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三十二)「水稟性招病」的稟性觀與招病機制的論證(三) 王鳳儀「稟性」觀(下)
(續上回)
六、稟性的作用與後果:病根與災星
「稟性」指的是一種凝結於心性之中,源自創傷、習氣與負面情緒,並能直接導致身心疾病的剛硬、不良的心理能量與行為模式。它並非與生俱來的本性,而是後天「稟受」而來的習性與創傷印記。
●「稟性」的運作模式是:
內化創傷:早期的傷害或長期的不良環境,在心中形成一個「能量結」。
自動化反應:遇到類似情境,稟性會自動、無意識地被觸發,使人陷入固有的負面情緒和思維模式。
身體化表現:這種凝滯的負能量,會按照其特定頻率(怒恨怨惱煩)干擾相對應臟腑的氣血運行,最終顯化為器質性病變。
●是病的根(病根):王鳳儀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人的病,是從氣火上來的。氣稟性是病的根,什麼性,就得什麼病。」 他認為,當人長期處於某種「稟性」情緒中,就會在身體相應的部位造成氣血的凝滯與紊亂,如同在清澈的河流中投入了一塊大石頭,久而久之,此處便會淤積成灘、滋生問題,最終顯化為器質性的疾病。
●是人生不幸的源頭: 稟性不僅在內導致疾病,更會向外吸引與之相應的人事物。一個內心充滿「怨」的人,他的世界裡就充滿了「可怨」之事;一個內心充滿「鬥」的人,他的人生就必然處處是「戰場」。因此,稟性是破壞家庭和睦、導致事業失敗、引發人際衝突的根本原因。
七、「稟性」與現代科學的對話
王鳳儀的「稟性」論,在現代科學中能找到印證:
●心理創傷理論:「稟性」極類似於 「內化的創傷記憶」 和 「適應不良的圖式(Maladaptive Schemas)」 。這些是童年時期形成的情感與認知模式,會在人際關係和壓力應對中自動重現。
●心身醫學:稟性「怒恨怨惱煩」與五臟的對應關係,完美體現了心理狀態對生理功能的直接影響。例如,長期憤怒與心血管疾病、肝病的關聯;長期壓力(煩惱)與腎上腺疲勞、免疫抑制的關聯,已得到大量實證研究支持。
●神經科學:稟性的自動化反應,對應於大腦杏仁核(情緒中樞)主導的應激反應,以及前額葉(理性控制)功能的被抑制。它就像一條被反覆強化的、負面的神經通路。
八、稟性的轉化:「化性」之道
王鳳儀學說的最終目的,不是讓人們絕望地認識自己的稟性,而是提供一套轉化稟性(稱為「化性」)、回歸天性的方法。核心精神是「認不是,找好處」。
●「認不是」(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對治稟性的特效藥。當遇到矛盾衝突時,不再向外指責、埋怨(滋養稟性),而是立刻迴光返照,審視是自己的哪種稟性(怨、恨、惱、怒、煩)被觸動了。承認是自己的稟性導致了這一切,稟性就失去了力量。
「認不是」是「閉地戶」,即反省自身的過錯和執著,在稟性(怒恨怨惱煩)發動時,能當下覺知到它,並通過真誠的「懺悔」(認識到它的危害並決意改變)來清理其能量,相當於自我接納與責任承擔,能停止指責外境,從自身切斷負面循環。
●「找好處」(發現他人的優點):這是長養天性的方法。當我們主動地、真誠地去發現他人的優點與長處時,就是在心中注入陽光,讓代表天性的正面品質(仁、義、禮、智、信)得以壯大。天性之光越強,稟性的陰影就自然越淡。
「找好處」是「開天門」,練習從任何人事物中看到正面意義,相當於現代心理學的認知重評,能化解怨、恨等情緒,打開心結。
王鳳儀認為,在具體的倫理關係(如孝道、悌道)中實踐,將「化性」落實在行為上,這能最有效地觸動和轉化深層的稟性結晶。
九、「稟性」的心理與靈性意涵:性格即是命運的投影
「稟性」在王鳳儀的性理學中是介於天性與習性之間的中層——它是靈魂帶著的「個別偏向」,是靈性在物質界運行的程式碼。
若用現代語言可說:「稟性」=人格傾向+潛在情緒結構+靈魂印記。
王鳳儀主張:「病由心起,禍由性來。」
這句話揭示他的核心思想:人的一切境遇,無論身體病痛、家庭關係或社會遭遇,都是「稟性」的外化。
稟性是一種「氣機資訊結構」——它不是抽象的心理,而是一種能量運行的方式。
若人心偏、念歪,氣機逆;氣機逆,臟腑失調;臟腑失調,病即生焉。
王鳳儀常用「性理」與「理氣」並談:理者,道也;氣者,運也。理不明,氣不順,稟性之病隨之顯現。
他將這個過程看作靈魂的修煉場:病不是懲罰,而是稟性的提示。
例如:脾氣大的人,稟性中火旺;憂懼多的人,稟性中水滯;愛操心者,稟性土濁;這些都可透過「改性」而轉運、療病。
總結來說,王鳳儀性理學說中的「稟性」,是一個深刻的、具有診斷與實踐意義的概念。
它將抽象的道德、情緒,與具體的身體疾病、人生境遇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它指出,我們與生俱來的負面情緒模式,是我們生命痛苦的總根源,而療癒之道,不在於向外尋求,而在於向內自省,透過深刻的自我認知與道德實踐,將這股毀滅性的力量,轉化為回歸圓滿天性的動力。
十、總結:王鳳儀視角下的稟性
對王鳳儀而言,稟性是:
●人生的根本敵人:它是痛苦、疾病與失敗的總根源。
●一種需要被「化」掉的物質:它不是被「壓抑」或「管理」,而是要通過 「認不是」、「找好處」、「五行轉盤」 等方法,將其徹底分解、轉化、清除。
●修行與療愈的靶心:他的整個「性命哲學」和「性理療病」實踐,都圍繞著「化除稟性,複現天性」這一核心目標展開。
簡單來說,在王鳳儀的學說中,「稟性」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由負面情緒構成的、導致身心疾病與人生不幸的根本源頭。
「稟性」當家時,人心裡充滿了計較、鬥爭、憤恨,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稟性」在三性中的定位是:它是遮蔽我們光明「天性」的、與生俱來的內在陰暗面。
但在王鳳儀的性理講學中,「性命雙修」的根基即是「明性、改性」。
他強調:「明性者,明理也;改性者,順理也。」
人若能覺察自己稟性的偏(如怒、貪、憂、懼、疑),並在生活中修正,便可「化病為慧、化苦為德」。
這裡的「改性」不是壓抑情緒,而是透過懺悔與覺悟來轉化氣機,使天性得以顯現。
換言之,稟性是靈魂的試題;修性,是靈魂的答卷。
在心理層面上,這相當於現代心理治療中的「深層人格整合」,但王鳳儀更強調「心念動即氣機動」的全息影響——這已接近現代身心醫學與能量心理學的交會處。
在現代意義上,王鳳儀的「稟性」概念,提供了一個極其深刻且實用的心身健康與人格成長模型。
它告訴我們:
疾病的根源,深植於我們的內心模式。 要治癒身體,必須清理內心。
我們不是負面情緒的受害者,而是可以通過「化性」的功夫,成為自己心性的主人。
這是一條「向內求」的療癒道路,它賦予個人極大的能動性,通過自我覺察與轉化,達到身心健康、家庭和睦與生命境界的提升。
因此,「稟性」的意義,不僅在於解釋疾病,更在於指明了一條從痛苦與疾病中徹底解放的光明路徑。
因此,理解「稟性」是進入王鳳儀思想世界的第一把,也是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在身心靈層面都具有實在影響力的「負面能量體」,是每個人都需要直面並克服的生命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