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過動,是「感官尋求型人格」?深度解析與育兒妙招!🤔
嗨,親愛的爸媽們!👋
你家是不是也有個像小旋風一樣,永遠停不下來的孩子?🌪️ 他總是喜歡跳上跳下、不停轉圈圈、玩遊戲時特別大力,甚至會突然衝過來給你一個超級緊的熊抱?當我們看到這些行為時,心裡難免會想:「這是過動嗎?還是單純太活潑?」
其實,除了我們熟知的「過動症」(ADHD)之外,有一種孩子可能只是屬於「感官尋求型人格」(Sensory-Seeking Personality)。這可不是什麼疾病,而是他們的大腦對於感官刺激的需求,比一般人來得更高一些!💡今天,就讓我這個過來人,帶你一起從心理學和醫學的角度,來深入了解這些可愛的「感官小偵探」吧!💖
1. 什麼是「感官尋求型人格」?🧠
從心理學和醫學角度來看,感官尋求型人格是指孩子的大腦在接收和處理感官訊息時,需要比一般人更強烈、更大量的刺激,才能感到「滿足」或「平靜」。
這就像是他們的感官雷達特別不敏感,為了讓自己感覺到「存在」,他們必須透過不斷地活動、觸摸、擠壓,來獲取足夠的感官輸入,以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身體狀態。他們並不是故意要搗蛋,而是在尋求一種內在的平衡。🧘
2. 過動(ADHD) vs. 感官尋求:如何分辨?🧐
這兩者常常被混淆,但其實有著根本的差異。

重點提醒:這只是初步的觀察,真正的診斷需要由專業的兒科醫師、兒童心理師或職能治療師來進行。爸媽們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喔!
3. 家有感官尋求兒,你可以這樣做!💪
了解孩子的特質後,我們就能用更精準的方法來愛他、引導他。這裡提供幾個我實行後覺得超有幫助的「育兒妙招」:
🪄 提供充足的「感官點心」
就像肚子餓了要吃點心一樣,感官尋求型的孩子也需要定時的感官刺激。我們可以主動提供這些「感官點心」,讓他們滿足需求,進而減少過度尋求的行為。
- 「本體覺」活動:這是所有感官中,最能帶來穩定感的一種。可以讓孩子玩黏土、推重物、搬東西,或是提供一個大型抱枕讓他們盡情擠壓。🧸
- 「前庭覺」活動:與平衡感和空間感有關。盪鞦韆、溜滑梯、玩滑板車,都能給予他們足夠的刺激。🎢
- 「觸覺」活動:讓孩子光腳在草地上走、玩沙、玩水、或是用不同材質的物品觸碰他們,都能滿足觸覺需求。🦶
🪄 創造「感官友善」的生活環境
- 在家中設立「安全遊戲區」:鋪上軟墊,擺放一些可以攀爬、跳躍的玩具,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盡情放電。🤸
- 出門前先「預告」:提前告訴孩子今天的行程,讓他有心理準備,避免因為陌生環境帶來的過度刺激而情緒不穩。🚦
- 學會「暫停」與「放空」:在孩子活動力十足時,也可以引導他練習深呼吸或靜坐,幫助他學習自我調節。🧘♀️
🪄 尋求專業協助,成為孩子的神隊友
如果孩子的感官尋求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他的學習或人際關係,別猶豫,勇敢地向專業人士求助!職能治療師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們會透過專業評估,設計適合你孩子的感官活動,幫助他更好地適應生活。
總結一下: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當我們看到他們的「與眾不同」,除了擔心,也可以試著換個角度,去理解他們背後的需求。
感官尋求型的孩子,只是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在感受世界。我們的任務不是去「矯正」他們,而是去理解、接納,並給予他們所需的愛與支持。
你的孩子是感官尋求型嗎?你都怎麼引導他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讓我們一起為這些可愛的小旋風們,打造一個充滿愛與安全感的成長環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