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尋求型人格」?深度解析與育兒妙招!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孩子不是過動,是「感官尋求型人格」?深度解析與育兒妙招!🤔

嗨,親愛的爸媽們!👋

你家是不是也有個像小旋風一樣,永遠停不下來的孩子?🌪️ 他總是喜歡跳上跳下、不停轉圈圈、玩遊戲時特別大力,甚至會突然衝過來給你一個超級緊的熊抱?當我們看到這些行為時,心裡難免會想:「這是過動嗎?還是單純太活潑?」

其實,除了我們熟知的「過動症」(ADHD)之外,有一種孩子可能只是屬於「感官尋求型人格」(Sensory-Seeking Personality)。這可不是什麼疾病,而是他們的大腦對於感官刺激的需求,比一般人來得更高一些!💡

今天,就讓我這個過來人,帶你一起從心理學和醫學的角度,來深入了解這些可愛的「感官小偵探」吧!💖

1. 什麼是「感官尋求型人格」?🧠

從心理學和醫學角度來看,感官尋求型人格是指孩子的大腦在接收和處理感官訊息時,需要比一般人更強烈、更大量的刺激,才能感到「滿足」或「平靜」。

這就像是他們的感官雷達特別不敏感,為了讓自己感覺到「存在」,他們必須透過不斷地活動、觸摸、擠壓,來獲取足夠的感官輸入,以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身體狀態。他們並不是故意要搗蛋,而是在尋求一種內在的平衡。🧘

2. 過動(ADHD) vs. 感官尋求:如何分辨?🧐

這兩者常常被混淆,但其實有著根本的差異。

raw-image


重點提醒:這只是初步的觀察,真正的診斷需要由專業的兒科醫師兒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來進行。爸媽們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喔!

3. 家有感官尋求兒,你可以這樣做!💪

了解孩子的特質後,我們就能用更精準的方法來愛他、引導他。這裡提供幾個我實行後覺得超有幫助的「育兒妙招」:

🪄 提供充足的「感官點心」

就像肚子餓了要吃點心一樣,感官尋求型的孩子也需要定時的感官刺激。我們可以主動提供這些「感官點心」,讓他們滿足需求,進而減少過度尋求的行為。

  • 「本體覺」活動:這是所有感官中,最能帶來穩定感的一種。可以讓孩子玩黏土、推重物、搬東西,或是提供一個大型抱枕讓他們盡情擠壓。🧸
  • 「前庭覺」活動:與平衡感和空間感有關。盪鞦韆、溜滑梯、玩滑板車,都能給予他們足夠的刺激。🎢
  • 「觸覺」活動:讓孩子光腳在草地上走、玩沙、玩水、或是用不同材質的物品觸碰他們,都能滿足觸覺需求。🦶

🪄 創造「感官友善」的生活環境

  • 在家中設立「安全遊戲區」:鋪上軟墊,擺放一些可以攀爬、跳躍的玩具,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盡情放電。🤸
  • 出門前先「預告」:提前告訴孩子今天的行程,讓他有心理準備,避免因為陌生環境帶來的過度刺激而情緒不穩。🚦
  • 學會「暫停」與「放空」:在孩子活動力十足時,也可以引導他練習深呼吸或靜坐,幫助他學習自我調節。🧘‍♀️

🪄 尋求專業協助,成為孩子的神隊友

如果孩子的感官尋求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他的學習或人際關係,別猶豫,勇敢地向專業人士求助!職能治療師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們會透過專業評估,設計適合你孩子的感官活動,幫助他更好地適應生活。

總結一下: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當我們看到他們的「與眾不同」,除了擔心,也可以試著換個角度,去理解他們背後的需求。

感官尋求型的孩子,只是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在感受世界。我們的任務不是去「矯正」他們,而是去理解接納,並給予他們所需的愛與支持。

你的孩子是感官尋求型嗎?你都怎麼引導他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讓我們一起為這些可愛的小旋風們,打造一個充滿愛與安全感的成長環境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ummerM的沙龍
6會員
125內容數
用無數夜晚,拼湊瑣碎時間 累積很多AI育兒文章,並整理成筆記 看不懂艱深用詞,一次次與AI對話、詢問 才做成比較完整的系列跟大家分享 歡迎一起討論這些文章主題 目前使用多款AI交叉討論、協作
Summer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9
這次因為看到「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的討論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kYTUvfcSFc 所以跟我的AI助理桑桑聊聊這個主題。✨ 「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是從嘻哈歌手轉型成全球巨星的傳奇人物,他的成長故事非常特別!🎒
2025/10/19
這次因為看到「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的討論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kYTUvfcSFc 所以跟我的AI助理桑桑聊聊這個主題。✨ 「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是從嘻哈歌手轉型成全球巨星的傳奇人物,他的成長故事非常特別!🎒
2025/10/18
許多父母都有類似的經驗:當寶寶在哭泣時,好像媽媽總是第一個「聽到」哭聲,迅速反應,而爸爸似乎常常稍晚反應。 這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神經科學機制支持,並非單純是耳力或注意力問題。 大腦中專為母親設計的響應迴路 最新研究發現,當嬰兒哭泣時,訊號會經由聽覺通路傳遞到母親大腦的特定區域,特別是在視丘(th
2025/10/18
許多父母都有類似的經驗:當寶寶在哭泣時,好像媽媽總是第一個「聽到」哭聲,迅速反應,而爸爸似乎常常稍晚反應。 這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神經科學機制支持,並非單純是耳力或注意力問題。 大腦中專為母親設計的響應迴路 最新研究發現,當嬰兒哭泣時,訊號會經由聽覺通路傳遞到母親大腦的特定區域,特別是在視丘(th
2025/10/18
感官尋求型人格 vs. 高需求孩子:一次搞懂兩者的差異與育兒心法!🧐 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與眾不同?他精力旺盛、情緒起伏大,好像永遠都有用不完的電力?🔋(我覺得我家好像是這樣) 當我們試圖在網路搜尋相關資訊時,可能會看到「感官尋求型人格」或「高需求孩子」等詞彙,讓人不禁困惑:「這
2025/10/18
感官尋求型人格 vs. 高需求孩子:一次搞懂兩者的差異與育兒心法!🧐 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與眾不同?他精力旺盛、情緒起伏大,好像永遠都有用不完的電力?🔋(我覺得我家好像是這樣) 當我們試圖在網路搜尋相關資訊時,可能會看到「感官尋求型人格」或「高需求孩子」等詞彙,讓人不禁困惑:「這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總是能感受最細微的變化,不論是環境中的光線或別人的心情,彷彿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同身受,但是孩子可能一開始會不知所措,那該怎麼適應這樣的天賦,活出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呢?
Thumbnail
總是能感受最細微的變化,不論是環境中的光線或別人的心情,彷彿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同身受,但是孩子可能一開始會不知所措,那該怎麼適應這樣的天賦,活出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呢?
Thumbnail
當孩子出現情緒反應時,建議從三個面向去觀察: 孩子本身: 是否有身體不適、與照顧者的關係是否穩定、學習的內容是否過難、情緒發展到達什麼樣的階段等等 照顧者: 是否給予合適的基本照顧、提供足夠的學習刺激、原則與界限是否明確、照顧者本身的情緒是否穩定 環境: 家中環境或人員是否有變動、社區鄰里間是
Thumbnail
當孩子出現情緒反應時,建議從三個面向去觀察: 孩子本身: 是否有身體不適、與照顧者的關係是否穩定、學習的內容是否過難、情緒發展到達什麼樣的階段等等 照顧者: 是否給予合適的基本照顧、提供足夠的學習刺激、原則與界限是否明確、照顧者本身的情緒是否穩定 環境: 家中環境或人員是否有變動、社區鄰里間是
Thumbnail
我們就是情感豐富的人,這可以是我們的優勢。只要我們學會不讓情緒成為絆住我們的阻礙,在感同身受之餘學會更多應對策略,就不需要用盔甲來武裝自己的心了。
Thumbnail
我們就是情感豐富的人,這可以是我們的優勢。只要我們學會不讓情緒成為絆住我們的阻礙,在感同身受之餘學會更多應對策略,就不需要用盔甲來武裝自己的心了。
Thumbnail
在引導孩子理解情緒時家長可以參考情緒的發展階段,各種情緒是有不同的先後順序的,較複雜的情緒如:驕傲、罪惡感等,會到大一點點才會出現。 而EQ裡強調,除了洞察、控制自己的情緒,觀察他人情緒也十分的重要,而觀察他人的情緒反應需要能了解、推估別人的心理狀態,根據年齡的發展也會有不同的心智成熟度。 情緒
Thumbnail
在引導孩子理解情緒時家長可以參考情緒的發展階段,各種情緒是有不同的先後順序的,較複雜的情緒如:驕傲、罪惡感等,會到大一點點才會出現。 而EQ裡強調,除了洞察、控制自己的情緒,觀察他人情緒也十分的重要,而觀察他人的情緒反應需要能了解、推估別人的心理狀態,根據年齡的發展也會有不同的心智成熟度。 情緒
Thumbnail
  『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總有個放蕩不羈的小子不斷地提醒著我們要傾聽他的聲音才不會迷失了方向』。  
Thumbnail
  『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總有個放蕩不羈的小子不斷地提醒著我們要傾聽他的聲音才不會迷失了方向』。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撒嬌以外,孩子其實還有各種動作都在尋求關注,如果可以看得出來,也許就不會以為只是在胡鬧
Thumbnail
撒嬌以外,孩子其實還有各種動作都在尋求關注,如果可以看得出來,也許就不會以為只是在胡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