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文學習的過程中,「踐行」是一個關鍵而常被忽略的階段。
它的意思是:把你所學的知識真正運用到行動中,讓理解變成體驗,讓體驗再回饋成更深的理解。對自我學習成長者來說,這一步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從「知道」到「做到」、再到「成為」的橋樑。
以閱讀《Harry Potter》原文為例,整個學習與踐行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循環。一開始,你需要覺察自己的真實問題。也許你會發現自己能看懂單字,但句子總是看不太懂,或是讀著讀著就分心。這時的重點不是「我要變得更厲害」,而是誠實地找出自己想解決的具體問題——例如提升句子理解力、培養閱讀的持續性。當你清楚自己的需求,才算真正踏出第一步。
接下來是學習。你可能會去看別人的建議:邊聽有聲書邊讀、用章節摘要掌握劇情、記錄常見字彙、挑選一小段進行精讀分析。這些方法都很好,但在這個階段,你只是「知道」它們的存在,還沒有讓它們在自己身上發揮作用。
於是,關鍵的第三步來了——踐行。
這一步表面上看起來「慢」,因為它不是在追求立刻的成果,而是在一點一滴地把知識落實為行動。你開始每天讀兩頁《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搭配十分鐘的 audiobook;你會在筆記上記下幾句難句,試著自己翻譯或分析語法;你甚至用裡面的句型造句,比如把 “He could hardly believe his eyes.” 改寫成 “I could hardly believe my luck when I passed the exam.”
這樣的踐行過程,也許需要持續三十天、六十天,甚至更久才能看出明顯進步。初期的閱讀速度慢、理解卡頓、筆記花時間,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它看似效率低,但實際上卻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因為這種「慢」是深層吸收,是讓大腦真正重組語言模式的過程。
相反地,那些「看似快」的方式(例如背單字表、快速刷文法題)往往只停留在短期記憶,並不能轉化成閱讀能力。 踐行的「慢」,其實是一種「穩定且不可逆的快」。當理解開始自動化,你的閱讀速度和理解深度會突然在某一刻大幅提升,這種躍升往往發生在長期累積之後。
在這樣持續的踐行中,你會進入反思階段。
你開始回顧自己的行動:哪些時段最容易專心?哪些方法最有效?是不是邊聽邊讀的吸收力比單讀文字更好?例如,你發現早上讀書的效率比晚上高,於是調整計畫,在早上邊喝咖啡邊聽讀一章。這樣的反思讓學習變得更貼近現實,也讓方法逐漸成為「自己的」。
當你不再需要刻意逼自己,而是自然想知道接下來的劇情時,踐行已經進入內化階段。此時的你,會開始用英文去理解人物的情感與動機,甚至不自覺地用英文思考故事。閱讀的行為不再是為了學習語言,而是為了享受語言。
這意味著你從「會學英文」變成了「能用英文活在故事裡」的人。 這種改變往往悄悄發生——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原本需要查字典的句子現在自然懂了,原本要念出聲的段落你可以在腦中順暢閱讀。那一刻,你會意識到:那段「似慢實快」的日子,其實是你真正蛻變的時間。
最後,當這個過程形成穩定的習慣,你就進入了成長階段。
你會發現自己能挑戰更難的書,開始寫下英文心得,甚至能用相同的方法去讀《The Hobbit》或《Percy Jackson》。學習不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種生活的節奏。
踐行的本質,不是讓自己更用力,而是讓知識真正「發生」在你的人生中。
那段看似緩慢的行動,其實是在打造一個穩固的語言根基。 當你在霍格華茲的文字世界裡慢慢讀懂每一句魔法咒語,其實你也在鍛鍊一種力量—— 讓語言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讓學習不再是追趕速度,而是與成長同節奏地同行。
在自我學習成長路上的位置
可以這樣看待整個過程:
- 1. 覺察 - 發現自己的盲點與需求 我想改變什麼?
- 2. 學習 - 吸收知識與方法 我該怎麼做?
- 3. 踐行 - 實際行動與驗證 我真的去做了嗎?
- 4. 反思 - 回顧結果、調整方向 我學到了什麼?
- 5. 穩定化 - 形成習慣與新身份 我變成了誰?

Harry Po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