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講分享9:樂觀是雙面刃!神經科學家教您「駕馭樂觀偏見」,做出更好決策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在我們的心中,似乎總有一個聲音,悄悄地告訴我們:「未來會更好的。」無論是對於事業、健康,還是人際關係,我們總是不自覺地預見一個光明的未來,甚至低估了風險存在的可能性。這並非單純的自我鼓勵,而是深植於我們大腦運作機制中的一種認知偏誤——「樂觀偏見」

是誰發現了這個現象,並試圖解開其背後的神經密碼?她就是倫敦大學學院的神經科學家 塔利·沙羅特。她不僅是這個領域的先驅研究者,更是一位能將複雜科學轉化為生動故事的說書人。透過她的TED演講,我們將踏上一段驚奇的旅程,一探大腦為何選擇以玫瑰色的濾鏡看待未來,這種樂觀天性如何同時成為我們最強大的動力與最危險的盲點,而我們又該如何智慧地與這份「非理性的積極」共處。

演講核心主題:我們為何擁有「樂觀偏見」?其好處、壞處與大腦機制

這場演講旨在向公眾解釋一個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樂觀偏見,並透過科學實驗與腦神經科學,探討其成因、影響,以及我們應如何與之共處。


第一部分:什麼是樂觀偏見?

  • 定義:一種讓我們高估好事發生機率、低估壞事發生機率的「認知錯覺」。
  • 普遍性:高達80% 的人都擁有這種偏見。
  • 具體例子
    • 婚姻:離婚率高達40%,但新婚夫婦(甚至離婚律師)都認為自己離婚的機率是零。
    • 自我評估:當被問及駕駛技術、社交能力、幽默感等特質時,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高於平均水平,這在統計上是不可能的。

第二部分:樂觀偏見的好處——為何它有益?

沙羅特反駁了「降低期望才會快樂」的觀點,提出了樂觀的三個好處:

  1. 解釋事件的方式:樂觀者將成功歸因於自身能力,將失敗歸因於外在因素,因此無論成敗都能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
  2. 期待本身就能帶來快樂:大腦享受「期待」的過程。例如,人們最願意為「三天後得到的一個吻」付錢,因為這提供了足夠的期待與想像時間。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更喜歡充滿期待的星期五,而非休閒的星期日。
  3. 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樂觀能直接導向成功,無論在學業、運動還是職場上。同時,對未來的積極期望能降低壓力和焦慮,有益健康。

第三部分:樂觀偏見的神經科學——大腦如何「選擇性」接收資訊?

沙羅特透過腦部核磁共振(fMRI)實驗,發現了大腦處理資訊的驚人機制:

  • 左前下腦回:負責處理好消息。當聽到比預期更好的資訊時(例如,「你得癌症的風險比你想的低」),這個區域會強烈激活,且每個人都一樣。
  • 右前下腦回:負責處理壞消息。當聽到比預期更糟的資訊時(例如,「風險比你想的高」),這個區域的激活程度因人而異
  • 關鍵發現:一個人越樂觀,其右前下腦回對壞消息的反應就越不靈敏。這意味著樂觀者的大腦會「關起耳朵」拒絕接受負面資訊,從而維持樂觀的信念。

第四部分:我們能控制樂觀偏見嗎?好壞之間的平衡

透過經顱磁刺激(TMS)技術暫時干擾右前下腦回的活動後,研究團隊發現:

  • 他們可以消除樂觀偏見,讓大腦能平等地處理好與壞的訊息。
  • 這引發了道德思考:我們是否應該取走人們的樂觀偏見?

沙羅特指出樂觀偏見的黑暗面

  • 導致危險行為:如消防員低估火場風險。
  • 造成規劃謬誤:如政府大型工程(奧運預算)或個人預算(婚禮開銷)嚴重超支。

結論與建議:做一隻配備降落傘的樂觀企鵝

沙羅特最終的結論並非要我們放棄樂觀,而是學會與之共處:

  1. 知識就是力量:了解樂觀偏見的存在,就像理解視覺錯覺一樣,不會讓幻覺消失,但能讓我們做出更明智的判斷。
  2. 在希望與現實間取得平衡:我們應該保持希望、敢於夢想,但同時要制定計劃與規則來防範最壞的情況。
  3. 完美的比喻:不要做不相信自己能飛的悲觀企鵝,也不要做盲目跳崖的極端樂觀企鵝。我們應該做一隻相信自己能飛,但背後調整好降落傘的樂觀企鵝。如此一來,即使計劃不如預期,也能安全著陸,甚至翱翔天際。

總結來說,這場演講清晰地說明了「樂觀偏見」是我們大腦與生俱來的設定,它既有強大的好處,也隱藏著風險。真正的智慧在於利用對它的科學理解,來駕馭它,而非被它完全控制。

關於塔利·沙羅特(Tali Sharot)

塔利·沙羅特是一位傑出的神經科學家、作家和教授,她的核心研究聚焦於一個引人入勝的主題:人類大腦為何以及如何傾向於樂觀


核心研究與貢獻

沙羅特最著名的發現和理論是 「樂觀偏見」

  • 什麼是樂觀偏見?
    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認知偏誤,指人們傾向於相信自己的未來會比過去和現在更好,認為自己遭遇壞事(如車禍、重病)的機率比別人低,而遇到好事(如婚姻幸福、高薪)的機率比別人高。這種偏見是非理性的,但卻存在於大多數人身上。
  • 她的關鍵問題與發現:
    沙羅特想探究的不是樂觀好不好,而是「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這樣運作。她透過行為實驗和大腦影像技術(如fMRI)發現:
    1. 大腦由未來塑造:她的研究挑戰了「大腦僅由過去經驗塑造」的傳統觀點。她提出,我們的大腦會不斷地受到我們對未來預期的影響和塑造。
    2. 樂觀如何影響記憶:我們的樂觀心態會反過來改變我們對過去的記憶。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改寫」歷史,使其更符合我們對未來的積極預期。
    3. 樂觀的神經機制:她的研究試圖定位大腦中「樂觀」的生理基礎,發現大腦的左前額葉皮質等區域在處理樂觀資訊時特別活躍。

身分與地位

  • 學術職位:她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的認知神經科學教授,任職於該校的「認知、知覺與腦科學系」。
  • 作家:她將她的研究寫成了暢銷書 《樂觀的偏見:非理性積極大腦之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眾解釋了這些複雜的神經科學發現。此外,她還合著了《影響力腦科學》等書,探討如何有效地影響和說服他人。
  • 公眾演說者:她是一位受歡迎的TED講者,她的演講「樂觀偏見」觀看次數數百萬,成功將學術研究推廣到普羅大眾。

為什麼你應該認識她?

  1. 理解自我:她的研究幫助我們理解人類心智的一個根本特質。了解樂觀偏見,能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自己的決策過程,明白為何我們有時會低估風險。
  2. 實用價值:認識到這種偏見,在個人理財、健康管理、職業規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提醒我們在保持積極的同時,也要正視現實的數據和風險。
  3. 跨領域的啟發:她的研究結合了心理學、神經科學和經濟學,對行為經濟學、市場行銷、領導力管理等領域都有深遠影響。

一句話總結

正如別人所評論的,她探討的核心問題是:「希望並非理性,但為何人類天生就充滿希望?」 塔利·沙羅特正是那位用科學方法,為我們揭開這個非理性希望背後大腦奧秘的人。

總而言之,塔利·沙羅特是一位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極具影響力的學者,她通過嚴謹的科學研究,揭示了人類大腦內建「樂觀」機制的運作方式,改變了我們對記憶、未來預期和決策的理解。

結語

塔利·沙羅特的研究如同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了自身大腦那固執而美麗的設計。我們並非因為天真而樂觀,而是大腦的硬體結構使我們注定要嚮往光明。了解「樂觀偏見」,並非為了粉碎這份希望,而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更睿智。

它教導我們,可以在擁抱「希望對經歷的勝利」的同時,不忘為未知的旅途備好「降落傘」。這份科學的覺察,賦予了我們一種難得的平衡:既能像樂觀者一樣勇敢地夢想著、規劃著、行動著,又能像現實主義者一樣審慎地評估風險、制定備案。從此,我們不必在盲目樂觀與消極悲觀間二選一,而是能夠帶著清晰的自我認知,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更安全、更從容地翱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知識構築中|暦のノート
10會員
32內容數
專業工具箱(托育人員/就服乙級/節日整理/模板分享) | TED整理筆記(包括檔案) | AI作品(小說)
2025/10/13
感覺自己總是缺少臨門一腳的運氣嗎?將抽象的「好運」分解為一套可執行的策略。首先,願意踏出舒適圈冒一點小風險;其次,養成習慣,真誠地向他人表達感謝;最後,練習用「機會透鏡」重新審視看似糟糕的點子。這套方法已幫助無數學生與企業家,現在你也可以學會。
2025/10/13
感覺自己總是缺少臨門一腳的運氣嗎?將抽象的「好運」分解為一套可執行的策略。首先,願意踏出舒適圈冒一點小風險;其次,養成習慣,真誠地向他人表達感謝;最後,練習用「機會透鏡」重新審視看似糟糕的點子。這套方法已幫助無數學生與企業家,現在你也可以學會。
2025/10/09
你是否曾滿腔熱血地告訴朋友你的偉大目標,卻在獲得讚美後,動力反而悄悄流失?CD Baby創辦人Derek Sivers透過心理學實驗證實,公開目標所獲得的「社會現實」會讓大腦產生達成錯覺,提前消耗你的行動能量。
2025/10/09
你是否曾滿腔熱血地告訴朋友你的偉大目標,卻在獲得讚美後,動力反而悄悄流失?CD Baby創辦人Derek Sivers透過心理學實驗證實,公開目標所獲得的「社會現實」會讓大腦產生達成錯覺,提前消耗你的行動能量。
2025/10/08
你是否厭倦了無止境的社會比較? Dean Furness 以其親身經歷,總結出三個提升「個人水平」的實用法則:1. 重新定義好與壞、2. 快速翻篇,縮短負面時間、3. 只與昨天的自己競爭。如何將這些法則應用於艱苦的復健與訓練中,證明這套方法不僅能克服巨大挑戰,更能應用於每個人的工作與生活。
2025/10/08
你是否厭倦了無止境的社會比較? Dean Furness 以其親身經歷,總結出三個提升「個人水平」的實用法則:1. 重新定義好與壞、2. 快速翻篇,縮短負面時間、3. 只與昨天的自己競爭。如何將這些法則應用於艱苦的復健與訓練中,證明這套方法不僅能克服巨大挑戰,更能應用於每個人的工作與生活。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我們總是比較容易想像事情會朝著最糟糕的方向發展。這種"最壞打算"的心態來源於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控制感的缺乏。但事實上,現實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好得多。
Thumbnail
我們總是比較容易想像事情會朝著最糟糕的方向發展。這種"最壞打算"的心態來源於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控制感的缺乏。但事實上,現實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好得多。
Thumbnail
挑戰如影隨形 生活中,困難和挑戰總是如影隨形,不管是工作上的壓力、學業上的困惑,還是人際關係中的摩擦,每一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這時候,樂觀的心態便成為了我們的護身符,幫助我們克服一切困難,走向成功的彼岸。 樂觀心態的力量 樂觀並不是盲目地對一切充滿希望,而是在面對困難時能夠看到
Thumbnail
挑戰如影隨形 生活中,困難和挑戰總是如影隨形,不管是工作上的壓力、學業上的困惑,還是人際關係中的摩擦,每一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這時候,樂觀的心態便成為了我們的護身符,幫助我們克服一切困難,走向成功的彼岸。 樂觀心態的力量 樂觀並不是盲目地對一切充滿希望,而是在面對困難時能夠看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樂觀偏誤的定義及其對生活的影響。雖然樂觀偏誤讓我們高估成功和幸福的可能性,並提升我們的期待感,卻也可能導致錯誤的判斷和計劃失誤。通過反思樂觀偏誤的雙面效應,我們可以學會如何駕馭這一心理現象,在充滿希望的同時也具備理性評估風險的能力,最終實現個人目標與成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樂觀偏誤的定義及其對生活的影響。雖然樂觀偏誤讓我們高估成功和幸福的可能性,並提升我們的期待感,卻也可能導致錯誤的判斷和計劃失誤。通過反思樂觀偏誤的雙面效應,我們可以學會如何駕馭這一心理現象,在充滿希望的同時也具備理性評估風險的能力,最終實現個人目標與成功。
Thumbnail
樂觀是一種力量 樂觀是一種力量,一種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困難的無形資源。在生活中,我們無法預測會遇到什麼挑戰或挫折,但我們可以選擇面對這些挑戰的態度。樂觀的心態,並不是盲目地忽視現實或困難,而是一種積極的心境,幫助我們在逆境中找到希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改變對困難的認知 首先,樂觀的心態能夠改
Thumbnail
樂觀是一種力量 樂觀是一種力量,一種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困難的無形資源。在生活中,我們無法預測會遇到什麼挑戰或挫折,但我們可以選擇面對這些挑戰的態度。樂觀的心態,並不是盲目地忽視現實或困難,而是一種積極的心境,幫助我們在逆境中找到希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改變對困難的認知 首先,樂觀的心態能夠改
Thumbnail
正向思考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帶來多方面的好處,包括提升心理健康、改善人際關係、促進身體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通過一些簡單的技巧,如自我肯定、積極反思、保持樂觀和培養感恩之心,我們可以培養正向思考的能力,從而過上更加幸福、健康和充實的生活。
Thumbnail
正向思考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帶來多方面的好處,包括提升心理健康、改善人際關係、促進身體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通過一些簡單的技巧,如自我肯定、積極反思、保持樂觀和培養感恩之心,我們可以培養正向思考的能力,從而過上更加幸福、健康和充實的生活。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樂觀主義者 遇到事情不害怕 不會謙卑 不會壓抑 不會忌妒 但純粹的樂觀主義者 只有在12歲以下階段才看得到 社會交際開始複雜化之後,比較就越來越多 ## #悲觀主義者 習慣看人生的黑暗面,尤其遇到困難,容易跟著周遭人悲觀 喪失勇氣 遇到事情往往膽小 容易受驚嚇 睡眠品質降低
Thumbnail
#樂觀主義者 遇到事情不害怕 不會謙卑 不會壓抑 不會忌妒 但純粹的樂觀主義者 只有在12歲以下階段才看得到 社會交際開始複雜化之後,比較就越來越多 ## #悲觀主義者 習慣看人生的黑暗面,尤其遇到困難,容易跟著周遭人悲觀 喪失勇氣 遇到事情往往膽小 容易受驚嚇 睡眠品質降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