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早起來就是會有一些情緒啦。有人說這是「起床氣」,或者也可能是因為當天沒那麼順利。從早上起床到出門這個過程中,如果一切都不太順利,就很容易出現一些 murmur 或小情緒。
例如在騎車或開車的時候,會發現前面的車特別慢、開得特別不好,於是就開始有很多抱怨。
但其實,有時候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調整自己的心情。這個概念很簡單,就是:感恩吸引感恩,抱怨吸引抱怨。你越感恩,就會吸引到更多值得感恩的事物;而你越抱怨,也只會吸引更多讓你抱怨的事。
所以,有時候「閉嘴不講話」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策略。想像一下,你現在正要趕去某個地方,時間已經有點緊迫,而前面的車又特別慢、擋在你前面。這時候,最好的做法也許就是——閉嘴,加上微笑。
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策略。
生活就是一個策略的遊戲。你打算用什麼樣的策略去玩你的生活?你打算用什麼樣的策略去經營自己的人生、經營自己的事業?
其實,這一切都是一種選擇——策略性的選擇。 有些人把生活、工作、事業都經營得很好,就代表他的策略是好的,是正確的。這也說明了,人生其實就是一場策略性的遊戲。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把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決定、每一件事情都當作一個策略,那就可以藉由結果來判斷這個策略是否行得通,是否適合當下的生活、工作與事業。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假設我們延續剛剛的想法——每一個選擇、決定與行為都是一個策略,那「抱怨」這個行為本身,也是一種策略。那麼,這個策略是好的嗎?當然不是,對吧?
那比如說,閱讀是不是一個好的策略?
我當然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策略。對我來說,它已經變成一種習慣。
舉個例子,假設在休息或放假的時候,我通常會想去兩個地方:一個是圖書館,另一個是理髮店。
圖書館的部分,我平常大概都會預約十到十四本書。等這些書到館之後,我就可以直接去借閱。而理髮店則是因為,隨著年紀增長,兩側的白頭髮越來越多,我會希望把它剪平,這樣看起來比較有精神,也更好看。
同時,每次剪完頭髮,我都覺得自己變帥非常非常多。
所以,這兩個地方——圖書館與理髮店——是我自己特別喜歡去的地方。
所以我覺得應該說,讓自己情緒和狀態變好的一些行為,其實都是好的。
當然,每一個選擇、決定與行為,都會帶來相對應的能量,而這股能量是可以被你自己感受到的。
假設我們用「負二到正二」來作為能量指標——
負二代表非常非常差,零是中間值——那麼,你每一個行為的能量,大概會落在這個範圍中的哪一段?
這是我昨天聽到一位 YouTuber 提到的概念,他在講關於「生產力與效率」的一些方法,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思考模式。
所以我在寫到「筆尖思考四步驟」的時候,其中有一個步驟就是能量判斷。昨天我在分享 A、B 選項時,有一位朋友提到,這其實有點像是商管顧問常用的優劣勢分析(SWOT Analysis)。
我覺得這說得很對。其實大家都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把學到的知識轉化並分享出來。這樣的整合與轉化本身,就是一種學習。
我很喜歡 Mark Cuban 說過的一句話:
“The more you learn, the more you know how to remix.”
我覺得,很多過程和細節其實缺一不可。像今天,我要把一件事情搞定——就是Google Docs 裡的分節號。
分節號這部分,我還在熟悉當中;分頁號我已經掌握了。等我熟悉分節號之後,就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在 Google Docs 書籍文件中,有效調整頁碼。
如果今天能把這件事搞定,那我的電子版基本上就全部完成了,只剩下一些細節需要處理。
昨天,我也調整了章節頁的字體,讓整體閱讀更順暢。而且,我已經拿到正式的 ISBN 號碼(EPUB),這部分已經沒問題了。昨天我也打電話確認了國家圖書館的相關事宜。
接下來,我要做的事情非常簡單:
- 將檔案上傳到國家圖書館的電子版系統。
- 將電子書上架到各個平台。
上架完成後,電子版就完全搞定了,所以整個流程非常清楚。
今天一早,我也向 ChatGPT 詢問了一些關於分節號的問題,稍微理解了一點。
我覺得最好的策略就是——邊學邊做,邊調整邊改進。
大致上就是這樣,雖然事實上,還有很多其他事情要進行,但有清楚的流程和策略後,一切就變得更可控了。
我發現非常有趣的一點是,不管有哪些任務要進行,對我來說,文字創作已經變成一個習慣。
閱讀對我來說是一個習慣,文字創作也是一個習慣,而錄製 Podcast 對我來說同樣也是一個習慣。目前我的策略是先暫停 Podcast,把心力集中在部落格創作上,讓內容量夠多,之後再調整。
但 Podcast 未來仍然是我自我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
我創作內容的一個很大原因是,在輸出這些內容的過程中,能幫助我整理思緒、理清方向,並促進自我成長。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段非常棒的旅程。
持續創作文章、Podcast,持續累積不同的體驗與結果。
我們下一篇內容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