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心中,似乎總有一個聲音,悄悄地告訴我們:「未來會更好的。」無論是對於事業、健康,還是人際關係,我們總是不自覺地預見一個光明的未來,甚至低估了風險存在的可能性。這並非單純的自我鼓勵,而是深植於我們大腦運作機制中的一種認知偏誤——「樂觀偏見」。
是誰發現了這個現象,並試圖解開其背後的神經密碼?她就是倫敦大學學院的神經科學家 塔利·沙羅特。她不僅是這個領域的先驅研究者,更是一位能將複雜科學轉化為生動故事的說書人。透過她的TED演講,我們將踏上一段驚奇的旅程,一探大腦為何選擇以玫瑰色的濾鏡看待未來,這種樂觀天性如何同時成為我們最強大的動力與最危險的盲點,而我們又該如何智慧地與這份「非理性的積極」共處。
演講核心主題:我們為何擁有「樂觀偏見」?其好處、壞處與大腦機制
這場演講旨在向公眾解釋一個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樂觀偏見,並透過科學實驗與腦神經科學,探討其成因、影響,以及我們應如何與之共處。第一部分:什麼是樂觀偏見?
- 定義:一種讓我們高估好事發生機率、低估壞事發生機率的「認知錯覺」。
- 普遍性:高達80% 的人都擁有這種偏見。
- 具體例子:
- 婚姻:離婚率高達40%,但新婚夫婦(甚至離婚律師)都認為自己離婚的機率是零。
- 自我評估:當被問及駕駛技術、社交能力、幽默感等特質時,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高於平均水平,這在統計上是不可能的。
第二部分:樂觀偏見的好處——為何它有益?
沙羅特反駁了「降低期望才會快樂」的觀點,提出了樂觀的三個好處:
- 解釋事件的方式:樂觀者將成功歸因於自身能力,將失敗歸因於外在因素,因此無論成敗都能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
- 期待本身就能帶來快樂:大腦享受「期待」的過程。例如,人們最願意為「三天後得到的一個吻」付錢,因為這提供了足夠的期待與想像時間。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更喜歡充滿期待的星期五,而非休閒的星期日。
- 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樂觀能直接導向成功,無論在學業、運動還是職場上。同時,對未來的積極期望能降低壓力和焦慮,有益健康。
第三部分:樂觀偏見的神經科學——大腦如何「選擇性」接收資訊?
沙羅特透過腦部核磁共振(fMRI)實驗,發現了大腦處理資訊的驚人機制:
- 左前下腦回:負責處理好消息。當聽到比預期更好的資訊時(例如,「你得癌症的風險比你想的低」),這個區域會強烈激活,且每個人都一樣。
- 右前下腦回:負責處理壞消息。當聽到比預期更糟的資訊時(例如,「風險比你想的高」),這個區域的激活程度因人而異。
- 關鍵發現:一個人越樂觀,其右前下腦回對壞消息的反應就越不靈敏。這意味著樂觀者的大腦會「關起耳朵」拒絕接受負面資訊,從而維持樂觀的信念。
第四部分:我們能控制樂觀偏見嗎?好壞之間的平衡
透過經顱磁刺激(TMS)技術暫時干擾右前下腦回的活動後,研究團隊發現:
- 他們可以消除樂觀偏見,讓大腦能平等地處理好與壞的訊息。
- 這引發了道德思考:我們是否應該取走人們的樂觀偏見?
沙羅特指出樂觀偏見的黑暗面:
- 導致危險行為:如消防員低估火場風險。
- 造成規劃謬誤:如政府大型工程(奧運預算)或個人預算(婚禮開銷)嚴重超支。
結論與建議:做一隻配備降落傘的樂觀企鵝
沙羅特最終的結論並非要我們放棄樂觀,而是學會與之共處:
- 知識就是力量:了解樂觀偏見的存在,就像理解視覺錯覺一樣,不會讓幻覺消失,但能讓我們做出更明智的判斷。
- 在希望與現實間取得平衡:我們應該保持希望、敢於夢想,但同時要制定計劃與規則來防範最壞的情況。
- 完美的比喻:不要做不相信自己能飛的悲觀企鵝,也不要做盲目跳崖的極端樂觀企鵝。我們應該做一隻相信自己能飛,但背後調整好降落傘的樂觀企鵝。如此一來,即使計劃不如預期,也能安全著陸,甚至翱翔天際。
總結來說,這場演講清晰地說明了「樂觀偏見」是我們大腦與生俱來的設定,它既有強大的好處,也隱藏著風險。真正的智慧在於利用對它的科學理解,來駕馭它,而非被它完全控制。
關於塔利·沙羅特(Tali Sharot)
塔利·沙羅特是一位傑出的神經科學家、作家和教授,她的核心研究聚焦於一個引人入勝的主題:人類大腦為何以及如何傾向於樂觀。
核心研究與貢獻
沙羅特最著名的發現和理論是 「樂觀偏見」。
- 什麼是樂觀偏見?
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認知偏誤,指人們傾向於相信自己的未來會比過去和現在更好,認為自己遭遇壞事(如車禍、重病)的機率比別人低,而遇到好事(如婚姻幸福、高薪)的機率比別人高。這種偏見是非理性的,但卻存在於大多數人身上。 - 她的關鍵問題與發現:
沙羅特想探究的不是樂觀好不好,而是「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這樣運作。她透過行為實驗和大腦影像技術(如fMRI)發現: - 大腦由未來塑造:她的研究挑戰了「大腦僅由過去經驗塑造」的傳統觀點。她提出,我們的大腦會不斷地受到我們對未來預期的影響和塑造。
- 樂觀如何影響記憶:我們的樂觀心態會反過來改變我們對過去的記憶。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改寫」歷史,使其更符合我們對未來的積極預期。
- 樂觀的神經機制:她的研究試圖定位大腦中「樂觀」的生理基礎,發現大腦的左前額葉皮質等區域在處理樂觀資訊時特別活躍。
身分與地位
- 學術職位:她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的認知神經科學教授,任職於該校的「認知、知覺與腦科學系」。
- 作家:她將她的研究寫成了暢銷書 《樂觀的偏見:非理性積極大腦之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眾解釋了這些複雜的神經科學發現。此外,她還合著了《影響力腦科學》等書,探討如何有效地影響和說服他人。
- 公眾演說者:她是一位受歡迎的TED講者,她的演講「樂觀偏見」觀看次數數百萬,成功將學術研究推廣到普羅大眾。
為什麼你應該認識她?
- 理解自我:她的研究幫助我們理解人類心智的一個根本特質。了解樂觀偏見,能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自己的決策過程,明白為何我們有時會低估風險。
- 實用價值:認識到這種偏見,在個人理財、健康管理、職業規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提醒我們在保持積極的同時,也要正視現實的數據和風險。
- 跨領域的啟發:她的研究結合了心理學、神經科學和經濟學,對行為經濟學、市場行銷、領導力管理等領域都有深遠影響。
一句話總結
正如別人所評論的,她探討的核心問題是:「希望並非理性,但為何人類天生就充滿希望?」 塔利·沙羅特正是那位用科學方法,為我們揭開這個非理性希望背後大腦奧秘的人。
總而言之,塔利·沙羅特是一位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極具影響力的學者,她通過嚴謹的科學研究,揭示了人類大腦內建「樂觀」機制的運作方式,改變了我們對記憶、未來預期和決策的理解。
結語
塔利·沙羅特的研究如同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了自身大腦那固執而美麗的設計。我們並非因為天真而樂觀,而是大腦的硬體結構使我們注定要嚮往光明。了解「樂觀偏見」,並非為了粉碎這份希望,而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更睿智。
它教導我們,可以在擁抱「希望對經歷的勝利」的同時,不忘為未知的旅途備好「降落傘」。這份科學的覺察,賦予了我們一種難得的平衡:既能像樂觀者一樣勇敢地夢想著、規劃著、行動著,又能像現實主義者一樣審慎地評估風險、制定備案。從此,我們不必在盲目樂觀與消極悲觀間二選一,而是能夠帶著清晰的自我認知,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更安全、更從容地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