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原住民都長得很漂亮、很會唱歌」屬於一種歧視?⋯⋯」截自網友提問,這邊也再整理下隱微歧視(microaggression)的討論和參考資料。原文在粉專,留言區也有很多討論: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4J6jUWTLWX/

「隱微歧視」(microaggressions)指的是
日常生活中對少數群體所表現出來的細微、常無意識、看似正面的言語或行為,卻在潛意識中反映出歧視與偏見。這些言論看似稱讚,但其實是一種把群體特質化、去個體化的方式。
請注意這是專有名詞,所以不要看到中文寫「隱微歧視」就以為是很小很微不重要。歧視就是歧視。
1.刻板印象的問題在於「概括化」、「扁平化」。
即便說「原住民很會唱歌、很漂亮」聽起來是讚美,但仍然是一種以族群標籤化的看法,無視個體差異。這可能讓族群成員被期待去符合某種形象,否則就被視為「不夠像原住民」。
2. 正向刻板印象也會限制族群自由。
例如有人認為「原住民一定很會唱歌」,如果原住民本人不擅長唱歌,就會感到被否定,甚至質疑自己的身份。這與「原住民不會用電腦」一樣,都剝奪了人作為個體的多樣性。
3.觀察與經驗客觀。
幾位原住民朋友很會唱歌,並不代表整個族群都如此。以偏概全的結論仍然會加強社會的刻板認知,長遠來看依然不利於族群平等。
4.「不帶惡意」也不代表沒有傷害。
語言的影響力不取決於說話者的主觀感覺,而是「聽者」如何接收。即使沒有惡意,當這些刻板言論被反覆重複,也會塑造對族群的單一形象,形成社會結構性偏見。
誇漂亮也不行?
有些人可能會想說誇漂亮也不行?這句話不妥善的原因可能是在一種刻板印象下定義漂亮,例如他覺得的漂亮是因為「原住民的眼睛」「膚色」「輪廓都怎樣」等等。
隱微歧視就是需要在情境、語氣、對話脈絡、雙方關係中覺察,所以才會跟所謂一般很明確能發覺的歧視狀況不一樣。
因此,包括網友說的「黃種人數學好」、「黑人運動能力強」這些都是「種族本質論」(racial essentialism),忽略了教育資源、文化環境、社會脈絡等多樣因素。當然也是歧視,也會冒犯人。
歸納ㄧ些原則如下:刻板印象跟歧視本來就是兩種不同內容的概念,但發生情況可能互相會影響。而歧視就跟騷擾一樣,這「感受」的定義應主要取決於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最後:是每個個案本就可能因不同脈絡而有不同應對理解和處理方式。
資料推薦閱讀
教育部:我又沒有惡意,怎麼會是歧視?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y9RqBoPL/
原住民一定有運動天賦? 教授:易加深刻板印象(TITV)
https://www.ipcf.org.tw/zh-/News/Detail?newsId=20210804143310706
刻板「原」罪從哪來?研究「微歧視」的台大學者盼修復族人創傷 (報導者)
https://www.twreporter.org/a/urban-indigenous-peoples-microaggression
無處不在的「微歧視」讓人難以察覺(BBC)
人權會講座探討原住民隱微歧視 呼籲全民原教(TCNN)
https://tcnn.org.tw/archives/230932
我不夠格嗎?都市原住民青年內外交困的歧視處境《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什麼是微歧視?察覺「無意」背後的傷害:微歧視定義、例子與防治(親子天下)
https://premium.parenting.com.tw/article/5096086
覺察日常生活中的隱微歧視(microaggression),是培養文化敏感度與族群友善素養的第一步。(樂鍇老師講座片段)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1BKECaiiS3/
Umav相關講座或節目文章側記(持續倡議):
我很喜歡原住民:為什麼好的刻板印象也有問題?從法農的殖民者凝視到Allan G. Johnson的宰制群體逃避指控(Umav)
https://vocus.cc/article/6236fd09fd89780001c44d6b
UMAV談包裝在短影音和網紅表演裡的隱微歧視:「你一定要交一個原住民朋友,他們講話超有特色,我笑死」(Umav)
https://vocus.cc/article/65c2e89afd8978000107c74c
「好羨慕原住民容易得到快樂」(Umav)
https://vocus.cc/article/638861fffd897800018c212c
Umav「全民原教的賦權實踐與隱微歧視覺察」講座與學生回饋與反思
https://vocus.cc/article/683f0b5afd8978000116dfd9
Umav成大通識課分享:隱微歧視、自媒體與社會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