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底,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在日內瓦正式對外宣告:航空公司自 2025 年起,在國際航班的碳補償義務中,只能使用符合 合規碳信用(CCC, Compliance Carbon Credit) 的產品。這意味著,過去市場上流通、企業大量購買的 自願碳信用(VCC, Voluntary Carbon Credit),即便再便宜、再多序號,也不再具有抵繳功能。
航空碳補償的轉折點
航空業每年排放約佔全球總碳排放量 2% 到 3%。為了因應壓力,聯合國國際民航組織(ICAO)設計了 CORSIA(國際航空碳抵換與減排計畫),要求各國航空公司從 2025 年起逐步抵消 2020 年以後的增量排放。
但與以往不同的是,CORSIA 開出了一道關鍵規則:航空公司所使用的碳信用,必須是「有國家授權、有對應調整、並且受 UNFCCC 承認」的合規信用。換句話說,只有透過 巴黎協定第6.2條(ITMO) 或 第6.4條(A6.4 ERs) 產生的碳信用,才能算數。VCC 的時代結束
這一宣示,等於公開判了 VCC 的「死刑」。
過去幾年,VCC 在全球市場流通,憑藉國際標準機構的審核與登記,成為企業「碳中和」宣稱的首選。但在新的規則下,VCC 的三大致命缺陷被徹底揭露:
- 沒有 Host Country 授權書(LoA)。
- 沒有對應調整(CA),容易被雙重計算。
- 未納入國家登錄系統(NR),無法與各國的 NDC(減排承諾)掛勾。
因此,在 CORSIA 的合規架構中,VCC 雖然還能在自願市場上兜售,但已經是「無效商品」,無法用於任何官方抵繳。
全球需求只鎖定合規信用
IATA 的公告背後,是龐大的市場需求壓力。全球航空每年排放約 8 至 10 億噸二氧化碳。從 2025 年開始,所有航空公司必須購買碳信用來抵繳。
這個市場池子極大,但能進入的碳信用種類卻極少。只有符合巴黎協定第6條規則、具備 MRV(測量、報告、驗證)與 CA(對應調整)的 合規碳信用(CCC),才能被 ICAO 接受。
這意味著,國際航空業將形成一個「全面搶購合規信用」的新局面。
誰還在賣 VCC?
在一些市場上,VCC 仍被大量兜售,甚至被企業高價買進。原因不外乎:
- 許多顧問與交易所仍持有庫存。
- 部分地區資訊落差大,企業誤以為「有國際標準就能用」。
- 政府尚未明確公告 VCC 不能抵繳,留給業者模糊空間。
結果就是:有人繼續買單,但買到的其實只是「廢紙」。
巴黎協定第6條的唯一出口
隨著 CORSIA 的上路,巴黎協定第6條真正成為碳市場的「唯一標準答案」:
- 第6.2條:各國之間透過 ITMO(國際轉移減排成果)交易,並由政府進行對應調整。
- 第6.4條:建立全球可持續發展機制,產生高完整性的 A6.4 ERs,供合規市場使用。
這兩條規則,與 VCC 最大的差別在於:每一單位信用都必須被國家登錄系統(NR)認證,並且經過國際透明審查,避免任何重複計算。
結語:誰還敢要 VCC?
CORSIA 的實施,是全球碳市場的一次「公開處刑」。它不只是航空業的規範,更是對全世界企業與投資人的提醒:VCC 的時代結束了。
未來,任何一張能真正用於抵繳的碳信用,都必須是合規碳信用(CCC),必須經得起 Host Country、UNFCCC、ICAO 三重驗證。
問題不再是「誰還要 VCC?」而是「誰還敢要 VCC?」
對台灣而言,這是一記當頭棒喝。許多企業、甚至政府單位,還以為只要買到「國際標準」的 VCC,就能在 ESG 評比或碳費政策中取得優勢。但事實是:VCC 已經什麼都不能。它既不能抵繳國內的碳費,也不會被國際合規市場承認,更無法在 CORSIA 這樣的航空補償制度中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