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都市長大,有沒有想過不要認同自己,不要說自己是原住民?」他停下來,看著我,說:「姐,我就長這樣」接著莞爾:「我要怎麼假裝我不是?」❞
這句話來自我們 Podcast《Umav如何了》的訪談,對象是一位在都市成長的原青。我們聊到許多刻板印象與被歧視的經驗,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對話。當下雖然大家笑了出來,但這句話一直在我心裡迴盪,也讓我想:
那些「不得不被認出來」的人,和那些「可以選擇隱藏」的人,在身分認同的建構上,會不會面對完全不同的壓力?
兩端的路,對話裡的相遇
這讓我想起一位來自大鳥部落、後來拿下金曲獎的音樂人。他帶著專輯《雲就要翻過山》,分享自己的跨族裔生命經驗。而我身邊的共同主持人樂鍇老師,也是排灣族的前輩。
看著這兩個人對話,我覺得他們好不一樣,卻又有相似之處:一個從小對於族群認同穩固,卻早早需在都市中生活學習,認同也使他始終承擔著身為少數者的責任;另一個則是從「外貌也不像、口音也不像」的質疑中,一點一滴拼湊並論述自己的身份。
站在名為「標籤」的天秤兩端,走著不同的路,卻在同一場對話裡相遇。
對我這種跨族裔、往返都市和部落、族語仍在學習中的人來說,這樣的相遇讓我很感動。我開始想:標籤出現,我們只能用負面的心態去反應嗎?或許,它反而是一個契機——促使我們去面對、去詮釋,找到突破它的自由,成為「我不是你眼中的樣子」的自己。
標籤是壓力,也是契機
對我這種跨族裔、往返都市和部落、族語仍在學習中的人來說,這樣的相遇讓我很感動。我開始想:
標籤出現,我們只能用負面的心態去反應嗎?或許,它反而是一個契機——促使我們去面對、去詮釋,最後找到突破它的自由,成為「我不是你眼中的樣子」的自己。
標籤確實存在,無論是家人給的、社會給的,但它們也成為讓我們「相遇」的契機。因為這些標籤,我們才在同一個場域裡看見彼此、對話彼此,甚至重新定義它。
我相信,青年最珍貴的,就是我們仍處於「尚在路上」的過程裡,還能保持開放的心去學習,把感受說出來,接納自己、接納夥伴,並在過程中長出力量。
青年論壇的現場
這次受新北市原民局邀請,來到「嶼海交織—114年新北市原住民族聯合文化活動」的青年論壇,對我來說格外有意義。
其實工作人員從去年就開始找我,甚至曾透過另一位知名主持人聯絡我。今年再度邀請,我立刻答應。
論壇名單非常精彩,我也像參加好友見面會一樣:重逢了金曲獎得主張淦勛 Giyu Tjuljaviya、見到音樂人 郭芝吟 CHIH CHIH、重逢很優秀的族語推廣與學習的好朋友IG @amistokay 都市美族生活日常 Coko' Diway……感謝主持人杜芸 Drepelrange 專業又細膩的引導,讓我們把話說得很完整。而當我剛抵達現場還在迷路時,新北市就業輔導中心的 Sayun 還小跑步來接我,覺得特別暖心。
論壇上,坐在我旁邊的非原民女生自我介紹時,竟然用泰雅語,原來她也正在學習族語與族群文化。當我跟她聊起寒溪部落面對的族語議題,她立刻就知道。小小的場地,卻有厚厚的同溫層。這也是大城市裡相遇的一種浪漫吧。
全文來自FB每天來點布農語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