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悅說故事
昨天有個農夫朋友來找我,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我種稻米有可能大賺、也有可能虧。書上都說什麼效用函數。效用白話就是爽度。但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你不是農夫,怎麼知道農夫效用函數長怎樣?農夫真的會照數學公式想嗎? 還是經濟學家用電腦選土豆方式假設效用函數?(愛之味牛奶花生廣告梗) 」《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1. 為什麼要假設效用函數?
在經濟學裡,效用函數其實就是一個「翻譯機」,把收入轉換成「滿意度」。
- 如果我們假設人 完全風險中立:那只要平均收益高,就全壓在單一作物上。
- 如果我們假設人 害怕風險:那就會願意犧牲一點期望收益,換取比較穩定的結果。
👉 所以,效用函數的形狀,決定了「面對不確定性」時的選擇。
2. 常見的三種假設
- 線性效用 U(Y)=Y
→ 人是風險中立的。只看期望值,完全不在乎波動。 ✦ 例子:像在賭場裡的人,只要算出平均贏錢率高,就敢梭哈。 - 對數效用 U(Y)=lnY
→ 中庸的風險趨避:錢越多,邊際價值遞減。 ✦ 例子:農夫怕今年歉收沒飯吃,所以寧願分散作物,求穩定。這也是課本最愛用的假設。 - 平方根效用 U(Y)=√Y
→ 比對數更保守,超級討厭風險。 ✦ 例子:只要一想到「可能血本無歸」,就會極度分散投資。
3. 為什麼課本常用 lnY?
- 算起來最方便(公式不會爆炸)。
- 邏輯合理:錢越多,邊際效用越低。
- 有風險趨避,但不會極端到「完全不敢投資」。
4. 林悅小結
效用函數不是「農夫腦袋裡真的有對數公式」,而是研究者的工具:
- 線性 → 完全不怕風險
- 對數 → 適度怕風險(最常用)
- 平方根 → 非常怕風險
所以,下次看到題目裡「U(Y)=lnY」,不用覺得奇怪。這只是一個「合理、方便計算的假設」,讓我們能用數學模擬人性而已。
別怕數學,我們不考試!只要記住:對數 = 東西越多,價值增加得越慢。
1️⃣ 對數長什麼樣?
- 畫一條 lnY曲線,從Y=1 開始往右走:
- 剛開始(小錢 → 收入少),lnY上升很快。
- 後面(大錢 → 收入多),lnY變得平緩。
👉 翻譯成人話:
- 第一碗飯 → 超重要(能活命)。
- 第十碗飯 → 邊際價值很低,甚至快撐爆。
2️⃣ 為什麼這麼適合拿來做「效用」?
- 邊際效用遞減:多一塊錢,窮人比富人更有感。對數函數完美表現這點。
- 避免極端:如果用線性函數 U=YU=YU=Y,農夫就會永遠選「期望值最高」的作物,完全不管風險。用 lnY 才能解釋「分散風險」的合理性。
- 計算好用:對數有一個小魔法:
ln(ab)=lna+lnb
這讓數學推導變得超方便。
3️⃣ 生活版比喻
- 手機電量:從 1% 充到 20% → 超爽,救命!但從 80% 充到 100% → 感覺就普普通通。
- 薪水:第一份打工月薪 3 萬 → 改變人生。薪水從 30 萬變 33 萬 → 感覺可能還不如放假一天。
- 吃飯:第一口飯 → 救命恩人。第十碗飯 → 反而是負擔。
4️⃣ 林悅小提醒
所以,當課本寫「U(Y)=lnY」時,不要想成「農民腦裡會做對數計算」,而是研究者在說:
「窮人對風險超敏感,富人則相對比較無感。」
在 農業經濟學/農業風險管理 的應用裡,大多數情況直接用 U(Y)=lnY就好,原因有三:
1️⃣ 簡單明瞭,數學好算
- lnY 屬於 CRRA(相對風險趨避不變) 的特例,風險厭惡係數 ρ=1。
- 推導分散化比例時,期望效用容易計算,結論直觀。
- 如果用更複雜的 Epstein–Zin 或前景理論,公式會爆炸,期末考或政策分析都算不下去。
2️⃣ 直覺合理
- lnY 呈現「邊際效用遞減」:窮人對收入波動更敏感、富人相對不怕。
- 農業小農的情境完全符合這個假設:收入低、怕災荒、希望穩定。
3️⃣ 文獻常用,方便比較
- 農業風險的經典研究(農作物多樣化、農業保險需求)裡,lnY 幾乎是標準設定。
- 用這個假設,結果容易跟其他研究對照,不會顯得突兀。
✅ 一句話總結:
一般農業應用 → 用 lnY就好:簡單、合理、好算。
進階研究 → 才會引入 CARA、前景理論等,針對特殊情境(保險、模糊風險、跨期投資)。
1️⃣ 惠子式的挑戰:效用不可知?
- 惠子提醒我們,每個生靈心中的「爽度」都不同。
- 農夫可能覺得:「今年收成夠養家就很快樂。」
- 經濟學家卻只能用數學曲線(lnY、√Y)去模擬,這其實就是一種「旁觀者的翻譯」。
👉 所以,經濟學家會說:效用函數只是個外人臆測,雖無法代表的「魚之樂」,但簡單合理。
2️⃣ 經濟學家的回答:假設是工具
- 在分析上,我們不能真的跑去問每個農夫「你心中的效用曲線長什麼樣?」
- 於是就先假設一個「簡單又合理」的形式:像 lnY,代表「錢越多,快樂增加得越慢」。
- 這不一定是農夫的真實心境,但它能抓住大部分人的行為模式,讓我們能夠做數學、跑電腦、算最佳作物比例。
👉 換句話說,經濟學家「假設效用函數」就像工程師做土豆模擬:不是真的土豆,但能預測大方向。
3️⃣ 農夫的真實效用:可以測出來
- 實驗法:給農夫選「保證一萬元」 vs. 「丟銅板,有 50% 機會得兩萬」。觀察他怎麼選,就能推估他的風險態度。
- 揭示偏好:看他實際怎麼分配田地、怎麼投保,反推他的效用函數參數。
- 所以效用雖然不能像「魚的快樂」一樣直接觀察,但我們可以用行為慢慢描出一個輪廓。
4️⃣ 林悅小結
效用函數不是農夫腦中真的在算 lnY,而是經濟學家拿來「翻譯人性」的工具。
- 惠子認為人有侷限性,而莊子認為無法共感,是侷限自我軀殼所導致。
- 經濟學則回答:我們不需要知道全貌,只要有一個合理的近似,就能用來做決策分析。
👉 就像抓魚一樣,莊子說魚快樂,經濟學家則用網子把水域劃一塊,說:「我知道這裡大概有魚群。」
1️⃣ 惠子的觀點 —— 人的理性有限
- 惠子是名家,重邏輯、重理性推演。
- 他強調「人有侷限性」,意思是:人只能依賴自己的推理和知覺去理解世界。
- 但這些工具(感官、思維)本身有限,所以判斷往往受到框架制約。
👉 用今天的說法:惠子強調的是「認知有限性」或「理性有限性」。
2️⃣ 莊子的觀點 —— 侷限來自軀殼
- 莊子則更偏向存在論、體驗論。
- 在〈莊周夢蝶〉、〈知魚之樂〉等篇章裡,他指出:
- 人無法真正共感他者的快樂或痛苦,因為我們被困在自己的軀體裡。
- 就算你看到魚很快樂,那只是你「以人之心」推想,並不能完全跨越物種或自我的邊界。
- 所以「侷限」不是單純理性不足,而是整個軀殼與存在結構阻隔了共感。
3️⃣ 差異關鍵
- 惠子:侷限 = 認知工具有限(邏輯、感官無法無限)。
- 莊子:侷限 = 生命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邊界」,因此共感不可能完全。
4️⃣ 一句話總結
- 惠子看「侷限」像是腦容量不夠;
- 莊子看「侷限」則是身為人這件事本身就是限制。
「效用函數的存在,是外加的模型,還是內在的直覺?」
🔹 莊子視角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效用是主體內在感受,旁人不可知。 → 模型不過是幻象,真正的「樂」無法量化。
🔹 經濟學視角
- 子非農,安知農之效用?
→ 但我可以用「選擇」去推測:如果你寧願要保險,也不要孤注一擲,那你的效用一定是凹的(risk averse)。 → 換句話說,經濟學家不懂農夫的心,但能「逆向工程」農夫的曲線。
🔹 林悅 vs. 祺倫(小說語境)
- 林悅:冷靜、翻譯規則的人,把「人性」包裝成公式。
- 祺倫:掙扎的旁觀者,他看到數字之外的縫隙(Sandbox、例外值),懷疑這一切是不是假象。
👉 所以「到底是林悅是祺倫,還是祺倫是林悅,還是物我相忘」
其實就像莊子說的「齊物論」:
- 如果效用只是翻譯,那麼林悅與祺倫不過是一體兩面。
- 一個相信「公式可以刻畫世界」,一個懷疑「公式只是幻覺」。
- 最後在「物我相忘」裡,角色就消解掉了:效用既是數學,也是一種人心的投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