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心態的循環:當父母總覺得被害,小孩該怎麼辦?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撕開原生家庭傷痕並不丟人

就來說說我自己的故事吧

要親手撕開原生家庭的傷痕,坦白說,我不覺得丟人

這是事實,也是現實

寫出來,是想讓身為父母的人

或那些開始察覺自己可能也陷入「受害者思維」的人, 能從我的例子裡抽絲剝繭,看清那個循環

成長背景:從抱怨開始的家

我並不是想要在自己或爸媽的人生中掩耳盜鈴,只是我的成長環境本來就長這樣

家裡永遠有人在抱怨

從小聽爸媽抱怨東、抱怨西

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都是「別人害的」, 才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比別人更悽慘

習慣責怪的孩子

久而久之,我也習慣這樣的模式

上課、上班時,只要遇到問題, 直覺反應就是怪別人我曾以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反應

家庭對話的慣性

每次回到家跟爸媽抱怨

他們也總是第一句就說:你自己不夠努力

在那樣的環境裡,我以為責怪就是溝通、 抱怨就是連結

覺醒契機:從心理學開始

後來開始多閱讀不是心靈勵志那種加油你可以的書, 而是心理學

第一次聽見受害者心態

直到某天,我在書裡看到受害者心態這個詞那一刻像被打醒一樣

我開始爬梳資料、看案例

慢慢地意識到 原來我爸媽,就是這類人

也在那一刻,我深刻明白: 我自己,也在無形中被渲染

潛移默化的傳承不但沒自覺還覺得那一切理所當然

理解與改變:從覺察開始

後來我試著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拆解、理解

雖然這觀念根深蒂固,要完全改變不容易, 但至少我知道「問題在哪」

情緒上來的時候

有時情緒上來,我還是會抱怨、會怨天尤人

但我開始學著停下來問自己:這真的是別人的錯嗎?還是我不願意面對的部分

心境轉折:從失業到平靜

目前雖然工作失利、失業一陣子但我反而比較平靜了

一個信念的轉念

比爾・蓋茲說過一句話:生活本來就不公平,你要學會適應它

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但我很確定一件事我不想成為我爸媽的那副模板

後記:不再複製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能選擇不複製

覺察那一刻,不是背叛父母,而是開始為自己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en the的沙龍
3會員
31內容數
我是陳,寫字的人
chen th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07
DK 的影片講 FOMO 超有感 (我沒跟過的那些亂) 499 之亂、衛生紙之亂、雞蛋之亂、口罩之亂、雷神之亂、酒精之亂 說真的,我一個都沒跟過 我超討厭那種跟一堆素不相識的人摩肩擦踵、排隊搶東西的畫面太消耗我了😮‍💨 499 之亂那年,我還記得下班都會跟同事搭內湖公車去士林夜市吃飯
2025/10/07
DK 的影片講 FOMO 超有感 (我沒跟過的那些亂) 499 之亂、衛生紙之亂、雞蛋之亂、口罩之亂、雷神之亂、酒精之亂 說真的,我一個都沒跟過 我超討厭那種跟一堆素不相識的人摩肩擦踵、排隊搶東西的畫面太消耗我了😮‍💨 499 之亂那年,我還記得下班都會跟同事搭內湖公車去士林夜市吃飯
2025/10/06
自律,不是應該,而是剛剛好 不知從何時開始,「自律」這個詞變成了積極正向的代名詞 彷彿只要你生活夠自律,就能改變世界、改變命運、改變一切粉飾太平的現實 而一旦不自律,你的人生就好像完蛋了一樣 在被社群重度洗腦的螢幕裡,我們難免會喜歡那些樂觀、積極、永遠向上的人 當然,我也是。 但人一旦樂
2025/10/06
自律,不是應該,而是剛剛好 不知從何時開始,「自律」這個詞變成了積極正向的代名詞 彷彿只要你生活夠自律,就能改變世界、改變命運、改變一切粉飾太平的現實 而一旦不自律,你的人生就好像完蛋了一樣 在被社群重度洗腦的螢幕裡,我們難免會喜歡那些樂觀、積極、永遠向上的人 當然,我也是。 但人一旦樂
2025/10/05
常跑步我都聽孟恭(我老公)的 podcast 但今天不知為何,跑到一半,腦中竟浮現: 「聽天命,靜人世」 上個月最後兩場面試結束後,也沒結果 想想十月就先讓自己喘口氣, 連假過後再投好了 最近寫文章越寫越有感,加上運動讓腦袋更清楚, 才發現時間真的很公平, 看你怎麼用 從一開始跟朋友訴苦,
2025/10/05
常跑步我都聽孟恭(我老公)的 podcast 但今天不知為何,跑到一半,腦中竟浮現: 「聽天命,靜人世」 上個月最後兩場面試結束後,也沒結果 想想十月就先讓自己喘口氣, 連假過後再投好了 最近寫文章越寫越有感,加上運動讓腦袋更清楚, 才發現時間真的很公平, 看你怎麼用 從一開始跟朋友訴苦,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繼上一篇的文章, 因而看見自己的狀態, 開始也跟療癒自己內在小孩, 也做了跟自己和解關係, 我發現我到內在小孩好生氣喔😢 原來一直忽略到她的感受, 原來我都沒有好好跟自己和解關係, 也療癒童年創傷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創傷, 並撿回那時候的靈魂碎片, 以及胎內記憶,連結到那時候母親的心
Thumbnail
繼上一篇的文章, 因而看見自己的狀態, 開始也跟療癒自己內在小孩, 也做了跟自己和解關係, 我發現我到內在小孩好生氣喔😢 原來一直忽略到她的感受, 原來我都沒有好好跟自己和解關係, 也療癒童年創傷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創傷, 並撿回那時候的靈魂碎片, 以及胎內記憶,連結到那時候母親的心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