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头陀行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raw-image


阿姜曼坚信常行头陀是真正梵行生活的典范,他毕生都严格奉行头陀支,总是鼓励他所教导的僧人也将头陀贯穿到各自的修行之中。

除非是在他禁食的期间,否则阿姜曼每日一定不懈地托钵。阿姜曼如是教导他的弟子们:当你们走进村落里托钵时,应当保持正念在前,善护身、口、意。一名比丘走入人群里托钵乞食的时候,不容许自己的「心」不小心成为眼、耳、鼻、舌、身、意与各种诱人感官对象接触的猎物。他每走一步,都保持警醒,着重于以正念来导引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念头。对比丘每日清晨例行的托钵而言,这被视为是一种极重要的自省神圣修行。

比丘只吃钵中来自在家人所供养的食物,应就自己每天的需求来考虑钵中接受的食物数量,就好像少欲知足的人的需求程度。对于他而言,托完钵回到僧团后,又期待接受在家人的慷慨布施会产生后患,因为这会滋长无明中欲壑难填、永不知足的贪婪,让它们的力量增长,进而作威作福,难以抑制。比丘只吃钵中所得到的食物,如果食物不符期待,也不会觉得焦虑或不安。对食物感到焦虑是饿鬼的特质—— 一种被自己恶业的果报所折磨的有情,永远找不到可满足自己欲望的食物,只能四处疯狂找寻食物,拼命试着填饱塞满自己的嘴与胃,对食物的盼望远胜于对修行的兴趣。因此拒绝接受任何托钵以后的食物供养是磨练抵御对食物贪婪及其并生出焦虑的一种最佳方法。每天只吃一餐是适合头陀比丘禅修的一种生活方式(一天一食),因为他不需要终日时时为食物而烦恼。否则,他很容易会因为担忧他的胃而忽略了「法」 —— 对灭苦的解脱道来说,这是一种非常不庄重的态度。就算一天只吃一餐,有时比丘也该试着减少所吃的量,试着比平常一天所吃的一餐的量还要少。这样的修行可促进禅修的功课,因为吃太多会使精神功能变得迟缓及懒散。此外,个性与这种修行相应的比丘将可预期品尝到对于精神发展非常珍贵的果实。奉行这种特殊的头陀行对一名贪着食物的比丘来说,是一种断除贪欲垢染的利器。

就这一点而言,「法」的护卫就如同社会自我防护机制一样在运作。无论敌人对财富、财产、生命与身体四肢、心灵的安宁等构成什么样的威胁,都将被抵抗与镇压。不论是野狗、毒蛇、大象、老虎、致命的疾病或是好斗的暴民等,世界上各地的国家社会都会有相应的措施或解药,去有效地遏止并保护自己免于受到这些威胁。头陀比丘如果心中对食物还显示出强烈的贪求倾向,或其他任何令人反感的不善法,都一定需要自我克制来对治对食物的贪恋。因此,他要随时具备这种令人钦佩的自我克制,对他自己来说是一种好事,也会给跟他互动的人一种良好的观感。所以一天只吃一餐是一种对治精神迟缓及懒散的好方法。

不使用任何餐具而直接由钵中取食,对于从一个地方行脚到另一个地方的头陀比丘来说,是一种极其相应的修行。只使用钵,意味着当他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修头陀行脚时,没有必要承载过多笨重的多余东西。同时,对于想要卸下精神负担的比丘来说,也是一种很便利的修行;因为每一种多余额外的东西,他都必须携带与看管,也都只会加重心灵的负担执着。因此,头陀比丘应特别专注于只由钵中取食的修行。事实上,这会产生很多的功德利益。将各种食物在钵中混在一起,是一种提醒比丘专注在进食的方法,以「止」与「观」去观照其真正的本质,可获得对食物真相的清晰内明。

阿姜曼说,对他而言,由钵中取食跟其他的头陀行是一样的重要。他思惟每天所吃的食物,因而获得非常多的内明,所以终其一生他都严格奉行这一条头陀行。

观照混合在钵中的食物也是一种能有效切除对食物美味强烈贪欲的方法,这种观照方法是当比丘用餐时用来除去心中贪恋的一种技巧,对食物的依恋也因此被食物本质的清楚觉醒所取代:食物的本质只不过是维持滋养身体,维持每日的修行生活。如此一来, 不管是精美的食材,或是令人作呕的食物,都将无法再动摇心志。如果比丘在每次用餐时都能很熟练运用这个观照的技巧,他的心将常保坚定、沉稳与知足 —— 不再对于供养他的食物味道感到兴奋或失望。因此,直接由钵中取食是比丘摆脱对食物迷恋执着的一种好方法。

只穿着由被丢弃的布所制成的粪扫衣是阿姜曼另一项一贯修持的头陀行。这条头陀行的目的是用来防堵内心屈服在舒适美观的僧袍及其他必需品的诱惑之下。这需要在像坟场一类的地方找寻及收集被丢弃的布料,一片一片收集起来,将这些布料拼接缝制出可以穿的衣服,譬如一件上衣、一件下衣、一件大衣、一件浴袍。有时候,丧家的亲属同意,阿姜曼也会在停尸地上取用裹尸布。在托钵的途中,只要他一发现有被丢弃的布,他都会捡起来缝制成僧袍 —— 不管它是哪一种布料或来自何处。回到僧团后,他会把它们洗干净,然后用它们来缝补破损的衣服,或制成浴袍。不管他待在何处,这都是他一贯奉行的头陀行。之后当愈来愈多忠实的护持信众得悉他的头陀行,都会将布料故意弃置于停尸地,或者他托钵时经过的路旁,又或是放在他住的附近,甚至是在他的禅房前。因此他严格只拾取被丢弃废布的原先修行也因为情况改变而有所调整:他不得不拾取忠实信众放置在特定地点的供养布料。然而尽管如此,他身上仍穿着粪扫衣,直到死亡来临的那一天为止。

阿姜曼坚持如果要活得安乐自在,比丘就必须表现出如一条没有价值的旧抹布一般。如果他能摆脱自以为出众的骄慢自负,那么他在一切日常的活动或私下与他人的互动中,都会觉得轻安自在,因为真正的美德不是来自于这种自大。真正的德行是从自我谦虚与诚实坦率而生,这样的人在道德或心灵上都是有良知的人。这才是真正美德的本质:没有潜藏的自大,这样的人不管他到哪里,都能与自己及世上的其他人和平共处。所以穿着粪扫衣的头陀行,是化解骄傲与自我优越感特别好的良方。

修行的比丘必须了解自己与他渴望的美德之间的关系,他绝不允许骄慢攫取掌控心中培育中的道德与心灵美德。否则,危险的毒牙与匕首会从这些美德中萌芽窜出 —— 即使本质上它们是祥和与平静之源。他应该自我修持,采取一种如没有价值的旧抹布般的谦卑,直到它变成一种习性,同时绝不让自尊的骄慢浮出台面。比丘应培育这种圣洁的特质,并深植在个性中,使其成为如大地般坚固的内在特质,他将因此不受世间褒、贬的影响。此外,一颗完全没有骄傲自满的心,也会是一颗在任何情况下都镇定自若的心。阿姜曼相信奉行粪扫衣的头陀行,一定能削弱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优越感。

打从一开始阿姜曼就已了解到奉行阿练若住(住在山林寂静处)价值,他发现住在森林里有助于产生跟真正独居有关的毛骨悚然及与世隔离的感觉。在大自然的森林环境中生活与禅修,能唤醒感官并促进日常活动中保持警觉的正念:正念伴随着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每一个清醒的念头。心会感受到轻安快乐与无忧无虑,不被世俗的责任所束缚。心持续警醒中,热切地关注在主要的目标上 —— 灭苦。当远离最靠近人群的聚落并住在充斥各种野生动物的偏远森林深处时,这样的紧迫感就会变得特别的强烈深刻。在持续的戒备状态中,心会感觉就像飞上了高空,走出能覆盖心境及滋长不善行为的无明深渊。烦恼杂染包括了在任何时候的焦虑、恐惧、瞋怒、嫉妒、贪欲、抑郁等等 —— 就像一只飞行的鸟一样。事实上,无明烦恼一如既往隐藏在内心深处,而森林的氛围却有利于洞察无明。有时,由于这种有利的环境力量,比丘会确认到烦恼逐日快速减少,而同时残留的烦恼也愈来愈稀少。这种不受羁绊的感觉有助于禅修的持续。

住在森林深处的比丘都是以慈心来看待与同他住的野生动物 —— 那些天性有害与无害的 —— 而不是害怕或冷漠。他了解所有的动物,有害及无害的,都一样会经历生、老、病、死。我们人类只有在道德意识这一点上胜过动物:我们有能分辨善恶之间不同的能力。若失去了这种基本的道德判断,人类不会比一般的动物好到哪里去。对牠们来说,我们对这些生物贴上了「动物」的标签,虽说人类本身也是一种动物的型态。人类这种动物就是喜欢对其他的物种贴标签,但我们却不知道其他的动物又给我们贴上了什么样的标签。谁知道呢?也许牠们给我们贴上了「巨魔」[i]的标签也说不一定,因为我们那么喜欢虐待牠们,把牠们宰了当作食物 —— 又或者只是当成运动(捕猎)。我们人类这般剥削利用这些生物实在是很可耻;我们对待牠们的方式可能相当地无情。就算是人类自己的族群,也无法避免彼此仇恨与动乱,不断相互侵扰与杀戮。人类的世界很乱,因为人类往往会彼此骚扰与杀害对方;而动物的世界也很乱,因为人类也往往会对牠们做出同样的事。因此,动物会出于本能对人类保持警戒。

阿姜曼宣称在森林中生活,对于自心与外在环境有关的许多自然现象,提供了思考与省思的无限机会。任何渴望离苦的人都可以在森林找到许多灵感,大量的激励使精进波罗蜜增长 —— 持续不断。

有时,野猪群也会跑进阿姜曼经行的路径,当牠们看见他时,不会惊恐地跑开,牠们用一贯的方式若无其事地找食物。他说牠们似乎有能力分辨出他与世上毫无慈悲心的「巨魔」之间的不同,而这也就是为什么牠们若无其事地掘地找食物,而不会逃离的原因了。

这里我先岔开一下主要的故事来论述这个主题。你们可能会觉得野猪不怕阿姜曼的原因是因为他一个人住在森林中。但,我的僧团帕邦塔寺[ii],第一次在森林里成立,有许多比丘一起在那里生活时,野猪群会进寺院里避难,在比丘住的地方自由地穿梭游荡。到了晚上,牠们无惧地移动,只与比丘的经行步道隔了几码之遥 —— 近到当牠们用鼻子在拱土时都可以听到牠们鼻子发出的喷气声及撞击声。就算比丘彼此叫对方过来看这个景象,也不会把野猪给吓跑。野猪们持续每晚在寺院里自由出没,比丘与野猪们很快就完全习惯了彼此。现今,野猪已很少会进寺院了,因为「巨魔」,我们人类这种动物 —— 根据阿姜曼的说法 —— 几乎将当地的野生动物都猎杀殆尽并吃光了。再过几年,牠们可能会全部消失。

阿姜曼住在森林中的时候,遇到了相同的情况:几乎每一种动物都喜欢跑到比丘住的地方寻求庇护。不管比丘住在哪里,总会有一大堆的动物出现。即使在大城市里的寺院院子里,动物们 —— 特别是狗 —— 也常会来寻求庇护。一些城市中的寺院是数百只狗的家园,因为比丘从未以任何方式伤害牠们。从这个小例子就已足以证明「法」对世上一切有情都无害、无敌意的清凉、祥和的本质 —— 除了,也许,对最铁石心肠、冷血无情的人来说不是。

阿姜曼的林居经验使他确信这样的环境对禅修是多么地有帮助,森林对于想要灭苦的人来说是很理想的环境。为了努力证得解脱的各级成就而去选择一个适合的战场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一点可由授戒师(阿阇黎)对新出家的比丘所下的第一个指示得到证明:「到森林里去找个适合的场所禅修吧!」除非在罕见的情况下环境不允许,否则阿姜曼到死都维持奉行阿练若住。住在森林的比丘时时会想到自己是多么的孤独且脆弱,所以他绝不能漫不经心,这种警觉的效果,很快就可在他修行的利益上看得到。

「树下住」是一种极类似「阿练若住」的头陀行。阿姜曼说他住在一棵孤独的大树底下时,他的心完全超越了整个世界 —— 关于这一点容后详述。这种依靠大树遮顶来抵御大自然恶劣天气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持续的内正思惟。拥有这种持续内在心灵专注(内正思惟)的心,将时时处于抵御无明的备战状态,因为它的专注力会稳定集中在正念的四个基处[iii]上 —— 「身」、「受」、「心」、「法」;及四圣谛[iv]—— 「苦」、「集」、「灭」、「道」。总之,这些因素构成了「心」最有效的防御,保护其不受无明垢染的全面攻击。住在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荒山野岭中,对危险的持续恐惧可激发「心」集中注意力,专注在正念的四个基础以及四圣谛之上。在这场与无明搏斗的战斗中,这么做,会奠定赢得胜利的稳固基础 —— 这就是正向解脱、通往圣法的真正道路。想要彻底了解自己、运用安全与正确修行方法的比丘,应当要先找出适合他自己的禅修业处以及有助于发挥全力的修行场所,这些组合因素都可使禅修进步神速。这种「树下住」的头陀行是另一项值得重视的修行方法,从佛陀时代就一直是消灭无明烦恼的好方法。

「冢间坐」是一种头陀行,可提醒出家人与在家人在活着时不要放逸,以为自己永远都不会死。事实的真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正迈向死亡,一点一点逐渐地,每一天每一刻。死掉的人会被迁到坟墓 —— 数量多到几乎没有空间可火葬或土葬 —— 都是跟之前一样逐渐死亡的人;就跟现在的我们一样。谁会真的相信并敢说自己是世上唯一可豁免死亡的人?

我们(头陀比丘)会被教导去参观坟场,是为了不让我们忘记那些曾与我们一起分享生、老、病、死的无数亲属们,以便不断提醒我们自己也是每一天都活在生老病死的阴影下。当然,仍毫无目标地在生死轮回中穿梭流浪的人,不会这么大胆假设他绝不会出生、成长衰老、生病、死亡。既然比丘们决意正向解脱轮回,就该研究自己内在相续的根本苦因。他们应该藉由参观那些已举行过安葬仪式的坟场来自我教育,在拥挤的坟场上看到无数的尸体一直被抬来下葬,藉此内观省思:这么多的新旧尸体都被埋葬了,且数量多到难以算计。[v]经由思惟世上的生命真正苦的本质,他们用「止」与「观」努力查究、探索,并解析在生死真相之下的基本法则。

每一个经常去参观坟场的人 —— 不管是外在的墓场或是身内的坟场 —— 并运用死亡来修「念死」,必可大大减少对于年轻、青春活力及成功等等的骄傲与虚荣。跟大多数人不一样,那些经常「念死」的人一定不会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地,他们往往会看到自己的错误,并尝试逐渐改正缺失,而不是一味批评或找别人的碴 —— 坏习惯会招致不愉快的苦果。这种恶习就像是一种看起来难以治愈的慢性病,但如果人们关心病情,不让其恶化下去,就有可能会痊愈。

坟场提供了那些有志于观察这些事情的人一种开发对死亡本质全面性的认知与体悟的机会。坟场是世界上最大的聚集地,所有的人没有例外一定都会在那里碰头。这个议题在彻底观透之前,死亡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跨越的小障碍。世尊及其圣弟子们在最后横渡死亡之前,也都必须在生、老、病、死的「大学府」里修学分,直到他们通过全部的学分。唯有如此,他们才能轻松过关。他们已逃脱魔罗[vi]的魔网,不像那些忘了自己、就算死亡正面盯着他们看,仍漠视死亡并忌讳思考其必然性的人。

想要完全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参访墓地并念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因此,尽管死亡是世上最恐怖的事,当死亡看似迫在眉睫,勇气会自己产生。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功绩,但却被那些有修行的人完成了 —— 世尊及其圣弟子们就是最佳的例子。他们都已所作已办,也教导其他的人从生老病死的各个角度去深入观察,以便那些想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的人,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可藉此修行来矫正邪见。如果只有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人们才想要上「大学府」,对于治疗的行动来说就为时已晚了:剩下的选择就只有火葬及土葬,持戒、积功德及禅修等都不可能了。

阿姜曼很了解参访坟冢的价值,因为坟墓一直都是激励内省(内观)的好地方,他一直都很热衷于参访坟冢 —— 外在与内在的坟冢。他的其中一名弟子,很怕鬼,在这一点上也曾勇敢地尝试效法他的行径。通常我们都认为比丘不该怕鬼,因为这就等于正法畏惧世间一样 —— 但这名比丘却是这种情况。

   

[i] 巨魔是一种法力高强、神通广大的特殊非人,通常都残忍凶暴与嗜血杀戮成性。

[ii] 帕邦塔寺,也就是本书作者阿姜摩诃布瓦位于乌隆府的丛林道场,于一九五五年成立。

[iii] 正念的四个基处分别是(1)身;(2)受;(3)心;(4)法。

[iv] 四圣谛分别为:苦(世间的苦果)、集(苦升起的原因)、灭(苦熄灭的果)、道(灭苦的方法)。

[v] 「当我们被教导去参访坟地,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内心的坟地。就算我们参访外在的坟地,其目的也是向内反观映照我们内在的坟墓,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干尸、新尸、生尸、熟尸,有各式各样的尸体都聚集在在我们的身驱中,但我从没听过这个地方因为尸体被烧、烤、炖就被称为火葬场。相反的,它被称为厨房。但事实上,它其实就是动物们尸体的火葬场。因为牠们都被埋进这个肚子里,这个坟墓。如果我们客观如实地观照自己,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就是各种动物的坟场,没错,就是我们!因为我们的体内充斥着新旧的尸体。一旦我们如是思惟,如果我们还不梦醒,如果我们还不跳脱,那么我们的感受会是什么呢?因为实相就是如此。」—阿姜摩诃布瓦的批注。

[vi] 魔罗代表邪恶与诱惑的化身,也可以说,是一种心中随眠烦恼的体现。人如果被魔罗所迷惑,便于尘世中迷失,便找不到灭苦之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7會員
384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Joe Ch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9
阿姜曼早年从泰国东北部那空帕农府展开了他的头陀游脚,他从那里穿越了色军府及乌隆府,最后抵达缅甸(Burma),并在那里短暂停留了一下,再经由北部的清迈府(Chiang Mai)回泰国。他并没有待太久,又进入了寮国,他先后在寮国的龙坡邦及首都永珍修持头陀行,之后回到泰国的黎府。从东北部的黎府开始,
Thumbnail
2025/09/29
阿姜曼早年从泰国东北部那空帕农府展开了他的头陀游脚,他从那里穿越了色军府及乌隆府,最后抵达缅甸(Burma),并在那里短暂停留了一下,再经由北部的清迈府(Chiang Mai)回泰国。他并没有待太久,又进入了寮国,他先后在寮国的龙坡邦及首都永珍修持头陀行,之后回到泰国的黎府。从东北部的黎府开始,
Thumbnail
2025/09/29
阿姜曼住在沙里卡石窟的时候,有时会有一些声闻阿罗汉[1]以禅相[2]的方式现身来拜访他。每一位阿罗汉都会为他说法,讲述的内容都是圣者们传统的修行方法,大意如下: 「经行的时候,一定要宁静、泰然自若。集中注意力以正念系念在每一项你所从事的例行任务。如果你观照身体色蕴或组合因缘的本质,又或者只是系
Thumbnail
2025/09/29
阿姜曼住在沙里卡石窟的时候,有时会有一些声闻阿罗汉[1]以禅相[2]的方式现身来拜访他。每一位阿罗汉都会为他说法,讲述的内容都是圣者们传统的修行方法,大意如下: 「经行的时候,一定要宁静、泰然自若。集中注意力以正念系念在每一项你所从事的例行任务。如果你观照身体色蕴或组合因缘的本质,又或者只是系
Thumbnail
2025/09/29
阿姜曼在沙里卡石窟花了一年的时间修行,他留在那里的整个期间都充满了最奇特稀有的经验,是他一生中值得回忆的一段经历。就我记忆所及,他先到离石窟最近的Gluay村,这样可方便他托钵。但他对当地的环境并不熟,所以他请村民带他去沙里卡石窟。但村民很直接警告他,那是一处被强大的超自然力量所掌控的诡异石窟,
Thumbnail
2025/09/29
阿姜曼在沙里卡石窟花了一年的时间修行,他留在那里的整个期间都充满了最奇特稀有的经验,是他一生中值得回忆的一段经历。就我记忆所及,他先到离石窟最近的Gluay村,这样可方便他托钵。但他对当地的环境并不熟,所以他请村民带他去沙里卡石窟。但村民很直接警告他,那是一处被强大的超自然力量所掌控的诡异石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佛這位家教十分慈悲,我想祂的時候就來,我翹課祂就離開。
Thumbnail
我佛這位家教十分慈悲,我想祂的時候就來,我翹課祂就離開。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達賴喇嘛說《菩提道次第攝頌》|庚二、別學止觀
Thumbnail
達賴喇嘛說《菩提道次第攝頌》|庚二、別學止觀
Thumbnail
出發前準備 <21天的阿育吠陀自我照顧計畫> 確定現階段人生適合開始一項轉變重大的計畫 使用一本全新的日誌擬訂計畫-阿育吠陀專用的日誌本 檢視目前狀態 設定意象 整理居家環境
Thumbnail
出發前準備 <21天的阿育吠陀自我照顧計畫> 確定現階段人生適合開始一項轉變重大的計畫 使用一本全新的日誌擬訂計畫-阿育吠陀專用的日誌本 檢視目前狀態 設定意象 整理居家環境
Thumbnail
偉大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是覺悟、行持皆圓滿的聖人,祂為了度化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並走上覺悟、至善圓滿的解脫道,故以此「一大事因緣」自兜率天降生這個世間,從此佛法智慧應世於南贍部洲。󠀠佛陀慈憫眾生,潤澤眾生。時值佛誕浴佛季,讓我們一起更深入地認識, 佛陀那些在時空長河中閃耀著、無比動人的真實故事吧!
Thumbnail
偉大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是覺悟、行持皆圓滿的聖人,祂為了度化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並走上覺悟、至善圓滿的解脫道,故以此「一大事因緣」自兜率天降生這個世間,從此佛法智慧應世於南贍部洲。󠀠佛陀慈憫眾生,潤澤眾生。時值佛誕浴佛季,讓我們一起更深入地認識, 佛陀那些在時空長河中閃耀著、無比動人的真實故事吧!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在佛教經典ㄑ雜阿含經〉(卷五十)中記錄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這是我阿難聽聞的事(如是我聞): 在那個時間,佛陀正住在舍衞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說法度人。   鄰國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也前來請問佛法。波斯匿王有著臃腫肥胖的身體,經過了旅途勞頓,揮汗如雨,來到佛陀的座前,已經氣喘不已~
Thumbnail
在佛教經典ㄑ雜阿含經〉(卷五十)中記錄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這是我阿難聽聞的事(如是我聞): 在那個時間,佛陀正住在舍衞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說法度人。   鄰國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也前來請問佛法。波斯匿王有著臃腫肥胖的身體,經過了旅途勞頓,揮汗如雨,來到佛陀的座前,已經氣喘不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