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下列文句,何者用字完全正確?
(A) 那張字畫的真跡被竊後,至今「不知所衷」→不知所蹤
(B) 他只知「言襲前人」作法,完全不懂得變通→沿襲他人(C) 你去「失誤招領處」詢問,也許能找回錢包→失物招領處
(D) 樹欲靜而風不止,為人子女盡孝要及時
3. 下列文句中的謙詞,何者使用最恰當?
(A) 足球賽後,亞軍隊伍向冠軍隊伍道賀:「承讓了,恭喜!」
→承讓,承蒙退讓。常用於贏取競賽後,將勝敗歸因於承蒙對方禮讓的謙詞。
(B) 同樂會時,班長自告奮勇:「如果大家不嫌棄,我就獻醜了。」
→獻醜,向人表露自己技能時的謙詞。
(C) 主席在會議的結語:「感謝各位提供的淺見,我們會審慎評估。」
→淺見,淺薄的見解,用於自謙之詞。
(D) 對宴會的主人說:「謝謝你準備的薄酌,讓大家吃得非常滿足。」
→薄酌,謙稱自己準備的酒席不豐富。
6. 下列詞語中的「落」字,何者與「月落星沉」的「落」字意義相同?
(A) 下「落」不明:停留、停頓的地方。
(B) 草木疏「落」:稀疏、冷清的。
(C) 丟三「落」四:遺漏、忘記。
(D) 水「落」石出:掉下、降低。
8. 下列文句「」中的字,何者讀音正確?
(A) 在賣場集滿點數就可「兌」換商品:ㄩㄝˋ →ㄉㄨㄟˋ
(B) 一望無「垠」的海面上漂流著幾艘小船:ㄍㄣ →ㄧㄣˊ
(C) 這場音樂會的門票開賣不久就售「罄」:ㄑㄧㄥˋ
(D) 櫃檯上的花瓶插了一束紫色的「桔」梗花:ㄓㄜˊ →ㄐㄧㄝˊ
12.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 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關於這首 詩的說明,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 就形式而言,是一首七言律詩→ 七言古詩
(B) 就類別而言,是一首山居躬耕的閒適詩 →描寫重稅與貧富差距的寫實詩
(C) 就內涵而言,描繪農民於繁重稅賦下艱困的生活
(D) 就技巧而言,以農家與商賈對比,凸顯人情的可貴→ 凸顯貧富差距
翻譯:一位年老的農夫因為家境貧困,只能住在山裡,耕作著三四畝薄田。
田地貧瘠,禾苗稀疏,卻要繳納繁重的稅賦,最後連自己都吃不飽,輸進官府糧倉的糧食,最後也只化為灰土。
到了年末,鋤頭和犁放在空蕩蕩的屋旁,呼喚兒子上山去採集橡子充飢。
而同一時候,西江的商人們運著成百斛的珍珠,船上還養著狗,每天都能吃肉。
14. 「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曲〉,別個人人第五 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 明。」關於這闋詞的分析,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首句情景交融,「慘」、「愁」二字點出別情
(B) 下闋首句點出「我」為了追尋理想而遠離佳人
→下闋的「我」為被留下的佳人
(C) 末尾二句暗示「我」滿懷離情別緒,一夜未眠
(D) 上闋描寫分別時的情景,下闋描寫別後的思情
翻譯:美玉般的人容顏憔悴,花兒也因離愁而失色,走出了繁華的長安城。
蓮花樓下,翠柳依依。
酒席前唱起一曲〈陽關〉送別歌,難道是要與心上人分離到那遙遠的第五程嗎?
想尋一個好夢,但夢境難成。有誰能明白我此刻的心情?
枕邊的淚水和台階上的雨水交織在一起,隔著小窗,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16. 下列文句中的詞語,何者使用最恰當?
(A) 飲食應注重營養均衡,五穀不分才健康
→五穀不分:連稻、黍、稷、麥、菽等五種常吃的穀物都分辨不清。比喻人對於現實生活昏昧無知。
(B) 這房子經歷風災依然堅固,真是不愧屋漏
→不愧屋漏:比喻處世光明正大,即使在無人之處,亦持心端正,無愧於神明。
(C) 使用儀器以蠡測海後,他終於得到準確數據
→以蠡測海:蠡,用瓠瓜做成的水瓢。以蠡來測量海水,比喻見識淺陋狹窄。
(D) 對於行將就木之人,世間的一切已無須牽掛
→行將就木:將要進棺材。指年紀已大,壽命將盡。
17. 下列選項中的文字,旨在強調求學必須先立定志向。依據文意判斷,何者斷句 最恰當?
夫學者之欲至於聖賢,猶射者之求中夫正鵠也。不以聖賢為準的而學者, 是不立正鵠而射者也。
翻譯:學問之人想要達到聖賢的境界,就好比射箭的人想要射中正中的靶心一樣。如果讀書學習卻不以聖賢為準則,那就如同射箭卻不立下靶子,根本不可能射中目標。
18. 漢靈帝時,陳留蔡邕,以數上書陳奏,忤上旨意,又內寵惡之,慮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吳會。至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聲,曰:「此良材也。」因請之,削以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
翻譯:漢靈帝時,陳留人蔡邕,因為多次上書陳述政事,觸犯了皇帝的意思,又遭到宮中寵臣的怨恨,擔心難以保全性命,就逃亡到江海之地,隱居在吳地一帶。到吳地時,有當地人把桐木當柴燒火做飯,蔡邕聽到火焰燃燒時木頭發出的聲音,就說:「這是好木材啊!」於是向人索取,將它削製成琴,果然發出了美妙的樂音。因為琴尾被火燒焦過,所以取名為「焦尾琴」。
19. 「蝸以涎見覓,蟬以聲見黏,螢以光見獲。故愛身者,不貴赫赫之名。」這句話 的涵義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翻譯:蝸牛因為留下的黏液而被人發現,蟬因為鳴叫的聲音而被人捕捉,螢火蟲因為發光而被人抓住。所以,真正愛惜自己生命的人,不會貪求那顯赫的名聲。
21. 鞠武〈報燕太子丹書〉曰:「臣聞快於意者虧於行,甘於心者傷於性。今太子欲滅悁悁之恥,除久久之恨,此實臣所當糜軀碎首而不避也。私以為智者不冀僥倖以要功,明者不苟從志以順心。事必成,然後舉;身必安,而後行。故發無失舉之尤,動無蹉跌之愧也。太子貴匹夫之勇,信一劍之任,而欲望功,臣以為疏。」關於這段文字的寫作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翻譯:聽從一時痛快的念頭,往往會在行事上有所虧失;心中一時的暢快,反而會損害本性。如今太子想要洗刷眼前的恥辱,解除長久的怨恨,這本是我作為臣子應當拼上性命去效力而不推辭的事。但我私下認為,有智慧的人不會寄望僥倖來追求功績,明智的人也不會隨便聽從私念來滿足一時的心意。
事情必須確定能成功,然後才舉行;自身必須確定安全,然後才出發。這樣才能避免發兵而失敗的過失,行動而失誤的羞辱。太子如今卻推崇匹夫的血氣之勇,信任一把劍的效用,便想要建立功績,我認為這樣太疏忽、太冒險了。
*尤:過失。蹉跌:失墜、失誤。
22. 賈人某,至直隸界,忽大雨雹,伏禾中。聞空中云:「此張不量田,勿傷其稼。」天霽,他田偃壞,張田獨無恙。蓋張氏積粟甚富,每春間貧民皆就貸焉。償時多寡不較,悉納之,未嘗執概取盈,故鄉人名之「不量」。
翻譯:有一位商人來到直隸一帶,忽然遇到大雨和冰雹,只得伏在禾田裡躲避。他聽見空中傳來聲音說:「這是張不量的田,不要傷害他的莊稼。」
雨過天晴後,其他田地的禾苗都被壓壞,唯獨張家的田安然無恙。
原來張家平日積穀甚多,每到春天,貧窮百姓都會來向他借糧。等到償還時,他從不計較多少,照單全收,從不強求足額。鄉里因此稱呼他為「張不量」。
24. 「夫繭,捨而不治,則腐蠹而棄。使女工繅之,以為美錦,國君服而朝之。 身者,繭也,捨而不治,則智行腐蠹。使賢者教之,以為世士,則天下諸侯莫敢不敬。」關於本文的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翻譯:蠶繭,如果丟著不去處理,就會腐爛蟲蛀而被丟棄。若交給女工抽絲,就能織成華美的錦繡,讓國君穿著上朝。
人的身心,就像蠶繭一樣,如果放任不加修養,就會讓智慧與行為腐敗蛀壞。若交由賢者加以教導,培養成為有才能的士人,那麼天下諸侯都不敢不敬重他。
40-42
楚人江乙為郢大夫。有入王宮中盜者,令尹以罪乙,請於王而黜之。其母往言於王曰:「妾夜亡布八匹,令尹盜之。」王謂母曰:「令尹信盜之,寡人 不為其富貴而不行法焉。若不盜而誣之,楚國有常法。」母曰:「令尹不身盜 之也,乃使人盜之。」王曰:「其使人盜奈何?」對曰:「昔孫叔敖之為令尹 也,道不拾遺,門不閉關,而盜賊自息。今令尹之治也,耳目不明,盜賊公行,是故使盜得盜妾之布,是與使人盜何以異也?」王曰:「令尹在上,寇盜 在下,令尹不知有何罪焉?」
母曰:「昔日妾之子為郢大夫,有盜王宮中之物者,妾子坐而黜,妾子亦 豈知之哉?然終坐之。令尹獨何人,而不以是為過也?昔者周武王有言曰: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上不明則下不治,相不賢則國不寧。王其察之。」
——改寫自《列女傳》
翻譯:
楚國有個人叫江乙,擔任郢的大夫。有一天有人進入王宮行竊,令尹(宰相)把責任推給江乙,請求楚王罷免他。江乙的母親便去對楚王說:
「我家昨夜丟了八匹布,是令尹偷的。」
楚王對江乙的母親說:
「如果真是令尹偷的,寡人不會因為他富貴就不依法辦理;但若他沒偷卻被誣陷,楚國也有常法要懲治誣告的人。」
江乙的母親說:
「令尹不是親自去偷的,而是縱容人去偷。」
楚王問:
「他若不是親自偷,怎能說是他使人偷呢?」
江乙的母親回答:
「從前孫叔敖為令尹的時候,路上沒有人撿別人遺落的東西,家家戶戶都不用關門,盜賊自然消失。如今令尹執政,卻耳目不明,盜賊公然活動,所以才會有人偷走我家的布。這與他縱容人去偷有什麼不同呢?」
楚王說:
「令尹在上面,盜賊在下面,令尹不知情,又有什麼罪呢?」
江乙的母親說:
「以前我的兒子任郢大夫時,有人偷王宮的東西,我兒子就因此被罷官,我兒子難道知道這件事嗎?然而他還是得受罰。那麼令尹憑什麼就不算有過錯呢?古時候周武王曾說過:『百姓有過錯,都在我一人。』上位者不明察,下位者就不會守法;宰相不賢能,國家就不得安寧。希望大王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