或許,人性從來不是善,也不是惡,而是一種帶著邏輯與慾望的「自私」。
這篇是我試著在善惡與正義之間,找出人性運作的底層公式。
🔸我認為,人性並非善,也非惡,而是自私。
人類的思考與行動,皆以自身為軸。
而有趣的是,在日文中,「私(わたし)」也是「我」的意思。
語言的巧合,似乎也印證了這個出發點:人類的認知與行動,總是從「我」開始。
👶就像嬰兒——人類最初的樣貌。
除了以哭泣向大人索求外,還能做什麼?
而我們能說這些行為有善惡之分嗎?
也許不能。
🪞因此,以「自私」作為理解人性的角度,或許更為貼切:
因為嬰兒的每一個舉動,無論哭泣、依賴或索取,都是為己。
🏛️當然,我並非否認「善惡」的存在。
我認為,善惡確實是一種帶有客觀角度的真理。
而人類作為群體動物,若要維持文明社會,善惡便成了必須的準則。
若文明缺乏善惡之分,終將無法存續。
⚖️在我看來,善惡可以粗略分為兩軌:道德與律法。
道德源自人心與文化,律法立於制度與權力。
這樣的劃分雖不完美,但卻是人類目前能依循的方式。
它們都是人類在有限認知下,對「客觀正義」的模擬與追求。
而我只盼有一天,人類能不再因制度之盲、道德之偏,而留下冤屈。
📚我相信,人性的自私,能透過教育與探索,在互動中被調和。
教育不只是灌輸知識,而是引導人學會如何追求「雙贏」。
正如交易一般,交易並非壞事,能否成功取決於是否滿足了雙方的需求。
這種彼此成全,正是群體生活中的調和之道。
🔐然而,僅靠教育仍不足以杜絕惡意。
並非所有人都願意去思考「雙贏」,因此制度也不可或缺。
市場規則、法律契約等,便是為了在不可避免的衝突中設立界限,
使自私的本性能被導引,而不至於走向毀滅。
💞 那,愛呢?
愛無需被看得過高或過低。
它是一種複雜的東西,時而自私,時而無私。
它是否自私,取決於滿足了誰。
有些父母會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有些戀人會說:「我全都是為了你,甚至願意把心給你。」
聽起來,這似乎就是愛了。
但真是如此嗎?
或許,愛仍是從「自我」出發。
🧩它的本質,仍是自私的
——只是這裡的「自私」,是以自己為軸的思考模式。
因此,我認為心理學中所說的「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正是我們在愛他人時,所需要啟動的模式。
🤝當我們能在關係中達成「雙贏」,
這樣的愛,難道還不足以被稱為「無私」嗎?
更何況,若從自身出發,仍能真誠地愛人,
甚至在關係中實現雙贏,這樣的愛
——不比所謂純粹的無私更加令人讚嘆,更加美麗嗎?
即使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回應,我仍義無反顧地愛著他人——只因我在乎。
這份在乎,本身就是意義。
無私,或許不是消除自我,而是讓自我成為理解他人的橋樑。
🧭而正義呢,我確實懷疑,人類能否達到完全的正義。
這並非因為人性自私,而是因為人有限。
🛠️我們不過是在既有的客觀正義上,拼湊出理解的碎片。
如同用零件拼裝一輛車,我們能駕馭,卻難以窮盡其本質。
🌱那麼,人類追求正義是否有意義?
或許,追求本身就是意義。
意義,是人所賦予的;而正義,雖然無法被完全理解,
卻是文明不可或缺的方向。
它隨時代而變,隨制度而形。
🕊️它的價值,不在於完美,而在於人類願意為它——
不斷修正、不斷前行。
正義之價,無關絕對,所求所願,不過前行——
為它而奔,是吾等之所願。
📌本文中所謂的「人類本性公設」核心假設,思辨之過程於《LatAnts 思維密室 No.5》。
本篇探討的是「善惡二元 × 自我為軸 × 正義追求」的三重交會。
但結論的完整推演,是如何從嬰兒的哭聲、語言的巧合,到制度與愛的雙贏邏輯,逐步建構出人性底層公式?
👉點此進入思維現場:《🧠 LatAnts 思維抽搐 No.5:人類本性公設的困惑與重構》
——對了,需付費喔~
🗣️您對「人性自私論」有什麼不同的見解?您認為愛是自私還是無私? 歡迎在下方分享您的思維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