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擔心AI將會削弱人們自己思考跟記憶能力,而很多相關研究也證實這個問題確實存在
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看,為什麼如此以及未來如何重新定義人類的認知能力:
🧠 為什麼 AI 會削弱人類認知與記憶能力?
這現象其實已經被稱為 「認知卸載(Cognitive Offloading)」。
研究顯示,人類傾向將腦力任務交給外部工具—早期是電腦、後來是 Google、現在則是 ChatGPT 之類的 AI 工具。根據過去的研究:
- 📚 Sparrow et al., 2011(Science):證實當人們知道可以在 google 上輕易查到資訊時,他們更不容易記住內容本身,而是記住「去哪裡查」。
- 🧩 Ward, 2013(Memory Studies):提出「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交易式記憶系統),指出人腦與工具之間逐漸形成「分工式記憶」。
隨著工具進步,我們的思考方式也隨之演化。未來,人類也會去適應「與 AI 共生」的認知跟思考的新型態。
🧩 未來可能的智力與認知測驗模式
為了衡量「人」的思考能力,未來的智力測驗(或類似的測驗)或許會分成兩種模式:
1. 原始模式:測量人類「內部思考力」,包含記憶力、邏輯推理、語意整合、創造性思考
2. AI-assisted 模式:測量人類「工具整合能力」,開放使用 ChatGPT 等 AI 工具,評估受測者的:
- 問題定義與目標清晰度
- 指令(Prompt)精準度
- 批判性驗證與邏輯檢查
- 跨工具整合與創意延伸能力
重點判斷與驗證,以及能否讓 AI 成為其思考的延伸。
這些是要檢測人能否在「AI回覆錯誤時,察覺並修正?」,測驗受試者與 AI 的互動品質與邏輯結構;衡量人與 AI 協作的「整體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 教育與研究上的應對
- 教育改革:未來教育不只著重「記憶與理解」,而會更重視「思考架構、批判、驗證」這些,更重跟 AI 協作時候我們可以做更好的那部分. (應該吧?)
- 學術誠信制度:如「AI-assisted assignment declaration」制度,要求學生註明 AI 參與程度。
- 神經認知研究:建立長期追蹤資料庫,觀察 AI 使用與學生記憶、注意力、腦區活化之關聯。
🌍 結論:我們要測的是「智力重構」
AI 時代的人類不是變笨,而是「把不同層次的思考外包出去」。
所以新的時代應該要著重的是「如何在資訊爆炸與 AI 工具輔助下,保持清晰的邏輯與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