誥志

更新 發佈閱讀 25 分鐘

一、


1. 原文


公曰:「誥志無荒,以會民義,齋戒必敬,會時必節,犧牲必全,齊盛必潔,上下禋祀,外內無失節,其可以省怨遠災乎?」

子曰:「丘未知其可以省怨也!」


2. 注釋


1. 誥志無荒:誥,告誡;志,志向;荒,怠慢。意為「誡勉志向不可荒廢」。



2. 會民義:使民眾聚合於正義之道。



3. 齋戒:宗廟祭祀前的潔淨身心之禮。



4. 會時必節:舉行祭祀的時間必須合於節令。



5. 犧牲必全:祭祀用的牲畜必須完整無缺。



6. 齊盛必潔:祭品、禮器必須齊備而潔淨。



7. 上下禋祀:上下,指天子諸侯;禋祀,祭天祀祖。



8. 省怨遠災:減少民怨,遠離災禍。



9. 丘未知其可以省怨也:孔子自謙之辭,表示「我尚不知這樣是否能減少怨恨」。




3. 白話文


魯公說:「若能誡勉志向不懈怠,使民心歸於正義,齋戒要虔誠,舉事要合時節,祭牲要完備,祭品要潔淨,上下祭祀都不失禮節,這樣是否就能減少怨恨,遠離災禍呢?」

孔子回答:「我還不敢說這樣就一定能減少怨恨啊!」


4. 總結


魯公以為誠敬之禮可感格鬼神、安民止怨,孔子則謙辭以應,暗示治民非徒在禮儀,還須在德政與民心之安。


啟示


禮雖可正名分、通天人,然若民困政苛,則禮無以息怨。


孔子強調「德本於人心」,非徒形式之敬。





二、


1. 原文


公曰:「然則何以事神?」

子曰:「以禮會時。夫民見其禮則上下援,援則樂,樂斯毋憂,以此省怨而亂不作也。夫禮會其四時,四孟四季,五牲五穀,順至必時其節也,丘未知其可以為遠災也。」


2. 注釋


1. 事神:奉祀神明。



2. 以禮會時:依照禮制配合時令舉行祭祀。



3. 上下援:君臣、上下互相感應。



4. 援則樂:互相感應則心情愉悅。



5. 樂斯毋憂:快樂就不會有憂患。



6. 省怨:減少怨恨。



7. 亂不作:社會不會發生動亂。



8. 四孟四季:一年八節氣之初與末,指季節變化之時。



9. 五牲五穀:五種牲畜與五種穀物,祭祀之用。



10. 順至必時其節:依時順節,恰當而不違天道。



11. 遠災:遠離災害。




3. 白話文


魯公問:「那麼應當如何祭祀神明呢?」

孔子回答:「應該依禮制配合時令舉行祭祀。人民看到禮儀,就會使上下互相感應;感應則和樂,和樂便沒有憂患。如此可以減少怨恨,使社會不致發生動亂。至於禮儀的施行,要配合四時節氣、四孟四季,使用五牲與五穀,依時順節而舉行。我還不能確定這是否真的能避免災禍。」


4. 總結


孔子認為祭祀之道在於「以禮合時」,重點不在避災求福,而在於使民心歸順、上下和樂。禮若合時,民心自然平,怨恨減少,亂象不生。至於能否免除天災,則非人力所及。


啟示


禮的核心在於和人心、順天時,而非迷信神靈。


真正的治國與祭祀之道,是教化民心、以和為貴。


不可將宗教禮儀視為避禍之具,而應以其為德治之本。





三、


1. 原文


公曰:「然則為此何以?」

子曰:「知仁合則天地成,天地成則庶物時,庶物時則民財敬,民財敬以時作;時作則節事,節事以動眾,動眾則有極;有極以使民則勸,勸則有功,有功則無怨,無怨則嗣世久,唯聖人!」


2. 注釋


1. 為此何以: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應該怎麼做。



2. 知仁合:智慧與仁德相結合。



3. 庶物時:萬物各得其時而生長。



4. 民財敬:人民珍惜財物。



5. 以時作:依時而作,順應時節從事生產。



6. 節事:節制事務,謹守分度。



7. 動眾:調動民眾。



8. 有極:有所節制與規範。



9. 使民則勸:治理人民則能使之受到鼓勵。



10. 嗣世久:子孫相承,國祚長久。



11. 唯聖人:唯有聖人能達此境。




3. 白話文


魯公問:「那麼,要實現這些,應該怎樣做呢?」

孔子回答:「當智慧與仁德相合時,天地運行得以成就;天地成就,萬物便能各得其時;萬物順時,人民便會珍惜財物;人民珍惜財物,就會依時而作;依時而作,事務便有節制;節制事務以動員民眾,民眾行動便有規範;有了規範去治理人民,就能使之受到鼓勵;人民受到鼓勵,就會有功績;有功績則無怨恨;無怨恨則國祚長久,這唯有聖人能做到。」


4. 總結


孔子指出治國之道源於「知仁合一」,即智慧與仁德並行。唯有聖人能以德導之、以智理之,使天地順、萬物時、民心勸、國運久。治國重在順時節制、激勵民心,而非強制與苛政。


啟示


治國之本在「知仁合一」,理智與仁心不可偏廢。


君子應順天時、節事務,使民自勸而非逼迫。


無怨而久治,乃聖人之道,亦為長治久安之本。





四、


1. 原文


是故政以勝眾,非以陵眾;眾以勝事,非以傷事;事以靖民,非以徵民;故地廣而民眾,長之祿也。


2. 注釋


1. 政以勝眾:政治在於能使眾人歸服、團結。



2. 陵眾:以權勢壓迫百姓。



3. 眾以勝事:民眾團結能成就事業。



4. 傷事:損害事業。



5. 靖民:使百姓安寧。



6. 徵民:過度徵發、使民困苦。



7. 長之祿:延長君主與國家的福祿。




3. 白話文


所以說,治理政事要能團結眾人,而不是壓迫百姓;百姓要團結一致以完成事業,而不是相爭損事;處理政務的目的,是要使人民安定,而不是頻繁徵用他們。這樣一來,土地廣闊、人民眾多,就能成為國家長久的福祿。


4. 總結


孔子闡明政治的根本在於安民與合眾,而非壓迫與勞民。政在順民,民在和眾,事在安靖。若能以德行使政、以仁心養民,則國家富強、祿命長久。


啟示


治政應以安民為本,不可恃勢凌人。


民眾團結則事成,內亂則國衰。


以仁政養民,乃延國祚之道。





五、


1. 原文


丘聞周太史曰:「政不率天,下不由人,則凡事易壞而難成。」虞史伯夷曰:「明,孟也;幽,幼也。明幽,雌雄也。雌雄迭興而順至,正之統也。日歸于西,起明于東;月歸于東,起明于西。」


2. 注釋


1. 周太史:周朝掌記錄天象與政教之官。



2. 政不率天:政事若不順應天道。



3. 下不由人:臣民不遵人道、不順上命。



4. 明:光明,象徵陽。



5. 孟:大、盛之意。



6. 幽:幽暗,象徵陰。



7. 幼:小、微之意。



8. 雌雄:指陰陽兩氣。



9. 正之統:天下運行的正道與秩序。



10. 日歸于西...:以日月運行比喻陰陽交替、生生不息之理。




3. 白話文


孔子說:「我聽周太史說過:政治若不順應天道,下民若不守人道,那麼一切事情就會容易毀壞而難以成功。」

虞史伯夷說:「明者盛也,幽者微也。明與幽、陰與陽,如雌與雄,交替興起而自然循環,這就是萬物運行的正統法則。太陽落於西方,又從東方升起;月亮落於東方,又從西方再現,皆循自然之道而行。」


4. 總結


此段以天象喻政理,說明政道須順應天地陰陽之理,方能久安。若違天道與人道,則萬事敗壞。聖人觀天地運行,明白治國亦當循此之常,不逆其序。


啟示


治政須合天理與人情,不可悖逆自然。


陰陽交替象徵萬事有序,政治亦應順勢而為。


明察天道者,能以德化民,使政事長久而不壞。





六、


1. 原文


虞夏之厤,正建於孟春。於時冰泮發蟄,百草權輿,瑞雉無釋。物乃歲俱生於東,以順四時,卒於冬分。


2. 注釋


1. 虞夏之厤:指虞舜、夏禹時期所用的曆法。



2. 正建於孟春:以春季第一月(正月)為一年的開始。



3. 冰泮:冰雪融化。



4. 發蟄:冬眠的昆蟲開始活動。



5. 百草權輿:草木萌芽生長。「權輿」意為開始。



6. 瑞雉無釋:祥瑞的雉鳥出現不停,象徵太平之氣。



7. 歲俱生於東:一年的生氣從東方(春)開始。



8. 以順四時:依循四季的自然節序。



9. 卒於冬分:終於冬季中分之時,完成一年的循環。




3. 白話文


虞舜與夏禹的曆法,以春天的第一月為正月。那時冰雪融化,蟲蟻甦醒,草木開始萌發,祥雉飛現不息。萬物的生命從東方(春季)開始萌生,依循四時的運行,到冬季中分時,才完成一整年的循環。


4. 總結


此段述古代虞夏之曆順天應時,以春為歲首,符合自然生長之理,象徵天地萬物循環不息、政教順天而行。


啟示


政治與制度應順應天時,方能興旺安定。


春為萬物始生之時,象徵更新與仁政之本。


順天而行,則萬物得序,天下自和。





七、


1. 原文


於時雞三號,卒明。載于青色,撫十二月節,卒于丑。日月成歲厤,再閏以順天道,此謂歲虞汁月。


2. 注釋


1. 雞三號:雞鳴三次,天將明,象徵新歲之始。



2. 卒明:天亮,萬物始動。



3. 載于青色:以「青」為歲之正色,青屬東方,主春木之氣。



4. 撫十二月節:統攝一年十二月之節令。



5. 卒于丑:一歲之終止於丑月(冬季十二月)。



6. 日月成歲厤:以日與月的運行制定歲曆。



7. 再閏以順天道:設置閏月兩次以調和曆法,順應天象。



8. 歲虞汁月:即「虞月」,指虞舜時所行的曆法名稱。




3. 白話文


當時雞鳴三次,天色漸亮,象徵一年之始。以青為歲之主色,調理一年的十二月節氣,終止於丑月(一年的末月)。依照日月運行來制定歲曆,每隔時設閏以順應天道,這便是虞舜時期所用的「歲虞汁月」曆法。


4. 總結


此段說明虞舜之曆以春為歲首、以青為正色,依日月運行、設閏以順天象,使一年節氣分明、萬物循序。


啟示


制度應依自然運行之理而定,方能長久。


順天而作,則政通人和、民生和諧。


曆法不僅為計時,更象徵治國秩序與天地之道。





八、


1. 原文


天曰作明。曰與,惟天是戴。地曰作昌,曰與,惟地是事。人曰作樂,曰與,惟民是嬉。民之動能,不遠厥事;民之悲色,不遠厥德。此謂表裏時合,物之所生,而蕃昌之道如此。


2. 注釋


1. 作明:天以日月之光明照臨萬物。



2. 曰與:謂天賦予人間之恩惠。



3. 惟天是戴:人以天為所尊戴。



4. 作昌:地生成萬物,使之繁盛。



5. 惟地是事:人以地為所依而事。



6. 作樂:人行德化,能和樂萬民。



7. 惟民是嬉:百姓因此得以安樂。



8. 民之動能,不遠厥事:百姓的行為與生活,不離其職事本分。



9. 民之悲色,不遠厥德:百姓的哀樂,皆與德政相關。



10. 表裏時合:天(表)與地、人(裏)相合於時序。



11. 蕃昌:繁盛昌榮。




3. 白話文


天以光明照臨萬物,賜予恩澤,人以天為所尊戴;地以生成萬物為功,人以地為所事奉;人施德化,使天下和樂,百姓因之而歡欣。人民的行動不離本分,哀樂皆與德政相連。這便是天地人內外相合、時序相順,萬物生長繁盛的道理。


4. 總結


此段闡述天地人三者相互依存、各盡其職的和諧之道。天地運行不息,人能順應其德,則萬物興盛、國家昌隆。


啟示


天地人應各守其道,互為依歸。


為政者當以德化民,使人心與天地合。


自然與人事若能表裏相應,則治世可長久。





九、


1. 原文


天生物,地養物,物備興而時用常節曰聖人,主祭于天曰天子。天子崩,步于四川,代于四山,卒葬曰帝。


2. 注釋


1. 天生物:天以氣化生萬物。



2. 地養物:地以形體承載萬物,使之生長。



3. 物備興而時用常節:萬物具備而興起,運用有常有節,這樣的人稱為聖人。



4. 聖人:指能順應天地之道,制禮作樂以教化萬民者。



5. 主祭于天曰天子:主持祭天大禮者稱為天子。



6. 崩:天子之死稱「崩」。



7. 步于四川:行於四方神祇所居之地,意為魂歸天地。



8. 代于四山:交代祭祀於四嶽,象徵傳承天命。



9. 卒葬曰帝:安葬後尊之為「帝」。




3. 白話文


天生成萬物,地滋養萬物。能順應時節、使萬物運用得宜而不失其常的人,稱為聖人。聖人主持祭天之禮,稱為天子。當天子去世,靈魂行於四方,功德遍及天下,安葬之後,尊稱為「帝」。


4. 總結


此段闡述天地生成萬物之理,並以此推明聖人、天子與帝之分。聖人順天應地,以德化民;天子奉天祭地;天子去世,功業成而尊為帝。


啟示


為政者當效聖人,順應天地而行道。


天子之尊在於德配天地,而非權位。


順天應時、合於常節,方能使天下萬物安而不亂。





十、


1. 原文


天作仁,地作富,人作治。樂治不倦,財富時節,是故聖人嗣則治。


2. 注釋


1. 天作仁:天以好生之德施仁,普惠萬物。



2. 地作富:地生萬物,供給豐饒之財。



3. 人作治:人承天地之德,以建立秩序、施行治理。



4. 樂治不倦:樂於治理而不感疲倦。



5. 財富時節:財物運用合於時節,不失其度。



6. 嗣則治:繼承天道、順應其理,則能治國安民。




3. 白話文


天以仁德覆育萬物,地以財富滋養眾生,人以治理使天下有序。若能樂於治事而不懈怠,財物使用合於時節法度,因此聖人承續天地之道,就能使天下太平。


4. 總結


此章以「天仁、地富、人治」三者對應天地人之德,說明治世之道在於順天應地、盡人事。聖人能繼承天道、樂於為政,因而天下得以長治久安。


啟示


治國須合天仁、地富之理,以德化民。


樂於治理而不倦,是聖人持久之道。


財物應合時用,不可奢侈浪費,方能長治。





十一、


1. 原文


文王治以俟時,湯治以伐亂;禹治以移眾,眾服,以立天下;堯貴以樂治時,舉舜;舜治以德使力。


2. 注釋


1. 文王治以俟時:周文王以等待時機、順應天命而治國。



2. 湯治以伐亂:商湯以討伐暴亂、除去殘虐而得天下。



3. 禹治以移眾:大禹以勞民利民、感化眾心而得天下。



4. 眾服,以立天下:百姓信服,因而建立王業。



5. 堯貴以樂治時,舉舜:堯以樂善治世,推舉舜為繼承人。



6. 舜治以德使力:舜以德為主,使人盡其才能與力量。




3. 白話文


文王以順應時勢來治理天下;湯以討伐暴亂平治天下;大禹以安撫、感化人民,使眾人歸服而建立天下;堯以仁德樂善治世,舉用舜為賢人;舜以德化人,讓眾人盡力而治。


4. 總結


此段以五聖治世之法對比,說明聖人因時制宜,各有其治道:文王順時、湯除亂、禹移眾、堯舉賢、舜用德。天下之治,皆在於應時而行、因勢立功。


啟示


治世之道無一定法,貴在順應時勢。


德化與用人並重,方能長久安定。


君主當如堯舜,舉賢任能、以德服人。





十二、


1. 原文


在國統民如恕,在家撫官而國,安之勿變,勸之勿沮,民咸廢惡如進良,上誘善而行罰,百姓盡於仁而遂安之,此古之明制之治天下也。


2. 注釋


1. 統民如恕:以寬厚仁恕之道治理人民。



2. 撫官而國:安撫百官以治理國家。



3. 安之勿變:使人民安定,不使政策多變。



4. 勸之勿沮:勸導善行,不令民心灰心沮喪。



5. 廢惡如進良:去惡如同推進善行,化導民性向善。



6. 誘善而行罰:以教化誘導人向善,並以刑罰警戒惡行。



7. 盡於仁而遂安之:使百姓皆以仁德為本,因而安定。



8. 明制:指古代聖王所制定的明智制度。




3. 白話文


在國家中統治人民,要以仁恕為本;在家中安撫百官,以治理天下。要使民心安定而不輕易改變政策,勸導他們行善而不使他們灰心。人民都能棄惡如同推進善行一樣,君上以善誘導並以刑罰輔助,使百姓皆歸於仁德而得安寧。這就是古代聖王明智制度用以治理天下的方法。


4. 總結


古代聖王以仁恕為本,安定民心,善導群眾,行賞罰得宜,使天下歸於安寧。


啟示


為政者應持恕而治,剛柔並濟。


政策當穩定持久,民心乃可安。


教化為本,刑罰為輔,方能達成太平之治。





十三、


1. 原文


仁者為聖,貴次,力次,美次,射御次,古之治天下者必聖人。


2. 注釋


1. 仁者為聖:具備仁德的人稱為聖人。



2. 貴次:尊貴者次於仁者。



3. 力次:以力量取勝者居第三。



4. 美次:以美貌取人者居第四。



5. 射御次:擅長射箭與駕御者居第五。



6. 古之治天下者必聖人:古代能治理天下的必是以仁為本的聖人。




3. 白話文


具備仁德的人是最崇高的,被稱為聖人;其次是尊貴的人;再其次是以力量取勝的人;再其次是以美貌取人者;最次的是善於射箭與駕御者。古代能治理天下的,一定是仁者,也就是聖人。


4. 總結


聖人以仁為本,位居一切之上;權力、美貌與技巧皆為其次。


啟示


仁德是治世之本,超越權勢與技能。


真正的領導者應以德服人,而非以力制人。


外在之美與技巧終有限,唯內在仁德能久安天下。





十四、


1. 原文


聖人有國,則日月不食,星辰不隕,勃海不運,河不滿溢,川澤不竭,山不崩解,陵不施谷,川浴不處,深淵不涸。


2. 注釋


1. 聖人有國:聖人治理國家。



2. 日月不食:日月不會出現蝕象,象徵天地和順。



3. 星辰不隕:星辰不墜落,表示天象安定。



4. 勃海不運:渤海不泛濫或異動。



5. 河不滿溢:黃河不氾濫。



6. 川澤不竭:河川與沼澤不會乾涸。



7. 山不崩解:山嶽穩固不崩。



8. 陵不施谷:丘陵不被洪水沖刷。



9. 川浴不處:河流運行通暢,不停滯。



10. 深淵不涸:深潭不乾竭。




3. 白話文


當聖人治理國家時,天地運行安定,日月不會蝕,星辰不會墜落,海洋不會翻湧,河水不會氾濫,河川與沼澤不會乾涸,山嶽不會崩塌,丘陵不會被沖刷,河流暢通無阻,深淵永不乾竭。


4. 總結


聖人以德化天下,則天地萬物皆安,天象平和、山川穩固,象徵人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啟示


德治能感天地,使萬物歸順。


君德與天道相應,則天下安寧。


真正的太平,不僅在人治,更在與自然同和。





十五、


1. 原文


於時龍至不閉,鳳降忘翼,蟄獸忘攫,爪鳥忘距,蜂蠆不螫嬰兒,蟁蝱不食夭駒,雒出服,河出圖。


2. 注釋


1. 龍至不閉:龍來臨而不藏匿,象徵祥瑞顯現。



2. 鳳降忘翼:鳳凰飛來時忘記振翅,表示安然降臨人間。



3. 蟄獸忘攫:冬眠的野獸醒來後也不以爪取物,象徵萬物和順。



4. 爪鳥忘距:猛禽忘記使用利爪,不傷其他生靈。



5. 蜂蠆不螫嬰兒:蜂、蠍等有毒之物不刺嬰兒。



6. 蟁蝱不食夭駒:蒼蠅、牛虻不叮咬幼駒。



7. 雒出服:雒水出現祥瑞的「赤服」之兆。



8. 河出圖:黃河出現龍馬負圖之瑞,象徵天命顯示。




3. 白話文


在這樣的太平時代,龍出現而不藏身,鳳凰飛來忘記振翅;野獸不再爪取,猛禽不再用距;蜂與螫蟲不螫人嬰,蠅與虻不叮幼馬。雒水出現祥瑞之服,黃河吐出天命之圖。


4. 總結


此段描寫聖人治世、天下太平的景象,天地和順、萬物馴服,連飛禽走獸都不相害,祥瑞層出,象徵人與自然完全和諧。


啟示


德化之至,能感通天地與萬物。


太平之世,連兇暴之物亦化為祥和。


聖德所及,不止在人心,更在萬類共安。





十六、


1. 原文


自上世以來,莫不降仁,國家之昌,國家之臧,信仁。是故不賞不罰,如民咸盡力;車不建戈,遠邇咸服,允使來往,地賓畢極;無怨無惡,率惟懿德。


2. 注釋


1. 降仁:施行仁政。



2. 臧:善、美好。



3. 信仁:以仁為信,堅守仁道。



4. 車不建戈:戰車上不立戈矛,象徵無戰事。



5. 遠邇咸服:遠近的諸侯與百姓都歸服。



6. 允使來往:允許使者自由來往,邦交通達。



7. 地賓畢極:四方賓客皆至,天下歸心。



8. 懿德:美好的德行。




3. 白話文


自古以來,天下之所以安定昌盛,皆因施行仁政。國家興隆、善治,都在於信守仁德。所以不需賞罰,百姓自願盡力;戰車無戈,遠近皆服;使者往來無阻,天下諸侯都前來朝貢;沒有怨恨與仇惡,皆遵從美德而行。


4. 總結


此段強調仁政是國家安定昌盛的根本。當君主以仁為本,不用刑賞威逼,百姓自然樂從,天下歸心,四海無爭。


啟示


仁政是治國長久之道。


德化勝於刑威,能使天下自服。


上行仁義,則下化忠信,國家永安。





十七、


1. 原文


此無空禮,無空名,賢人並憂,殘毒以時省;舉良良,舉善善,恤民使仁,日矅仁賓也。


2. 注釋


1. 空禮:虛有其表而無實質的禮儀。



2. 空名:徒有虛名而無德行。



3. 賢人並憂:賢者共同關心國政。



4. 殘毒以時省:惡政與殘害能隨時減除。



5. 舉良良,舉善善:舉用良人與善人,使善者得任。



6. 恤民使仁:憐恤百姓,使之感化於仁。



7. 日矅仁賓:「矅」為明察、昭著;「仁賓」指仁德之人為賓客,比喻天下歸仁。




3. 白話文


這樣的天下沒有虛偽的禮儀,也沒有空洞的名聲;賢人們同心憂國,殘暴與毒害能及時減息;舉用良善之人,使仁者得任;憐恤百姓,以仁德感化之;每日皆以明察仁德之人為賓,仁風廣布於天下。


4. 總結


此段闡明仁政的實質:不尚虛名,不行空禮,而是以德化民、舉賢任能,使仁風日盛、天下歸心。


啟示


政在務實,不可流於虛禮。


舉賢用善,國家自治。


恤民行仁,則民心歸附,天下安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7會員
650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2
一、 1. 原文 公曰:「昔有虞戴德何以?深慮何及?高舉安取?」 2. 注釋 1. 有虞:指虞舜,古代聖王之一。 2. 戴德:尊崇德行、以德治國。 3. 何以:意為「是如何做到的」。 4. 深慮:深思遠慮,指周密的思考。 5. 高舉:高
2025/10/12
一、 1. 原文 公曰:「昔有虞戴德何以?深慮何及?高舉安取?」 2. 注釋 1. 有虞:指虞舜,古代聖王之一。 2. 戴德:尊崇德行、以德治國。 3. 何以:意為「是如何做到的」。 4. 深慮:深思遠慮,指周密的思考。 5. 高舉:高
2025/10/11
十六、 1. 原文 公曰:「請問圖德何尚?」 子曰:「聖,知之華也;知,仁之實也;仁,信之器也;信,義之重也;義,利之本也。委利生孽。」 2. 注釋 1. 圖德:謀求德行、思考修德之道。 2. 何尚:指應以何者為最高目標或依歸。 3. 聖:智慧與德行圓滿
2025/10/11
十六、 1. 原文 公曰:「請問圖德何尚?」 子曰:「聖,知之華也;知,仁之實也;仁,信之器也;信,義之重也;義,利之本也。委利生孽。」 2. 注釋 1. 圖德:謀求德行、思考修德之道。 2. 何尚:指應以何者為最高目標或依歸。 3. 聖:智慧與德行圓滿
2025/10/11
一、 1. 原文 公曰:「四代之政刑,論其明者,可以為法乎?」 子曰:「何哉?四代之政刑,皆可法也。」 2. 注釋 1. 四代:指夏、商、周、及更早的堯舜之世。 2. 政刑:政治與刑法制度。 3. 論其明者:指選擇其中最清明、最合理的制度。 4
2025/10/11
一、 1. 原文 公曰:「四代之政刑,論其明者,可以為法乎?」 子曰:「何哉?四代之政刑,皆可法也。」 2. 注釋 1. 四代:指夏、商、周、及更早的堯舜之世。 2. 政刑:政治與刑法制度。 3. 論其明者:指選擇其中最清明、最合理的制度。 4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Thumbnail
介紹自是、自見、自伐、自矜四種多餘行為。
Thumbnail
介紹自是、自見、自伐、自矜四種多餘行為。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