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急診外的自動販賣機還在吐出溫的罐裝奶茶。病房裡,陳媽媽的血壓像一條愛打盹的蛇,Norepinephrine一步步加到 0.28 μg/kg/min,乳酸掛在 5.6。她的兒子拿著病歷列印單問我:「醫師,這些數字有比較"乖"嗎?」我看著監視器,覺得「乖」這個形容詞其實不錯——如果感染願意乖乖地退一小步,我大概就不用在心裡盤算那些比較兇的手段。
抗生素已經上了,輸液也在滴,CRRT 的機器安靜地等在牆邊。我們在一張白板上列出今晚的三個決策:一、是否啟動 CRRT;二、要不要進一步換血漿(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TPE);三、若上機,抗凝用肝素還是檸檬酸。護理師佩真在角落溫著手,她說:「她的手背血管真的好細。」我點頭,心想所有的高難度治療,常常是從一根不好找的血管開始的。
我把家屬帶到走廊,解釋「換血漿」其實就是把她體內的一小杯黑血換成比較乾淨的血液:把可能引發災難的東西拿掉(發炎介質、破壞血管內皮的碎片),順便補回身體需要的(凝血因子、白蛋白)。同事開玩笑說我講得像在換魚缸的水,但道理差不多。問題是,什麼時候該換?換了真的會好嗎?我想到二十多年前的一項隨機試驗,地點在俄羅斯北方的阿爾漢格爾斯克,研究者把換血漿當作標準治療的加法,結果看起來不壞;近年也有早期小型研究,顯示血流動力學可以比較快站穩。不過,指南到現在仍然保守:可以考慮,但不能當作常規。這些名字與年份,不是要拿來嚇唬人,而是提醒我:今天的「要不要」,沒有人能拍胸脯保證。
回到床邊,佩真拉高床頭角度,藥師把肝素與檸檬酸的劑量條列在便條紙上。我們先把心臟保護好:補鈣、調通氣、把體溫壓到不讓代謝再亂。陳媽媽的指尖回了一點點暖,我們又等了半小時;乳酸沒降,組織還是缺氧。我說:「好,我們走第二條路。」這時候,決策像是一種把話說破:一旦說出口,下一步就有了秩序。
導管進入右頸內靜脈時,她輕哼一聲。佩真握了握她的手:「阿姨,等一下會覺得冷一點,像在山裡遇到風。」第一個循環我們選 1.5 個血漿體積,置換液以新鮮冷凍血漿為主,白蛋白做輔。肝素還是檸檬酸?她的凝血參數不漂亮,我們討論後決定檸檬酸,並設好鈣離子監測提醒;CRRT 先按兵不動,若體液平衡撐不住,再接上。這些細節,聽起來瑣碎,卻是每一台機器與每一個身體能否和平共同面對病魔的關鍵。
換到一半,監視器上的曲線像終於記起節拍。升壓劑往下收,乳酸緩了些,尿袋裡掉下一小串細碎的滴答聲。她的兒子站在門邊,問我:「這樣是好一點嗎?」我說,至少今晚,像是有人把屋裡的窗子打開了一扇縫。佩真把保暖毯蓋好,輕聲說:「再忍一下下。」
清晨五點,天微亮。我們討論第二輪要不要接著做,藥師提醒凝血與鈣離子波動,護理長提到血製劑存量。這些不是浪漫的考量,卻是醫院這台龐大機器運轉的真實摩擦。最後我們決定停在一輪,保留 CRRT 作為退路;把抗生素、體液、營養路徑再確認一次。換句話說,今天我們只換掉一小杯黑血,大部分的回春,還得交給她自己的生理慢慢完成。
我在病歷裡寫下:「換漿 1.5 PV;檸檬酸抗凝;監測 Ca²⁺、酸鹼;暫緩 CRRT;評估體液平衡與血壓。」關上電腦時,販賣機啟動清潔模式,傳來像海浪一樣規律的聲音。我忽然覺得,醫學史有時就在這種聲音裡往前推進——有人在遠方做過一個不完美但勇敢的研究,有人在近年補上幾段小心的證據,還有更多的人在深夜裡,對著一個人和一台機器,試著把秩序拼回來。
評論:
把 TPE 放進敗血性休克的照護,不是「有或沒有」,而是「何時、為誰、做到哪裡」的實作問題。早年的隨機試驗與近年的觀察與機制研究提供了「可考慮」的理由,但指引仍未把它推成常規——這樣的保守,其實是在保護病人與團隊:有限的血製劑、抗凝風險、並行治療(抗生素、體液、CRRT)的優先序,都需要被一一交代。我的折衷是:把 TPE 當成「時間的橋」,在血流動力低潮、凝血紊亂、炎性負荷太高時搭一次,但同時寫下退出條件,並讓 CRRT 與源頭控制隨時銜接。證據在累積,熱情要冷靜,流程要可複製。(重腎)
參考文獻
- Busund R, Koukline V, Utrobin U, Nedashkovsky E. Plasmapheresis in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tensive Care Med. 2002;28:1434–1439.
- Knaup H, Stahl K, Schmidt BMW, et al. Early 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in septic shock: a prospective open-label nonrandomized pilot study. Crit Care. 2018;22:285. doi:10.1186/s13054-018-2220-9.
- David S, Stahl K, et al. Effects of 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on the endothelial glycocalyx in septic shock. ICMx. 2021;9:69.
-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21. Crit Care Med. 2021. (綱要頁面)
- Wengenmayer T, Supady A, et al. Adjuvant 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in septic shock—review & EXCHANGE-2 protocol. Intensive Care Med.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