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薪資至上」的思維
在許多管理者與決策者心中,薪水往往被視為人才流向的決定性因素:薪資越高,人才越好。然而,現代社會的職場現象正顯示這種假設已不再全面。心理學家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雙因子理論」指出:薪資屬於「保健因子」,能避免不滿,卻無法真正激發長期投入。換言之,薪水重要,但它不是人才選擇的唯一答案。
案例一:企業的選擇
某企業的薪資定位僅在市場 p45,並不具備明顯的金錢優勢。然而,它卻成功吸引來自高薪公司的菁英人才主動加入,甚至願意降薪。原因在於:這家公司提供完整的培訓與職涯規劃,重視員工身心健康,並營造支持性的文化氛圍。人才之所以選擇,是因為他們看見了成長空間與歸屬感。這說明:當組織健康到位,薪資差距就不是決定性阻礙。
案例二:教育的困境
教育界的「缺師潮」則提供另一種警示。近年即使政府逐步提高教師薪酬,仍無法留住或吸引人才。真正的挑戰在於職涯健康的缺乏:繁重的行政壓力、不易施展教學理想的空間,以及濫訴現象,使得資深教師選擇提前退休,中生代轉行,年輕世代更不願踏入教室。這再次印證:薪資能解決的是短期「留任」,卻無法回應長期「投入」。對比與啟示
企業與教育雖然處於不同場域,卻揭示相同的現象──人才真正追求的不只是薪水,而是一個健康的組織。這種「組織健康」包含五大關鍵:員工培訓、職涯規劃、身心照顧、文化氛圍、心理安全感。
薪水可以吸引人入場,但唯有組織健康,才能讓人留下並全心投入。
真正的雙重價值
投資組織健康,不僅能降低高流動率帶來的隱性成本,更能強化雇主品牌,成為人才心目中的首選。對企業與教育機構而言,這是一種比薪資競賽更具永續性的策略。
或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在追求加薪之外,我們是否真正打造了一個值得人才留下的健康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