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著存在,又怎麼會無聊呢
在看了大量關於自我與靈性成長、心理學、甚至是吸引力法則的書籍與影片之後,我慢慢地感覺到一種沉重。
那不是外界給的壓力,而是內在悄悄生成的「必須」:我必須心智成熟、必須讓自己健康、必須在某些標籤裡成為那個「有意識地逃出標籤的人」。
於是,我在自我追尋的過程裡,反而不知不覺揹起了一個個新的包袱,這些原本應該讓我自由的觀念,變成了我對自己的新要求。
我們是 human being,不是 human doing。
但有一天,我突然想到這句話:我們是 human being,不是 human doing。
是啊,如果「成長」變成了另一種努力的任務,那麼我是不是又掉進了另一層陷阱?
於是我嘗試放下「該如何變好」的焦慮,轉而去感受「我現在正在存在」這件事。
我開始允許自己什麼都不做,僅僅去體驗當下。
陽光灑在手上的溫度、呼吸時胸口的起伏、窗外鳥鳴的節奏——
這些微小的感受提醒我,我仍在呼吸,我仍在這裡。
後來我明白,那些書與影片的內容其實沒有錯。
它們的本意從未要我背負更多義務,而是希望我能回到更純粹的狀態。
只是我在吸收的過程中太急了,像是囫圇吞棗般一口氣吃下所有概念, 卻忘了要讓它們在生命裡慢慢消化。
理想的狀態,不是「思考」成長,而是讓成長自然滲入生活裡,讓覺知化為日常的動作與呼吸。
真正的成長,是知行合一的。
書裡的觀念不是無用的,相反的,它們是我在旅途上遇見的路標。
它們告訴我可以去往哪裡,只是當路標太多的時候,我又容易迷失方向。
這時我總會想起我的寵物雞腿。
牠從不會告訴我牠覺得無聊, 因為牠在休息時,就全然地以「休息的姿態」存在著。
我突然恍然大悟——牠並沒有在「想著要如何休息」, 牠只是單純地成為休息本身。
我想,也許生命就是這樣。
當我們專注於存在,就不再會覺得空虛或無聊, 因為那一刻的「存在」已經足夠豐盈。
我不再強迫自己「做得更好」,而是嘗試去「存在得更真」。
當我靜下來、不再急於成長的時候, 那些曾經覺得沉重的道理,反而慢慢滲入了血液, 成為我生命裡自然的流動。
也許,這才是「being」真正的意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