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他人的膚色、口音或名字時,會不會浮現某些假設?
-如果彼此因語言不通而沉默,你能做什麼,讓他感到安心?
Umav前往成大醫院家醫科,談原住民族日常遭遇的歧視與「隱微歧視」,以微薄之力帶來文化敏感度與文化安全(Cultural Sensitivity & Cultural Safety)」的倡議。能跟我所尊敬的醫師們來分享,真的非常感恩!
原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7Q7ChjCQ/

🩺 隱微歧視與文化安全的核心提醒
- 族語溝通、文化背景與刻板印象,如何成為原住民族災害應變和日常醫療的障礙?
- 如何提升醫療體系的文化安全敏感度,有效破除對原住民族的隱微歧視?
- 原住民族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與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其就醫權益?
這些提問,不只是醫療上的反思,更是我們社會的課題。因為,「刻板印象」可能導致專業誤判與輕忽族人傷痛的間接障礙;而語言障礙則是資訊傳遞的直接阻礙。兩者交織,讓原住民族在危難與日常中,難以獲得應有的保障。文化安全甚至攸關生命安全。不管是從防災觀點或病患診斷,都很需要注意。
🌋 災害中的文化安全與語言重要性
例如這次在花蓮的災情中,我們看到當緊急狀況發生,能夠用族語和在地人溝通、落實撤離有多麼重要。在重大災害或防疫宣導中,如果缺乏族語傳譯與文化理解,資訊可能無法傳達到需要的人手中。政府單位若知道某地為原住民族重點區域,應該要有所考量和協助。因為自己曾經也是遭遇災情的居民,特別會有感觸,也透過演講機會邀請大家關心花蓮災情。

能夠使用族語有時候是攸關生命的能力!敬佩災防中能過落實撤離溝通的大馬村村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EpfAZnMt8
讓光復成為動詞6/撤離通知只有國語和英語 原住民老人聽不懂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0930pol007
💬 刻板印象的誤解與媒體責任
例如社群或媒體在災難報導中,經常形容族人「樂觀、開朗」,但那往往是創傷後的韌性表現,是「笑著面對」的自我防衛。當社會只看見「樂觀」,卻忽略了災後的悲傷與創傷,我們就錯估了對方真正的痛。這種浪漫化的錯覺,也掩蓋了原鄉地區醫療資源缺乏與環境危險的現實。
🎨 個人經驗與創作分享
我也分享幾年前在疫情期間的漫畫創作,例如用族語宣導要保持防疫距離、洗手、戴口罩,以及我因為使用族名而遭遇過的不便和誤解等等。而演講最後一張投影片,我還請知名布農族語牧師AKA我的tama幫忙翻譯了幾個看診時常用單字!



💖 個人感動與後記
而這次分享對我來說,也有特別的感動。成大醫院就在我生活的環境裡,也在我的母校成功大學旁邊;而家醫科又是最貼近我們生病日常的科別,談文化安全,格外有意義。我也不忘推薦一些談文化安全更專業的講師和單位,期待未來還有更多合作宣導的機會。

邀請我來的程醫師非常謙虛又真誠,她主動促成這場講座,正是醫療體系重視友善日常、響應全民原教的象徵。另一個感想是,家醫科的醫生都好年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