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位朋友在準備他在公司要爭取晉升的簡報。
整整花了三個假日,把過去幾年的工作整理成一份「成果報告」。
他給我看了他整理的工作項目、成果、照片、影片、長官的回饋、自己的檢討與學習…等。很多的紀錄,但是比較平淡。於是我問他:「如果這份成果報告是一本書,你想讓人記得的是哪一章?」
他愣了一下,然後笑著說:「好像沒有特別的一章耶,每天都在救火啊!」
那一刻我發現,很多人明明努力工作了好幾年,卻沒有留下屬於自己的「作品」。
每天都在做事,但事情結束後,就被新任務覆蓋,連自己都記不清曾經創造過什麼。
其實,上班的人,也能有作品集。
不是要多開副業、多經營個人品牌,而是讓你在公司裡做的每一件事,都留下可以被看見、被傳承的價值。
每一份專案報告、教育訓練、制度改善提案、流程優化,只要你願意多花一點時間,把「我怎麼想、怎麼做、結果是什麼」記錄下來,它就能成為一個作品。
作品不一定華麗,但要能說明你的思考、你的方法、你的判斷。
當我們開始用「創作者的心態」工作,
我們不再只是被交辦任務的人,而是能夠留下印記、創造意義的人。
所以,不妨從現在開始,把手上的每一個任務,當作一次作品的練習。
有一天當你回頭看,你會發現自己不是只完成了無數份報告,而是累積了一整個「職場作品集」,一份屬於你專業價值的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