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起頭難,資金往往是許多創業者遇到的難關之一。
這篇文章起草於2018年,隨著年紀漸長,被社會毒打幾年後,多了些想法與觀點。主要是自己的思考筆記,思慮不周還請專家補充。
Founder創辦人
倘若連創辦人都對自己沒信心,怎麼讓其他人跟投呢?創辦人自己投入資金是最直接、也最能展現決心的方式,展現對事業的承諾,讓外部投資人看到「先賭上自己」的膽識。缺點是在資金有限下,壓身家很快就會遇到資金吃緊的狀況。不過正因為錢有限,會逼創辦人更精準地運用資源,減少浪費,並專注在能快速驗證市場的關鍵任務上。
Family家人
家人與親戚的資助往往是最早期接觸的資金來源,願意出資的因素多半是基於信任與支持,而非嚴格的財務計算。
優點是條件寬鬆、彈性大,倘若真的還款困難,有較多商量餘地;缺點是若創業失敗,恐面臨關係受傷。
接受家人的資金時,建議簽署一份簡單的契約,讓彼此清楚理解這筆錢是「投資」、「借款」還是「支持」,避免日後起爭議。
自己在大學學習股票投資時,跟弟弟借款幾萬塊,還打包票說一年利息幾%,最終那幾年頂多損益兩平,根本賺沒多少,後來還錢時,家弟也不追究利息的事情。
Friends朋友
朋友出資的方式,同樣常見於草創期。與家人相同,往往是因為信任而支持,若生意不順利,友情可能受到考驗。
因此,如果認為這份友情比金錢更珍貴,建議用專業的態度處理,簽好協議,彼此確認這筆錢是「投資」、「借款」還是「支持」,並說明風險,避免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自己在研究所的時候,朋友打創微型創業,號召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出錢出力。當時的集資的重點,就是以「投資入股」(合夥人)還是單純的「借貸關係」(債權人)?
投資入股就是賺錢一起分,賠錢風險也是一起擔;借貸關係就是朋友打算單幹,不論賺賠都是還本金加利息,在事業起來前,朋友充當臨時工,幫忙前期籌備與兼職店內營運等事宜。
最終朋友是選擇「投資入股」,一行人跟著上賊船,出人出錢又出力,微型創業做到我們畢業就結束營業。
想當然耳是賠錢收場,但在與朋友們一同創業過程中學到許多,尤其是自己在過程中負責財務管理(管前也管帳)與四大報表的簡易編制,對實體經營有更多概念。
Fools傻瓜
這邊所謂的「傻瓜」,不是真的傻,而是指的是對產業或風險認知不足,卻有錢且願意投資的人,可能是熱情支持者、覺得創辦人的專業、甚至是認同創辦人理念的人。
倘若傻瓜非企業家、創投、或相關專業人士,真的是空有錢財而沒有「商業素養」,非親非故還願意投錢,這筆錢拿了後續可能會引來很多麻煩,必須彼此共識這是「投資」、「借款」還是「支持」?白紙黑字同樣寫清楚,避免日後起紛爭。
雖然資金到手容易,但道德責任很重,必須清楚提醒他們風險,不要抱著「反正他傻」的心態,否則一旦失敗,容易留下人情或道義上的負擔。
政府補助 / 競賽補助
政府或比賽提供的補助款,不需還款,是相對友善的資金來源。
優點是風險低,不用讓出股權;缺點是申請過程繁瑣,耗時耗力還不一定獲得青睞,即便獲取補助資格,金額通常也有限,只能將補助作為策略性資源看待。
實務上,補助金額僅能幫助早期驗證想法或支付部分開發費用。重點是領取補助後,需要配合政府花時間在核銷行政、KPI審查、成效行銷、配合演講等與創業目標無關的瑣碎事務上。
稀缺的時間與心力,應該要花在核心業務上,而非用來爭取補助,甚至是無關緊要的次級任務。
青創貸款
青年創業貸款是政府與銀行合作針對青年創業者的融資工具,條件通常比一般貸款寬鬆,利率低或有補貼,對剛起步的年輕團隊來說較為友善。
優點是負擔較輕;缺點是需要創業計畫書、通過審核標準、保證人或部分擔保。
這筆錢通常足以支撐初期設備、租金或人力支出,是創業尋求資金挹注的現實選項。
金融機構貸款
這邊所說的金融機構貸款,主要指得是銀行的個人信貸、中小企業信用貸款等,並非信用卡、當鋪或是民間小額貸款那種逼不得已的借款管道。
對於初創業者,銀行往往不願放貸,因為缺乏信用或資產。不過一旦有營收紀錄或現金流穩定,銀行融資就是拓展業務的重要工具。
優點就是適合想穩健經營、不打算稀釋股權的創業者;缺點是需要有需要抵押品或財務紀錄,在沒有穩定營收下難以放貸。
創投 / 私募資金
創投也是要對股東負責的,他敢投就是要你成。因此,創投帶來的不只是資金,還有人脈、資源、技術與成長策略。若目標是打造高速成長的企業,創投資金可謂是加速器,但必須清楚遊戲規則。
想要拿到創投投資,除非已經是厲害的連續創業家,否則想說服創頭拿錢投資自己,需要有明確的市場規模、成長潛力與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重點是要有一組可靠的創業團隊落地執行(或是知名人士背書),有些創投甚至是以達到IPO為目標,以便創投出清變現,方能獲得創投青睞。
優點是資金量大,企業可在短時間內加速成長;缺點是創辦人股權稀釋,經營權可能受影響。
群眾募資
群眾募資不只是拿錢,還是早期測試產品、服務是否被市場接受度的工具。透過平台,可以知道產品/服務是否有受眾,也能累積早期用戶與品牌聲量,並獲得改善建議。
優點是能同時「募資+行銷+驗證」;缺點是若失敗,會直接暴露在市場面前,可能影響品牌形象。
此外,群眾募資平台需要花費行銷成本,並非「免費的錢」,需要有合適的團隊建立品牌故事與產品意象。
資金的重點不在來源,而在融資形式
市場上的資金來源很多,本文我們簡單介紹過一輪。資金到位了,那麼這筆錢該以股權還是債權形式記在表上?個人覺得「就錢論錢」還算好談,最怕就是「人情債」還不完,藉著人情債情緒勒索、作威作福沒有底線。
資金只是燃料,不是引擎
多數人以為創業最大的挑戰是錢,實際上資金只是燃料,不是引擎。只要方向正確、計畫可行,錢總能想辦法湊齊。
資金之後,創業的另一大難題在於找到「對的人」,他可能是一起拼搏的共同創辦人、能信任的團隊夥伴、能帶來專業技術的顧問、能給予商業指導的導師等等。
對的人才是資產,錯的人才是費用。
「企」止於人,資金能解決一時的缺口,對的人才則決定企業能否長期發展的關鍵。當自己找到對的賽道、商業模式想要大規模複製時,聖杯無法100%發揮功效的原因竟是沒有人才導致窒礙難行,這才是杯具(悲劇)之所在。
尤其在這個大缺工時代,如何讓「千里馬」加入麾下,讓他在對的位置上發揮長才,才是每個新創與中小企業面臨最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