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渴望成長,又如何落入陷阱?
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與高壓之下,許多人感到迷惘與疲憊,轉而向內探索,尋求自我成長與心靈的慰藉。這份對更美好自我的渴望,本是人之常情,也催生了蓬勃發展的身心靈產業。然而,當這份純粹的追求,被一套精心設計、結合了大型團體意識訓練(LGAT)與PUA式心理操縱的系統所利用時,會發生什麼事?本文將透過深入剖析一個名為「潛能開發」的課程,揭露其看似正向光明的糖衣之下,五個最令人不安且發人深省的教訓。
--------------------------------------------------------------------------------五個驚人的教訓
1. 「傳愛」的真相:溫情包裝下的高壓推銷
在課程中,「傳愛」是一個聽起來溫暖無比的術語,但其本質卻是一場貫穿所有課程、強制性的招募活動,運作模式與直銷如出一轍。從入門的「AQ行動力」課程第一天午餐後,學員就被要求不斷打電話給親友推銷課程。這並非自由選擇,如果你沒有成功,隊長與助教便會直接坐在你身邊「監督」,施加無形壓力,直到你完成業績為止。
這種手法的巧妙之處,在於它利用「愛」與「幫助親友成長」的道德外衣,掩蓋其商業推銷的真實目的。更驚人的是,當學員在高壓下猶豫是否報名下一階課程時,組織的手段可能超越單純的施壓。一位學員就曾揭露:「當時我雖然簽了一階報名表,但我還沒打算付款時,助教竟然就直接用我報AQ的信用卡資料幫我付款了!」這種潛在的盜刷行為,將情感勒索升級為具體的財務侵犯,讓學員難以脫身。
除了惱人的 “傳愛” (就是推銷課程給親友) 之外其餘的部份都很正常,但這個傳愛貫穿全場,從第一天午餐後就開始,我們被要求要拉三個人來上課...
2. 精心設計的剝奪:讓你疲憊、孤立、順從的沉浸式環境
課程的環境設計充滿了刻意安排。上課地點通常沒有窗戶,即便有,窗簾也會被緊緊拉上,隔絕外界的光線與現實感。課程時間被極度拉長,每天的活動都持續到深夜十點才結束,讓學員處於持續的疲憊狀態。更關鍵的是,課程期間會沒收手機,徹底切斷學員與外界的正常聯繫。
這些設計並非偶然,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精心策劃的「剝奪」策略。透過睡眠剝奪、資訊隔絕和長時間的精神消耗,主辦方得以系統性地降低學員的心理防線。當一個人身心俱疲、孤立無援時,其批判性思考能力會顯著下降,從而變得極易接受暗示、順從指令,為接下來更深層的心理操縱鋪平道路。
3. 崩潰即是「突破」?先擊垮再重建的危險遊戲
課程的核心手法之一,便是透過極端的情緒操縱,讓學員在眾人面前徹底崩潰。這種「崩潰即是突破」的模式,是許多LGAT課程的標誌。在昏暗燈光與感傷音樂的催化下,講師會利用團體壓力、尖銳的言語羞辱直擊學員內心最脆弱的部分。如果你無法「進入狀態」,助教們會立刻上前施壓,直到你情緒失控、痛哭流涕為止。
這種「先擊垮,再重建」的模式,讓學員誤以為劇烈的情緒宣洩等同於「療癒」,並在崩潰後對扮演「拯救者」的講師產生強烈依賴。然而,這種「突破」的真實性卻備受質疑。這種操縱的普遍性,甚至讓資深學員在壓力下不得不「表演」出崩潰的樣子。一位前內部人士便承認,曾有相熟的攝影師提醒他,為了錄影效果,「哭不出來就想些與活動無關的傷心事吧」,這也揭示了這些所謂的療癒時刻,有多少是精心製造的假象。
記得有次我痛哭但新生沒感覺時,爆炸頭助教就跟新生說 “妳看妳爸都哭成這樣了! 妳還沒感覺喔!? 接著更多的助教開始酸她,妳就是這樣對妳原生家庭的父親,難怪妳會被拋棄…”
4. 令人咋舌的「超覺行銷」:從搶枕頭到走火堆的震撼教育
在眾多課程中,最昂貴也最極端的,莫過於要價近15萬台幣的「超覺行銷」課程。這門課被包裝成激發潛能的終極挑戰,實則充滿了精神與身體上的雙重暴力。其中的環節包括:
- 暴力「搶枕頭」:學員被煽動以極具攻擊性的方式互相爭奪,場面混亂失控。一位學員回憶,自己在這場活動中左肋骨被擊中,至今仍隱隱作痛,卻反被斥責不夠暴力。更甚者,曾有學員因此骨折,需要搭乘醫療專機回國手術。
- 羞辱「淘汰賽」:學員被迫公開點名要「淘汰」誰,被點名最多的人則要「拉著行李繞場並乞求各隊隊長接納你」,進行一場公開的羞辱儀式。
- 恐怖箱「生死關」:學員被蒙上雙眼,在吵雜的音樂中被迫觸摸「帶電的氣球」、蛇、蟑螂與青蛙,透過極端的感官刺激製造恐懼。
- 魯莽的「過火儀式」:學員被要求赤腳走過燒紅的木炭。導師對炭火溫度的說法從駭人的600°C變到200°C,但最令人不安的是,「現場不見醫護待命」,將學員置於極大的受傷風險之中。
這些極端的身體活動,其真實目的並非「激發潛能」,而是透過製造恐懼、疼痛與極度的生理壓力,徹底瓦解學員的個人意志,使其對組織的指令產生絕對的服從。
下午就是搶枕頭的戲碼,這也是最暴力的時刻,要守也要搶... 這一場有一位新加坡同學骨折送醫,最後他是搭醫療專機在第二天返回新國開刀,稍候有一位老師的愛徒被踹斷小骨,也送急診,可見有多暴力。
5. 上癮與背叛:想「下車」的人,為何如此艱難?
當學員深度參與後,往往會出現典型的「上癮」特徵:生活重心完全轉移到課程上,人際圈被課程成員取代,並對任何批評聲音抱持強烈敵意。然而,當有人意識到問題想脫離時,卻發現這條路異常艱難,原因有三:
- 隱性的黑材料威脅:課程強調保密,但「上課全程錄影」,意味著機構手中握有每位學員最脆弱、最私密的告白錄像。這形成了一種無形的枷鎖,讓許多人因害怕隱私被洩漏而選擇沉默。
- 系統性的網路霸凌:試圖公開發聲的人,會面臨組織網軍的殘酷攻擊。一位吹哨者的朋友就控訴,她的IG帳號「幾乎每天都有僵屍帳號來留言,而且封都封不完」,這種系統性的騷擾旨在讓人噤聲。
- 龐大的利益共生圈:課程內部形成了一個「類BNI共生圈」。對許多企業主學員而言,離開不僅是理念的背叛,更意味著失去整個客戶與供應商網絡,形同商業上的自殺。這巨大的脫離成本,解釋了為何許多人即使心生疑慮,也難以掙脫這個泥沼。
真正的成長,源於日常的覺察
追求心靈的平靜與個人的成長,本身是一件值得鼓勵的美好事物。然而,POP事件血淋淋地揭示了,當我們將成長的希望完全寄託於外在的權威或某個神奇的「捷徑」時,所將面臨的巨大風險。以「愛」為名的情緒勒索,以「療癒」為名的精神暴力,最終通往的可能不是覺醒,而是更深的枷鎖。
在尋求指引的同時,我們該如何保有批判的勇氣,並相信真正的力量,其實蘊藏在我們自己的內心與日常反思之中?
或許,那位最終選擇離開的學員所分享的經歷,是最好的答案。他曾以為課程是成功的保證,但現實卻給出了最強力的反擊:「我斷課後的收入是上課時的三倍。」真正的解放,不是來自於封閉課堂裡的吶喊,而是回歸真實生活後,取回自我主導權的踏實與平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