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可能會殺人,所以文化安全很重要】原文來自每天來點布農語啊!粉專
前陣子國立成功大學的原資中心蕭恩霖Zuljezulj Mavaliv 助理管理師,來到通識課堂上談「文化安全」(Cultural Safety)。她和原資中心專員白廷宇 Yadrang Djutjaljimau一起用海龜湯創意推理,引導學生強化對這個詞彙的印象。

文化安全(Cultural Safety)
概念源自紐西蘭毛利族群對健康照護的反思與倡議,強調在各種專業互動中,要尊重並回應服務對象的文化背景,避免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羞辱、排斥或不適的經驗。文化安全不只是「尊重文化」,而是讓被服務者主觀上感受到安全與尊重,這是一種關係與權力的反省過程。
什麼是文化安全?
簡單來說,文化安全就是:在接受各種專業服務(像是看醫生、心理諮商、上學)時,我的文化背景不會被忽略、不會被看低,我能安心做自己,也能被好好對待。
它的核心精神是這幾個重點:
-服務提供者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些偏見或不自覺的權力優勢;
-要理解人不是只有「個體」,還帶著語言、族群、性別、宗教等多種文化身份;
-要創造一個讓對方能自在、有尊嚴地說出自己需求的空間。
文化安全在生活中有多重要?來看幾個場景
1.醫療檢傷的時候
有些原住民長輩可能比較晚才就醫,也可能用族語或比較隱晦的方式講疼痛。如果醫護人員不理解這些文化差異,甚至以偏見判斷族人的症狀,可能會誤判病情、低估嚴重程度。
——有文化安全的醫療環境,可以幫助病患更放心地說出狀況,也幫助醫護更準確地做判斷。
2.心理諮商
當一個人來諮商時,其實他不只是「這個人」,還帶著他的族群背景、家庭壓力、歷史創傷等等。如果諮商師只從個人角度來看問題,沒看到背後的文化脈絡,那就可能讓對方感覺被誤解、被貼標籤。
——有文化安全的心理諮商,才能真正陪伴一個人走過他的故事。
3.校園霸凌事件
有些學生因為族群身分或外貌口音等特徵,被同學嘲笑或排擠。學校如果沒有文化敏感度,可能會把問題當作只是孩子「不合群」,還叫學生「自己要有自信」,這樣反而會加深傷害。
——有文化安全的學校,可以幫助每個學生都被理解、被尊重。
4.爭議情境的處理(比如公共議題討論)
若當媒體或官員在談土地議題時,將反對開發的原住民視為「阻礙發展」,或者在談族群政策時說原住民是「無病呻吟」,甚至是「我把你們當人看」,這些其實就是文化不安全的說法,因為它忽視了族群的歷史經驗與權利。
——文化安全的討論方式,讓每個聲音都有被傾聽的空間,也能減少誤解與對立。
當然還有很多情境都需要有文化安全的識能,而且要做到安全必須要先能判斷出問題與危機,也就是要有「文化敏感度」(cultural sensitivity),以及自省偏見的文化謙遜能力等等。
總結一下
文化安全,不只是「對別人客氣一點」,而是從心裡尊重對方的文化身份。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是「被理解的、可以安心說話的」,那才是真正的安全。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課 台灣原住民族當代議題與社會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