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選才不再只是直覺,而是有依據可驗證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臨時被抓去當面試委員,明明平常專注在自己業務,卻被交代:「你幫忙看看這個人合不合適。」
結果,坐在會議室裡,和候選人聊了半小時,最後的感覺卻是:
- 「好像還不錯,但講不清楚哪裡好?」
- 「感覺挺穩重的,但試用期表現怎麼差這麼多?」
其實,問題不是你不會面試,而是少了一個「有系統的方法」。
為什麼不能只靠感覺?
因為感覺不能交接,也無法驗證。
不同主管標準不同,HR也無法追蹤:你當初說的「還不錯」,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來進一步想像一下:
你在面談時覺得候選人「應該很抗壓」,但三個月後他因壓力請了好多天假。這時如果沒有當初的紀錄,就很難回頭檢視:
- 是我的提問沒有問到關鍵?
- 還是對方在面試時只說了漂亮話?
因此,我們來瞭解一下,有系統的面談評估能力是什麼吧!

面談決策是憑感覺或有系統的面談評估能力?
第一步:先定義「這個人應該會什麼」
不用寫一本厚厚的職能手冊。
只要抓住 2~3 個最重要的職能,就能讓面試聚焦。
一般來說,可以分成兩類:
- 專業能力(約2項):這個角色必須能做到的事
- 工作態度(約1項):你最在乎的價值觀或行為特質
舉例:

不同職務都有專屬的能力與合適的工作態度
這樣一來,你就知道「我要問的問題,必須對應這些專業能力與工作態度」。
第二步:問情境題,而不是抽象題
千萬別問:「你覺得自己抗壓性高嗎?」
因為十個人裡面有九個會回答:「還不錯」。
更好的方式,是問他「做過什麼」,用真實情境來驗證。

依據要驗證的能力或態度來設計問題
常有人提到馬斯克在面談時會問一個關鍵問題:『你曾經遇過什麼工作難題?你是如何解決的?』這其實就是最有效的『情境+具體行動』提問方式,能快速啟動候選人描述真實經驗,也是驗證專業能力的萬用問題哦!
第三步:聽答案時,要抓「行為線索」
接著,不是聽對方講得漂不漂亮,而是:
- 有沒有具體行動?
例如:「我會先約部門會議時間,列出開發流程的瓶頸,提出兩個替代方案..」 - 是主動還是被動?
例如: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或是被交代才做? - 有沒有反思?
即使失敗,能不能說「我後來學到怎麼避免」?
真正能預測一個人行不行的,不是漂亮的口號,而是他描述的情境與行為細節。從這些回答裡,你不只看得出他有沒有執行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透過該情境進一步的討論交流,觀察他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特質,判斷他是不是適合你現在的團隊。

聆聽回答的重點在於「判斷工作能力的品質」
第四步:紀錄下來,讓試用期能驗證
一張簡單的表格,就能避免「聊完就忘」的問題。

質性面談表格與評分設計
「這張表格不只是面談紀錄,也是日後驗證的依據:候選人當初說的,和實際表現,是否一致?如果沒有,就能回頭檢討問題出在哪裡。
記住~!分數不是憑感覺打,而是根據候選人提供的『具體證據』。有證據才加分,沒有證據就應該是 0。這樣能避免『感覺還不錯就先錄用』的情況,因為沒有證據,通常就代表不符合需求。
注意:面試表格 ≠ 人事表格
很多公司會把面試紀錄表,順便當成「員工名冊的人事蒐集表」,這其實很危險。
請注意:
- 面試紀錄表只能紀錄「與工作相關的評估與觀察」。(就業服務法 §6 )
- 不可趁機蒐集與工作無關的敏感資料,例如:身分證字號、住址、家庭狀況、宗教信仰、健康紀錄。(個人資料保護法 §2 §5)
資料蒐集正確作法:
- 面試表格:可蒐集學歷、工作經歷相關證明,只記錄面談觀察與職能評估結果
- 錄取後的人事表格:依據勞基法,蒐集員工名冊、職場管理的必要資訊
這樣才能避免過度蒐集個資,除了確保公司合法,候選人也會覺得受到公司的尊重。

面談設計的過程也是體現對於該專業的尊重
新手主管的四個小提醒
- 面試不是聊天:重點是驗證能力與態度
- 沒有紀錄就沒有標準:寫下來,才能追蹤
- 問對問題比問很多問題重要:抓2~3個核心職能就好
- 表格是你的保護傘:能避免「說不清楚就錄用」的風險
結語:面試不只是選人,更是為自己選隊友
即使你不是HR,也能用這個方法,讓選才更有依據。
面試的價值,不只是「找到人」,而是「找到能留下來的人」。
下次再被抓去當面試委員,不要只靠感覺。
試著帶著這篇文章,用 2~3 個職能+幾個情境題,
你會發現:判斷清楚很多,也更能自信地說:「我知道為什麼他適合。」
同場加映
- 資歷查核的關鍵與實務技巧
- 職場偵探系列.EP3 | 這不是面試表格,這是個資收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